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靈(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福雷夜曲創作的特點分析
蘇志靈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福雷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曾先后創作出了十三首夜曲,成為了繼續肖邦、菲爾德之后,又一位在夜曲創作上的集大成者。鑒于此,本文從簡要介紹了福雷的生平和創作經歷,并從曲式、調式、和聲等方面,就十三首作品進行了整體性的音樂分析,并對其主要特點進行了總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福雷;夜曲創作;音樂分析;特點總結
加布里埃爾·福雷,19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1845年五月出生于法國巴黎。自由學習音樂,最先在巴黎教會音樂學校進行學習,因成績優異,所以學校讓其免費學習了十一年之久。期間,福雷接受了系統和正規的音樂教育,為今后的音樂創作之路打下了基礎。從教會學校畢業之后,福雷來到了法國西北部的一個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在親歷了普法戰爭的失敗后,福雷和恩師圣桑、弗蘭克、丹迪等人組成了以促進法國音樂發展為宗旨的國民音樂協會。1896年,福雷受邀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并先后培養出了拉威爾、艾涅斯庫等著名音樂家。1905年,福雷擔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在任期間,其以極為寬容的態度推動各種音樂風格的發展,使巴黎一度成為了歐洲的音樂中心。1920年,因健康原因,福雷從音樂學院退休,并獲得了法國公民的最高榮譽——大十字勛章,1924年病逝于巴黎。夜曲作為一種音樂體裁,最先出現于古典主義時期的管弦樂領域,海頓、莫扎特等人都進行過管弦樂夜曲的創作。18世紀初,克萊門特的高徒菲爾德創作出了多首鋼琴夜曲,被視為鋼琴夜曲體裁的確立。隨后,鋼琴詩人肖邦也先后創作出了多首作品,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福雷則再一次將其發揚光大。其曾經先后創作出13首夜曲,按照時間和風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首先是早期。該時期包含五首作品,受到肖邦的影響較為明顯,作品華麗而精致,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點。其次是中期。該時期包含三首作品。伴隨著福雷生活閱歷的豐富和創作水平的提升,該時期的三首作品更加成熟,通過一些創新技法的運用,使樂曲具有了突出的音樂表現力。最后是晚期。該時期包含四首作品。晚期的福雷被耳疾所困擾,但是仍然堅持著夜曲創作。該時期的四首作品在技法上已經完全成熟,使夜曲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一)調式分析
通過對福雷十三首夜曲的調式分析來看,其中有七首是小調式,六首是大調式,兩者幾乎是均衡的。但是仔細觀察后可以發現,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中都是大調式,而到了晚年后則集中使用了小調式。而且與同時期作曲家對調式進行創新不同,福雷的調式運用是較為傳統的,因為早期曾在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使得福雷對教會音樂十分熟悉,所以經常使用一些教會調式。如降D大調的夜曲,這是福雷中期創作的一首作品。作品首先使用了三聲部的寫法,而中部下行音階就使用了洛克里亞音階,然后又回到了主調,這種調式的融入,使音樂呈現出了游離不定的色彩,更加符合夜曲本身的風格。而且有趣的是,雖然自己對教會音樂十分熟悉,但是福雷從未寫過教會音樂,大量教會音樂調式的運用,也沒有影響到樂曲原有的調式調性。由此可以看出,福雷的創作技法是十分高超的,能夠將傳統音樂素材和技法,與創作的實際需要有機融合在一起,獲得了全新的音樂表現效果。
(二)和聲分析
