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杰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4
?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牛素杰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4
摘要:隨著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在大學生中的普及與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轉變思想觀念,主動作為,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日益發展,以微信、微博、手機APP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開放性、交互性、時效性等優勢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推崇,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新媒體的崛起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也沖擊著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改變。
一、新媒體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新媒體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其有別于報紙、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形態,具有時效性、交互性、開放性、碎片化和虛擬性等時代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時效性
新媒體技術的時效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破了課堂教育、班會教育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時間、空間上的束縛。利用微信、QQ等新媒體工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既節約了師生的時間成本,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新媒體的時效性最為關鍵的是體現在宣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借助新媒體工具及時將重要學習內容傳遞給學生,也有利于在學生中形成強有力的正面輿論和正面導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輿情基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豐富
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獲取海量的網絡內容資源。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教材、政策文件等為學習內容,獲取的內容資源單一、陳舊,難以滿足大學生求知欲望。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知識門”,不僅能夠獲取最新的思想政治內容,還能夠借助文字、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不同的傳播形式對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強
傳統媒介獲取信息往往是單向的,新媒體的交互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角色既是活動參與者,又是被教育者。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借助新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開展形式新穎的活動,充分激發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例如,華南師范大學在評選本校“榜樣華師”的活動中,就充分借助微博等新媒體技術參與活動評選,既宣傳了優秀學生的事跡,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
二、新媒體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新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內容的碎片化、開放性、虛擬性、互動性等特征,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
(一)新媒體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由于社會工作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閱讀習慣越來越趨于快餐化、碎片化,這也是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快速崛起的動因之一。但是,碎片信息往往只是表面化的東西,人們并不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就容易造成人們的“斷章取義”。因此,新媒體傳播內容的碎片化,使得大學生在認知事物時,往往出于好奇心只能關注表面化的信息,弱化了大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難以透過事物表面看本質,難以形成獨立的理論系統和思維方式,容易在多元價值觀中迷失自我,造成價值觀的導向多元化、目標模糊化,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新媒體的時效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通過課堂這一空間渠道,將思想政治的內容、信息單方面傳遞給大學生。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主體地位,發布的信息具有權威性和壟斷性。但是,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極大的沖擊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格局,借助新媒體工具大學生可以及時獲取相關信息,而不必要借助課堂獲取信息,同時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也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由原來的單方面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傳播,拉平了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間的關系。由此,新媒體技術的時效性、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
(三)新媒體的虛擬性引發了高校大學生的道德危機
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得在利用新媒體工具交流中,交流者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參與其中,匿名的“保護”往往削弱了社會輿論的道德束縛,使得虛擬世界中充斥著不顧及道德和誠信的極化情緒。部分高校大學生在利用新媒體工具時,也受到新媒體虛擬性的影響,在匿名下放縱自己的言行,缺乏必要的道德修養,甚至走向違法犯罪。在虛擬世界長期產生的極化情緒,也會代入到現實世界中,容易使其產生錯誤的價值觀。新媒體虛擬性給大學生帶來的道德危機,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
(四)新媒體的開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復雜
新媒體的開放性為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但與此同時網絡上充斥著多元的價值觀,也直接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近些年,拜金主義、利己主義、自由價值觀等國外腐朽落后價值觀,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在大學生中“兜售”,不僅沖擊了高校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也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產生困惑和迷惘。因此,在看到新媒體開放性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清晰的認識到,新媒體的開放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的挑戰。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創新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能力
隨著新媒體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和發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師,應當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提高自身應對新媒體環境的能力。一是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教師應當摒棄以往單方向傳授思想政治知識的方式,學會平等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借助新媒體工具在互動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要不斷學習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充分發揮新媒體時效性、交互性、開放性等方面優勢,不斷提高自身的新媒體運用能力,努力成為大學生新媒體運用中的意見領袖,掌握引導大學生輿情的主動權。
(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資源
新媒體的開放性,使其可以將更多的網絡資源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資源。一是要抵消“碎片化”的消極影響,長期接觸網絡碎片化的信息,會影響大學生形成成熟的思維體系,要針對熱點事件、熱點新聞多進行闡釋,挖掘碎片化表面后的實質問題和事物間的聯系,幫助大學生形成成熟的思維體系;二是采取豐富多樣的內容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錯誤價值觀的危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價值取向的侵蝕。
(三)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
新媒體載體的搭建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學校層面,要搭建全校范圍內的新媒體平臺,既是發布校園新聞、宣傳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平臺,又是學校進行輿情監測的監督平臺;部門層面,學校團委、學生工作處、各院系也應當主動作為,將本部門業務工作的流程、活動、信息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發布,并組織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參與程度;輔導員層面,要建立班級新媒體平臺、個人的公眾賬號或微博,運用自身扎實的寫作功底和能力,成為大學生中間的意見領袖。
(四)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體存在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內,文明使用新媒體工具是高校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高校應當關注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開設媒介素養公共課,規范大學生運用新媒體工具的素養,增強其鑒別不良信息的水平,實現大學生文明、健康的使用新媒體工具,建立良好的新媒體交流環境。
[參考文獻]
[1]田穗.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5).
[2]王庚.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3]張文浩.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4]周蕾.論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J].高教學刊,2016(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90-02
作者簡介:牛素杰(1976-),本科,河北政法職業學院,高級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