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燕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自媒體環境下的理性愛國
馬 燕*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和工具。在自媒體時代的環境下,網絡上常常會出現過激的、非理性的愛國言論和行為,這種非理性的愛國行為會給我國的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了解理性愛國主義的內涵和意義,并認清非理性愛國主義的危害,大力弘揚理性愛國主義。使人們在自媒體環境下更具有理性的愛國態度、擁有理性的愛國理念、做出理性的愛國行為。
自媒體;愛國主義;理性愛國
最近,南海仲裁案事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中方認為菲律賓阿基諾政府單方面提起仲裁,是違反國際法,也是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仲裁裁決的影響,中國反對而且不接受任何基于該裁決的主張和行動。南海仲裁案的結果出來之后,國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各種聲討和支持愛國的言論一直沒有間斷。網絡上更是掀起了一輪抵制外貨,特別是菲律賓貨品的高潮,人們通過在微博、微信、博客、貼吧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網絡的愛國言論當中,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狹隘的、過激的語言和行為,而這種愛國主義的態度和行為對相關事情的解決不但沒有作用,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愛國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激進的抵制和野蠻的傷害,什么是真正的愛國?這個問題又被提了出來。尤其是在微博、微信、博客、貼吧論壇等新型媒介出現的自媒體時代,如何引導人們在這種信息快速傳播的環境下做出理智的判斷和理性的愛國行為,如何應對自媒體傳播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如何在自媒體環境下使愛國情感的表達更富有理性和建設性,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研究課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和方式。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國家網信辦新聞發布廳發布了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同時,移動互聯網塑造的社會生活形態進一步加強,“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政企服務多元化、移動化發展。互聯網對于整體社會的影響已進入到新的階段。①微博、博客、微信、貼吧、論壇、BBS、視頻網站等網絡社區的出現營造了自媒體的平臺,成為其存在的主要表達渠道。關于自媒體,新聞學界和業界人士對此都有過很多的研究和討論,對其產生、發展都作了具體的闡釋。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點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報告,里面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②簡而言之,就是公民大眾用以發布自己所見所聞相關事件的載體。但是,自媒體有別于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自媒體環境迅猛成長,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重要力量。在自媒體的環境下,其所具有的多樣化、平等性、大眾化、低門檻易操作、交互強傳播快等特征使人們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并發表意見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傳統的傳媒方式發生了轉變并受到自媒體傳播形式的挑戰。
在不斷進步的技術的支持下,一般的網民都可以在自媒體的平臺上刊登博客文章等以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和見解。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擁有互聯網電腦的個人用戶都可以向社會展示自己的觀點、想法和情感,因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傳播能力,并為公眾傳播信息、表達觀點、以及對政治問題和公共事務提供自己的看法,很大可能上形成網民對新聞事件的意見聚焦。但是自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其本身也具有無法克服的缺陷,比如:新聞真實性存在質疑,媒體可信度較低,受眾選擇盲目和從眾,法律不規范等不足。自媒體的優點突出,缺點也很明顯。“實際上,目前的網絡輿論所形成的文化景觀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惡化會嚴重影響社會的良性發展,甚至有國外媒體把這些不良的網絡文化現象列為中國崛起需著力解決的“五大問題”之一。”③而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更要注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忠于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祖國,報效自己的祖國。使人們在自媒體環境下更具有理性的愛國態度、擁有理性的愛國理念、做出理性的愛國行為。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與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④真正的愛國主義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國,而是理性地認清國家的核心利益,并采取合法合理的方式去維護,而不只是宣泄心中不快的狹隘的愛國主義。當下的愛國主義應當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而它要求人們不盲從、不激進、不沖動,從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理智地看待矛盾和紛爭。
第一,理性愛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愛國主義主要是表達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這種情感僅處于感性階段,而將愛國主義落實到實踐行為中則是理性的升華。理性愛國重點是理性與愛國情感的統一,其核心在于理性。愛國不僅是情感表達,更是理性行動。從理論上看,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從直觀的、感性的情感上升為自覺的、理性的情感就成了理性愛國主義。所謂感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講,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⑤康德說過,“通過我們被對象所刺激的方式來獲得表象的這種能力(接受能力),就叫做感性。”⑥馬爾庫塞認為,“理性是黑格爾哲學的基礎,理性決定一切,決定歷史的發展,決定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的歷史所呈現的一切圖景均是‘理性思維的產物’,理性必然決定現實。”⑦從這個角度看,理性應當是有邏輯的、判斷的,與感性相區別,與非理性相對應。因此,理性愛國比感性愛國更有力量。
