李亞東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
探析作品《斷橋遺夢》的演唱與藝術處理
李亞東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斷橋遺夢》是近年來我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優秀聲樂作品,也是高等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常選曲目。本論文通過對《斷橋遺夢》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分析等方面探索和研究此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演唱風格,進一步為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藝術特色;演唱技巧;藝術處理
《斷橋遺夢》是一部描繪江南水鄉的民族聲樂作品,并借助“許仙和白娘子”的神話故事呈現作品的內在情感。每每想到“斷橋”二字,人們的腦海中便浮現出許仙與白娘子的相識過程,借傘、同舟、回城的畫面早已烙印在許多人的心里。千百年來,這個凄美動人的神話愛情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搬上了電視熒屏,也改編成各種各樣的電視劇和戲劇。如今,作曲家趙季文又以音樂的形式重現這個浪漫而惆悵的愛情故事,使人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無窮。
(一)獨具特色的歌詞內容。作品《斷橋遺夢》以中國的民間神話故事為題材,因而歌詞內容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情感性。爆發式是這部聲樂作品的“出情點”,換句話來說就是,演唱者要以演員的身份站在舞臺上,把內心真實的情感宣泄出來,找回屬于自己的作品身份,從而才能將演唱者和作品合二為一,水乳交融。因此,演唱者要善于抓住作品的“出情點”,這也是能否成功演繹作品的關鍵因素,例如,《斷橋遺夢》中“愛你、想你……天水邊”這句歌詞表達了該故事的主人公尋找愛人的急切心理,那么演唱者就要在演唱的過程中的體現其焦急的心理狀態;又如,歌詞中“橋斷水不斷,水斷……情斷夢不斷”表現了故事的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完美愛情的向往,這就要求演唱者也應包含這樣的深厚情感,最大程度上與歌詞內容所蘊含的情感保持一致;再如,歌詞“不、不、不,我不相信……只求峰回路轉”是描繪主人公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的內心獨白,“怨你、恨你、……只因相思太苦,”描寫了主人公內心的愛恨交加;結束句歌詞“地老天荒,我的愛心不變”的重復,將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從而進一步表達了故事主人公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憧憬。
(二)簡潔的曲式結構。《斷橋遺夢》主要采用AB兩段式簡明結構,加之一個短暫的結尾。前奏部分有六小節,A段共十三小節,B段共十五小節,A、B兩段也是有所區別的。
(三)豐富的伴奏織體。在演唱者演繹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伴奏是聲樂作品活的靈魂。目前,作品《斷橋遺夢》主要流行兩種音樂伴奏版本,第一種是場面恢弘的交響樂隊和大型合唱團伴唱,第二種則是胡廷江先生所創作的鋼琴伴奏,其節奏與聲樂作品的所蘊含的情感交相輝映。作為情感宣泄的鋪墊,前奏部分采用豐富的織體語言,并巧妙運用琶音式的分解和十六音符等方式襯托作品前奏的緊張氣氛,從而增強作品的戲劇性色彩。前奏、伴奏、織體語言的有機結合使得整部作品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為此演唱者能夠在把握伴奏的基礎上更完美地演繹這部聲樂作品。
作為青歌賽的保留曲目,《斷橋遺夢》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較強的傳唱力度。通過以上對《斷橋遺夢》的作品分析和探究,筆者發現演唱者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要仔細揣摩和分析作品之外所蘊含豐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內容。除此之外,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時還應增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練習和培訓。
(一)氣息與呼吸。掌握基礎的歌唱方法和發聲技巧是歌唱的基本要求。我國古代聲樂理論也曾強調“善唱者必先調其氣”和“氣動則發聲”,因此,氣息是歌唱的動力,而呼吸則是發聲的源泉。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藝術的重要提前和保證。聲樂屆曾流傳這樣的一句格言,“誰掌握了歌唱的呼吸,誰就會唱歌,誰就能完美將歌曲演繹出來”。由此可見,氣息和呼吸對歌唱藝術是何等的重要。在實際的聲樂學習過程中,演唱者只有科學地掌握和運用氣息和呼吸,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音樂成長道路。在演唱聲樂作品《斷橋遺夢》時,演唱者應把握好如下三種基礎的呼吸方式。
1.“沉”氣: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演唱者因情緒逐漸高漲,導致氣息需要延長。在演唱A段樂句時,氣息需要保持下沉,不能頻繁換氣,在C段中對氣息和呼吸也有較高的要求和標準。因此,專業的演唱者能夠根據情緒的高低在氣息和呼吸中轉換自如,巧妙地吸氣與換氣,完美演繹這部聲樂作品。
2.“偷”氣:在作品的演繹過程中,頻繁的換氣會影響整段樂句的連貫性和表現力,假使不換氣又很難完成四小節樂句的演唱。因此大部分的演唱者會選擇“偷”氣的方式,既能保證樂句的連貫性,又能淺吸淺換。
3.“連”氣:情緒不間斷、感情持續高漲是“連”氣的顯著特點,運用“連”氣的呼吸方式能夠確保音樂情感的持續推進和樂曲情緒的不斷高漲。
(二)行腔與咬字。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字正腔圓的精辟理論,中國傳統的京劇講究字正腔圓,歌唱也是如此。因此,演唱者應在實際的學習中首先要讀懂并理解歌詞里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其次就要掌握正確的發音規則,最后把握好聲樂作品的風格。
總而言之,任何一部經典音樂作品都需要演唱者的再度創作,只有在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演唱者才能把握作品的演繹風格,才能將“過去”化為經典。
[參考文獻]
[1] 徐躍.天荒地老 愛心永恒——淺談創作歌曲《斷橋遺夢》的分析與演唱[J].黃河之聲,2015,14.
[2] 李冰.同曲異唱引發的思考——《斷橋遺夢》演唱風格的不同之處[J].音樂創作,2013,09.
作者簡介:李亞東(1979-),男,陜西宜川縣人,西安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