浪漫主義時期,和聲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其價值和功能也得到了作曲家的普遍重視。在福雷的十三首夜曲中,和聲運用也是十分豐富和靈活的。如變和弦。這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和弦形式,但是卻被福雷予以了巧妙的運用。如第六首作品中一到三小節的和聲進行,就運用了變化和聲降Ⅶ級。整體的和聲功能由主經過三級到下屬,由下屬解決到了七級,又將七級降低半音解決到了屬,最后由屬到了主。又比如九和弦與十三和弦,也是一般音樂作品中所較為少見的,但是福雷卻予以了大膽的采用,通過對這些高置和弦的運用,使樂曲表現出了一種朦朧的色彩感,加之又采用了非常規的方式對這些和弦進行解決,更是給人以出乎意料的之感。但是需要充分指出的是,盡管福雷在和聲運用是十分大膽和靈活的,但是始終沒有超出古典主義大小調功能體系的范圍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福雷對傳統的重視和推崇。可以看出,福雷有著極為敏銳的音樂聽覺,善于發現并表現出音樂在色彩上細微差異和變化,其夜曲之所以能夠給人以細膩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其對和聲大膽、細致而獨特的運用。
(三)旋律分析
在旋律方面,如果說肖邦夜曲的旋律是華麗、動感的,那么福雷夜曲的旋律則更加樸實、自然和凝練。具體來說,在早期的幾首作品中,主要遵從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旋律的樂句普遍較長,意在突出一種歌唱性,十分流暢和自然。中期的幾首作品中,主要表現出了對短小動機的關注,一些音樂動機看上去十分微小,但是卻表新出了極大的發展空間,有著極為多樣化的展開形式,給人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到了晚期的作品中,則表現出返璞歸真的特點,比如在最后一首作品中,福雷拒絕了任何多余的裝飾,而是追求一種自然和樸實的風格。表現出了鮮明的法蘭西音樂特色。可以看出,福雷對于旋律是極為重視的,從早期到晚期,旋律雖然經過了一個簡化的過程,但是其音樂表現力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得到了提升。這既是福雷音樂創作觀念的變化,也是其創作技巧提升的表現。
(四)節奏分析
節奏上的巧妙運用是福雷夜曲的一個鮮明特色,并主要表現為兩個特點。首先是節奏變化頻繁。為了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效果,福雷使用了頻繁的節奏變化,雖然每一個主題相對應的節奏是比較統一的,但是每一次主題轉換,都會先發生速度上變化,這種利用同一主題節奏的方式,獲得了持續性和靈活性的完美融合。如第一首夜曲中,旋律主題主要采用了附點節奏,到了B段時,A段作為展開材料再次出現時,仍然采用了附點節奏,能夠讓欣賞者對作曲家的動機有明晰的認識。其次是偏愛不規則的結構形式。法蘭西民族素來以即興、創新而著稱,在福雷的夜曲中,各種不規則的節奏形式也是頻繁出現。比如三對二、四對三等不規則節奏,都在作品中屢見不鮮,其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讓樂曲更加自然和靈活,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了不同聲部的音樂張力。如第十二首夜曲中,本身就是三對二的不規則節奏,又加入了切分音符,打亂了自身的重拍,從而使旋律更加具有流動感。
通過對福雷夜曲在旋律、和聲、調式等方面的分析后可以發現,福雷的夜曲創作是極為精湛的,并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其善于運用短小的音樂動機,并在對其發展的過程中注重歌唱性的表現,從而使旋律簡潔而優美。其次,其具有超乎常人的膽識,善于運用一些新的技法,但是又不超出古典主義曲式的范圍,以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帶給了聽眾以雙重美感享受。再次,其作品有著深刻的內涵和真摯的情感,而且不像肖邦夜曲那樣熾熱和激烈,而是給人以綿綿不絕之感。最后,其有著超出尋常的音樂敏感,在他的夜曲中,和聲與織體非常精巧、細密、層次化、音色變化頻繁、經常出乎人的意料 。 旋律和多變的音型化織體結合巧妙自然。
綜上所述,夜曲是鋼琴領域中一個較為小眾的題材,最先出現于管弦樂領域。直到19世紀初才由菲爾德使之成為了一種獨立的鋼琴體裁,后來在肖邦的大力推動下,使福雷成為了夜曲創作的集大成者。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福雷夜曲創作的質量之高、風格之鮮明,都堪稱是夜曲創作的典范,特別是獨特的創作理念和審美追求,對同時期和后世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且不論福雷在其它領域的創作成就,僅僅是這十三首夜曲,就使他無愧于近代法蘭西音樂代表者的稱號,為法國和世界音樂的發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謝力昕.福雷的人生與音樂[J].音樂愛好者,2011(05).
[2]李天一.法國的舒曼——加布里埃爾·福雷[J].樂器,2007(01).
[3]張潔瓊.關于福雷鋼琴作品分析與演奏[J].音樂時空,2014(14).
[4]鄧昆.浪漫式的法國風味音樂精品——論福雷鋼琴音樂的創作特點[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