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古典音樂自媒體傳播現狀
張 威
(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摘要】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如今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而微信公眾號的注冊低門檻、有效利用“熟人網絡”等特點正在吸引大量企業或個人投入到這波自媒體傳播浪潮中。古典音樂是否也能借微信公眾平臺的“東風”,實現行業更好的發展呢?本文將就音樂數字化趨勢、自媒體傳播優勢、微信公眾號本身特征出發,探討古典音樂自媒體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音樂傳播;自媒體;微信公眾號
隨著國際唱片業協會發布2014年度《數字音樂報告》以來,這份報告已經相當明確地凸顯了如今全球音樂產業的深度轉型:2014年全球數字音樂收入上漲6.9%,占音樂總銷售的46%。數字音樂的異軍突起,也反映了當下數字音樂產業的蒸蒸日上,并且已經成為了音樂消費市場的主流。數字音樂成為主流,一大原因在于數字音樂與技術的深度對接,使得它具備高度便捷的傳輸性。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數字音樂的隨手可得,開始購買、下載數字音樂,因此可以說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的音樂消費方式。那么信息技術的革新對于古典音樂信息傳播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呢?我們一旦觀察身邊的人就可以發現,他們每天都會花上很多時間登錄微信號與好友聊天、閱讀朋友圈、閱讀微信公眾號。而當你在微信中搜索以“古典音樂”為關鍵詞的微信公眾號時,會發現其中已經有大量以古典音樂為主要傳播內容的公眾號。本文根據自媒體本身特征出發,對于時下的古典音樂自媒體進行分析,探討如今古典音樂自媒體的傳播現狀。
騰訊于3月17日宣布,截止2015年底,微信和Wechat(海外版)用戶已經達到了6.97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9%。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不僅表明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在使用微信通訊,同時如此大的用戶量也一定程度地使更多人開始創建經營或者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在2015年微信公眾號媒體價值研究報告中可知關注微信的用戶占總用戶的79.3%,人數大約在5.5億人,閱讀人數相當龐大。而用戶關注公眾號比例中20%用戶選擇從已訂閱中挑選內容閱讀,微信用戶人均閱讀6篇文章,可見因為微信公眾號的推出,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
(一)較低的注冊門檻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品牌標語。而目前微信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類型的公眾號確也如這句話表明的一樣,也許你并非出自某一機構,但因為有了微信公眾號,普通人擁有自己的品牌的愿望已經能夠成為現實,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只要注冊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零門檻”注冊標準同時也為古典音樂的傳播提供了絕佳的途徑,目前除了一部分官方機構建立的公眾號,如“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橄欖古典音樂”“大麥古典”以外,還有一些個人或者私人團隊建立的微信公眾號,如“番茄古典音樂”“Samsumusic”“三十三有三分之一”等等,可以說這些私人個體的努力傳播為古典音樂的發展展現了一份新的生機。
(二)“一對多”的傳播方式
微信公眾平臺采用的是“一對多”的傳播方式,即公眾號運營主編輯完圖文信息選擇推送后,這些信息將直接到達用戶的手機。因此信息的達到率與觀看率都是很高的。提高了傳播效率,媒體的影響力會被放大,也因而有更多古典音樂媒體投身于微信公眾平臺,他們憑借優質的推送內容吸引到大量的關注者,由于用戶對微信公眾號的高度認可,運營者更多在微信公眾號進行廣告植入,比如音樂會宣傳、音樂唱片銷售等等。
(三)熟人網絡的基礎
微信作為一個手機應用,它區別于其他社交平臺的特點是該平臺內建立聯系的人往往是已經認識的人,即熟人。在這樣的基礎下,信息在其內部進行是一種小眾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的優勢是它的信任度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微信公眾平臺能夠獲取真實的用戶群,同樣也能利用這種熟人間的信息傳遞(信息轉發、朋友圈分享、微信群分享)挖掘二次傳播的效率最大化。
(四)運營成本低
以往的傳統新聞媒體或者企業,除了在實體門店與用戶進行連接交易外,離開門店就只能用電話、短信進行聯系,而這種通訊方式效果實在不佳,因為在一次交易后很難留住用戶。并且還需要投放媒體廣告,對于自己的品牌進行宣傳,廣告可能一時有效,但在交易結束之后聯系也就終止了。如果用戶沒有留住還需要再次投放廣告,在這種不斷地廣告投入中,宣傳的成本以也就逐年升高。但如果把用戶都吸引到公眾平臺來,彼此建立聯系,可以利用公眾號推送信息,加強用戶對于品牌的認可度,不但宣傳成本低,并且效果可能會更高。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大量官方機構紛紛建立自己的古典音樂微信公眾號,其中包括“國家大劇院”“大麥票務”“環球音樂”“上海交響樂團”,他們大多被微信公眾號低廉的運營成本所吸引。
古典音樂一貫被人定義是“小眾”的,姑且不去討論以這一定義的正確與否,但可以說從目前的古典音樂受眾身上確實可以總結一些特點:他們往往生活在沿海經濟發達的省市,他們大多數有著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通常都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在現實或者互聯網上建立聯系。因此可以說這些古典音樂公眾號已經深入到這些小眾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群體中,并在其中“生根發芽”。另外古典音樂公眾號也在促使古典音樂慢慢趨向于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公眾號相繼建立,他們每天發送大量與古典音樂相關的信息,他們接收古典音樂會、音樂大師班、音樂唱片的植入宣傳,與整個音樂行業相連接,讓這個行業不斷趨于成熟。
參考文獻
[1]騰訊2015年財報出爐:微信用戶達6.97億http://hz.site.xiniuyun.com/News/Details.html?id=2203&typeid=11.
[2]2015微信用戶數據報告http://news.mydrivers.com/1/432/ 432676.htm.
[3]李小瑩.古典音樂自媒體傳播的現狀與趨勢.人民音樂,2014(11).
作者簡介:張威(1992—),男,漢族,安徽蕪湖人,沈陽師范大學14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