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楊
(四川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
聲樂教學中練聲問題分析
劉 楊
(四川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在聲樂教學中,學生的發聲訓練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學生們通過嗓音擬合樂器逐步從技巧和心理相結合,建立正確的聲音體系和飽滿的演唱情緒,使得發聲方法更加適應表演的需要。聲樂教學尤其要注重表演內容和方法的多樣化,不同的歌曲不同的人要采用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學生們在練聲過程中要根據自身情況和歌曲的不同加強發聲方法和技巧的練習。
關鍵詞:聲樂教學;練聲技巧
發聲練習是聲樂教學學生掌握科學歌唱方法的基礎,它將整個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演者的聲音、音域、歌唱水平往往是評價一個聲樂作品的關鍵。為了完美地演唱歌曲,每個表演者都要在舞臺上表現完美的出聲樂演唱,使每一個音符經過表演者盡善盡美地控制得到流暢、靈活而彈性的聲音。在此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們如何科學地運用自身的發聲器官和機體功能適應歌曲所需的表演動作和能力,教師通過科學地矯正學生們發聲方法上的一些不良習慣和錯誤使得學生們的聲樂表演的音色統一、圓潤、明亮。雖然演唱的目標并不是使聲音達到盡可能的完美,但是它卻是讓一部聲樂作品完美地表現在觀眾面前的最好的方法,而這種表現形式卻需要學生們在日常訓練生活中進行不斷地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如何在系統性的聲樂教學提高學生們練聲的質量,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通常情況下,每堂聲樂課都是以練聲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在學生們心里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練聲就是一個形式單一,枯燥無味的形式而已,到后期大家都不重視課堂開始的練聲教學,使得學生們的聲帶在未完全打開時唱歌,很容易出現聲音低、跑音等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重視練聲這一過程,告知學生們練聲是聲樂教學中重要的部分,是建立穩健的聲音體系和舞臺形象的關鍵,使學生們對練聲教學處于興奮狀態。如果學生們在歌唱時處于消極狀態,演唱和發聲都不能達到應有的力度和共鳴,而學生們處于興奮狀態時,易于接受其他事物甚至有可能超常發揮,在生理上腔體通暢,面部表情投入富有美感,聲音輕松自如。使得整個聲樂表現過程中充滿彈性,從里向外的舒展,不做作和僵硬。所以,在教學初期,聲樂教師不僅僅需要對學生們說明要對練聲過程積極參與,還要對學生進行興奮訓練,僅憑簡單的微笑啟發是不夠的。
在教學初期,師生們都在不斷地強調發聲方法和表演技巧導致后期就逐漸減少了方法技巧的教學,尤其是當學生能夠完整地表現幾個聲樂作品之后更多的心思花在曲子上之后,師生們就更加不愿意繼續教授和掌握其他的方法技巧。因為學生們只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技巧,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聲音問題,除了自己已經掌握的那幾首聲樂作品之外,表演其他的聲樂作品之外自身又出現了悶、壓、不圓潤等問題。在教育學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由于學生的認知和理解水平是有局限和階段性的,學生們成長過程中獲得新的認知和理解必須要以原有的認知和理解為基礎。即使這個新方法技巧被學生強制性的留在腦海中,也只能是片面的含義,老師用很長的時間把方法和技巧全部硬性地灌輸在學生們的頭腦中,學生們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師們在練聲過程要根據學生們的接收程度合理地控制好教學進度,使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個音都要發揮精準,針對學習程度低的學生要不斷地提醒他們要將所學過的方法技巧運用到練聲過程中,針對學習程度高的學生要求他們在練聲時可以突破訓練掌握變化聲音的應用,讓練聲過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帶著不同的目標進行學習。
學生們在聲樂練聲中總感覺到很乏味,原因之一就是內容枯燥單一,兩三條練聲曲往往要不斷地練習兩年時間,即使是再優美的旋律都會讓人感到厭倦,唯一改變的方法就是教師們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多考慮。首先,練聲教學內容要因人而異。如聲區較為統一、水平較高的教師可讓學生學習琶音,初學者以下行音階為主。其次,練聲要因歌曲而異,教師要根據當堂課所教學的曲目選擇適合的練聲曲。比如曲目中開口母音較多的采用含a母音的練聲曲,曲風較歡快跳躍的則要增加跳音練聲內容。使學生在課堂開始的練聲曲就能明確今天所學的曲風,目的明確,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再次,練聲形式要多樣化。練聲曲并不一定都要由固定的旋律的母音練習,只要教師將日常生活中的聲音運用得當,比如小聲哭泣、高聲讀書、某段優美的曲目等都能成為練聲的內容。同理,練聲方法的選取也要多樣化而不拘泥于傳統的練聲曲。
聲樂教學里有很多的專業術語,如喉嚨打開,聲音的高位置等,這些術語對學生們的練聲有很大的幫助,但我們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喉嚨向四周撐開和聲音的高位安放。首先,喉嚨向四周撐開造成的后果就是喉部不必要的緊張,造成聲音卡、壓,實際的練習過程中喉嚨打開只是要求喉咽腔、口咽腔不卡緊,使口腔中能夠自由發揮出共鳴的作用,而非過度地讓喉嚨向四周撐開。另外,聲音的高位置不是聲音的高位安放,聲音的位置本身就處在聲帶上,是聲帶和空氣的對流產生出來的,所謂的歌聲似乎集中在眉心處只是運用歌唱方法產生的效果,這需要聲和氣配合得恰到好處。如果學生在日常的練聲訓練中過于追求高位會使得學生所有腔體不能處于正常的位置,聲帶和擋氣動作都不能正常的進行,出現漏氣、發虛,嚴重者還會出現聲帶張力降低,歌唱能力減弱。這些都與我們在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大相徑庭,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該嚴格地向學生們解釋清楚,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 喻宜萱.聲樂學習的幾個重要問題[J].北方音樂,2005,01.
[2] V·A·克里斯蒂.學習聲樂的重要基礎[M].華樂出版社,2003.
[3] 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 陳春.練聲中不可忽視的語言因素[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