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沙(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
?
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特征分析及演奏技巧探究
劉沙
(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廣西南寧530022)
【摘要】閉上雙眼,仔細聆聽貝多芬的音樂,你會看到揮舞著戰旗為生命奮斗的英雄,你會看到人類對自由的向往、在壓迫下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你會看到生命綻放出的璀璨光芒。而《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為貝多芬音樂創作風格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自然也少不了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同時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作也為鋼琴協奏曲的發展做出了新的榜樣。《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十分考驗演奏者的水平能力,所以在分析曲子特征的同時也要研究其演奏技巧。
【關鍵詞】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演奏技巧
時代在變化,但是經典永不衰敗,就像歲月的風沙也掩蓋不了貝多芬音樂的光華。如果說音樂是一條璀璨的星河點綴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那么這星河中貝多芬的音樂就是最閃耀的明珠,一直在指引著西方音樂的發展壯大。貝多芬在《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所運用的大膽的革新手法,就像他和命運的抗爭中永不屈服的精神力。所以研究《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貝多芬以及《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整首曲子。
音樂的創作離不開作家本身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的時代環境,作品的特征就會夾帶著來自時代和人物的氣息。
羅曼羅蘭曾在《名人傳》中這樣評價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后,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貝多芬命途多舛,遭受著作為音樂家的巨大災難。那個時候的貝多芬就像是被命運百般折磨的可憐鬼,他被視作異類,卓越的音樂才華也不被世人承認,但是這樣的他驕傲地享受著自己的孤獨,盡情地揮灑著對于音樂的熱愛,創造著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1789年法國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貝多芬創作《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筆也在瘋狂地舞動。法國大革命成功地打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進步的新思想,《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也帶著貝多芬對于自由和正義的追求、對于生命的熱情和音樂的自信誕生了。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唯一采用小調寫成的管弦樂作品,并且用的是常常被形容為貝多芬的“英雄”或“普羅米修斯”調性的C小調。所以《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一出世就像貝多芬的其他音樂一樣帶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人文情懷。
全曲共三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不同。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C小調,2/2拍子,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其中鋼琴在第二呈示部時進入,隨后便與樂隊進行交替表演,使得音樂之間產生宛如人們對話一般的效果。突出鋼琴的表現力,使得鋼琴像是樂隊中發號施令的將軍。而且干脆、利落的音符令曲目的第一章更顯得威風堂堂、氣勢恢宏。第二樂章,最緩板,E大調,3/8拍子,三段體形式。首先以舒緩飽滿的鋼琴聲拉開序幕,之后的整個樂章都變現為鋼琴和樂隊之間的對話。可以聽見裝飾音的輕盈、裝飾音與重音結合時的清晰有力,這讓樂章呈現出夢幻般意境的同時也十分恬靜、優美。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2/4拍子,回旋曲形式。樂章的主題反復在各個樂器之間循環變化,并采用同主音大小調并置、平行大小調轉調、遠關系轉調等多種手法,配合上鋼琴急速有力地演奏,使得整個樂章既表現出了英雄主義又展現了戲劇中所具有的沖突和矛盾性。第三樂章中貝多芬轉換了不同的手法,他這一舉動異常的大膽但是同時卻也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性,也看到了貝多芬作曲能力的又一個飛躍。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用歡快明朗的快板譜曲,注重演奏過程中各個樂器之間的轉換和銜接,配合舒緩、優美的情調不僅更完美地為聽眾呈現出這場音樂盛宴,同時也將浪漫主義氣息展現得淋漓盡致。另外《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相比以前的音樂在設計上進行了突破性的創新,因為鋼琴曲目中有了軍樂式激昂壯闊的音樂元素的加入,就會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聽覺感受,體會全新的藝術效果。同時將歡快的奏鳴曲、低沉的音樂部分與充滿激情的快板三個部分搭配起來,一層一層地變化推進,也達到了樂曲的震撼效果,符合在那個背景下貝多芬思想上的與眾不同。以上的種種使得《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浪漫與激昂可以完美融合,擁有自己獨特的曲風。
由于《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難度大,所以就要分析并掌握曲目中的演奏技巧。
首先由于《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將浪漫與激昂融合到了一起,就需要掌握彈奏的力度。曲目中力度的表現是細膩的、嚴格的。就需要演奏者在日常訓練時注重手指、手腕、手臂不同部位所發出的力道的不同,就會使琴鍵發出不同的聲音。把握發力部位和琴鍵聲音的關系,控制好發力方式和落鍵速度。同時演奏中想要更好地展現音樂魅力還要有正確的彈奏速度,不要過快顯得急躁,也不要太慢拉低曲目的節奏。但是由于曲目中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可以分辨彈奏速度,就需要演奏者注意平時多聽多練積累經驗。對于踏板的運用,踏板是演奏者自由發揮才華的天地,每個演奏者對于踏板的掌握各有不同,所以將踏板融入到曲目中不僅參考經典著名鋼琴家的方式,還要用自己的樂感判斷,在哪里加入踏板可以更好地增強樂曲的表現力,獲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所以在音樂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會不由自主地跟隨音樂產生全身的動作,以求酣暢淋漓地抒發情感。所以需要演奏者擁有協調能力,將嫻熟的技術與整個身體的反應銜接在一起。演奏者可以觀察甚至嘗試模仿世界著名鋼琴家對于《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從中獲取自身彈奏的靈感。在找到適合自身的道路之后,還要經過長時間不間斷地刻苦練習,提高自己的技能熟練度,達到音符像是在指尖滑出的效果。
盡管有再高超的技術、再高質量的鋼琴,假如演奏者沒有真實的情感,那就不能打動人心,不能最完美地演奏音樂。這就是要闡述的最后的一點感情與技巧的融合。通過上文對各個樂章的特征的表述,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在貝多芬的《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這一作品中三個樂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而身為一個演奏者就要充分把握每個部分的不同情感,將自己與音樂真正地融合到一起,體會音樂進行中內心深處的澎湃,這樣才會彈奏出最好的音樂。
貝多芬的音樂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要求,反映出當時人民生活中的歡樂與傷痛。貝多芬曾經說過,音樂使人類精神力爆發出火花。所以貝多芬的音樂中始終蘊含著積極不屈的精神,在靈魂深處給予人民力量。他的音樂就仿佛是一個巨人、一個英雄帶領著人民反抗黑暗,追逐正義和自由,尋找光明的未來。這就是貝多芬音樂中所展現的魅力,也是它至今受到大家追捧的原因。
“在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于謳歌歡樂”。貝多芬的音樂也同他本人一樣,是頑強不屈永不放棄的英雄,呼喚著靈魂深處的真善美。也正是貝多芬在《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所傾注的自信,才使得音樂中永遠洋溢著一種年輕向上的氣息,帶著生的希望和對未來的向往。音樂中每一部分的處理都堪稱典范,對以后音樂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現當代音樂家所以要做的就是研究《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并繼承和發展曲目中的精華。
參考文獻
[1]周國強,朱志華.繼承與創新——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構分析[J].前沿,2012(04):170-171.
[2]姚瑤.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特征分析及演奏技巧探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
[3]羅宏宇,李昕.鋼琴演奏技能形成過程中生理機能的調節研究——以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7)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