第二,理性愛國體現于將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作為愛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白國家的核心利益所在,才可以合理合法的表達愛國情感。2011年9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這是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對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作了科學的概括和界定,該文件指出“中國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⑧門洪華認為中國的核心利益分為六個方面,并且進行了排序:國家安全,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國際經濟體系的基本穩定。中國的核心利益包含了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國際利益等諸個層面。⑨當我們面對具體的事件時,首先應該從分析國家核心利益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理性愛國思考。在國家核心利益當中,國家安全和國家主權是放在首位的,所以當南海主權受到威脅的時候,面對所謂的南海仲裁,我國政府堅決說“不”。國家領導人通過重要場合表明態度和立場,堅持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領土和海洋劃界的問題。“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國家核心利益的有效途徑,是中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選擇。”⑩如今中國處于和平崛起的上升階段,經濟迅速發展,而西方國家為了打亂中國的步伐,出現了“中國威脅論”“中國崛起論”的聲音,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局勢,一旦處理不當,就會中了反華勢力的圈套。因此,認清目前我國的最主要的核心利益,通過理性客觀的分析中國的局勢和事態,才能做到理性愛國。
第三,理性愛國要求把愛國的理念化為行動。愛國從來沒有錯,但不能因為不理智的行為走偏了道路。情感需要宣泄,但更需要保持克制。愛國就應該傳播好“中國好聲音”,奮發圖強,從而凝聚“中國力量”。這體現在人們日常的愛國行為當中,勤于學習,樂于工作,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才是愛國的最好的表現。當前,理性愛國要求我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有機的結合,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利益互相的融合,我們要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當我們國家與別國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比如關于南海主權的問題,作為國家的公民,不應盲從,也不可沖動,特別是在傳播迅速的網絡空間當中,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客觀理性的行為,使自己的愛國行為能切實促進“中國夢”的加速實現。只有走出思維的誤區,更加理智的行動,把愛國的理念化為行動,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的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這才是務實有效的理性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深厚的民族情感,也是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在自媒體的環境下,面對攸關國家主權和國家核心利益的新聞事件時,中國民眾表達抗議的心情本應該是合理的表現,但是不受理性和法律的規范,演變成為非理性的情緒宣泄甚至做出一些違法行為,這便與理性愛國的要求相悖,不是正確的愛國主義。針對這種現象,要大力弘揚理性愛國,提高網民對理性愛國主義的認知,認清非理性愛國主義的危害,加強理性愛國主義的教育。
第一,要提高網民對理性愛國意義的認知。理性愛國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利于我國塑造良好的大國形象。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已經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與世界聯系溝通愈加頻繁,這不僅要求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要求每一個中國公民對自己的國家負責。而在網絡空間中的非理性愛國行為所表現的偏激、盲從甚至武力解決國際爭端的行為,并不是負責任的大國公民素質的表現。因此,理性愛國教育能夠讓中國民眾從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認識問題、發表意見,展現中國網民良好的國民素質。其二,愛國主義是中國夢的基石,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愛國主義。“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要認清非理性愛國行為的危害。在自媒體環境下,非理性愛國主義行為不斷出現。(1)在網絡上發表“抵制外貨”“拒絕肯德基”的言論并非全球化時代下愛國主義的理性表達,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各國經濟處于一個關系網絡中,抵制或反對某個企業的產品,受損害的反而會是我們自己的利益。要知道中國有很多的企業已經是外資控股的狀態。比如: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是日本人,Windows系統是美國的,生活用品中華牙膏是荷蘭的,等等。抵制外貨的行為雖能強烈地表達意見和情緒,看起來是在呼吁愛國的心聲,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既不能保障本民族的利益,反而會使非理性的行為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2)“網絡憤青”“鍵盤俠”等在各大網站和自媒體平臺上,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以過激的言語表達他們對現存秩序的不滿,并且拉攏其他人形成言論聚焦。符號暴力,語言污穢,將我國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曲解為軟弱無能等等。這種非理性的愛國行為和表達會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不利的影響。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得中國網民的態度和感知能夠通過新聞跟帖、論壇、博客、微博、朋友圈等形式自由地表達,但這種隨意空泛的話語很可能被其他網民濫用。為了“熱門”、“出名”,不少網民放棄了理性分析,肆意諷刺,惡意評論各種新聞事件。而這種散布謠言、偏激沖動和群體盲從等非理性的反社會傾向可能會形成一股發動勢力,影響事件的正確解決。嚴重的情況會影響社會穩定,很容易被其他反動勢力利用,借機滋事,制造社會動亂。甚至會影響政府的決策和外交戰略的實施。
第三,利用自媒體,加強網絡陣地建設,進行理性愛國教育。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形成和發展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必須”為如何弘揚愛國主義指明了方向。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五、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五個必須”為我們指出了愛國主義的大方向,但是關于愛國主義還存在很大的誤區,有些人片面地將其理解為排外、憤青、極左。特別在自媒體時代,部分網民在網絡空間發表一些自認為是愛國主義的言論,事實上卻是非理性的愛國行為。因此我們要審時度勢,正確判斷出國家核心利益是理性愛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且選擇合法的途徑方式表達愛國呼聲。一方面,網絡是把雙刃劍,所以我們要發揮好網絡的積極作用,有效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網絡信息交互、共享的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信息討論和交流,這使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得以擴大,以正確的信息引導人們,讓網民在積極參與和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增強對理性愛國主義的認識。另一方面,在自媒體的平臺上出現非理性的愛國言論和行為,也與網絡空間中的法律與道德約束不強有關。愛國情感的表達不僅僅是簡單的情感發泄,它需要人們必須擁有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行為,需要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因此,我們要借助道德規范、法律法規所產生的力量實施網絡道德監督,促使網民遵從網絡秩序,在自媒體的平臺上傳播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做出理性的愛國行為。總之,在自媒體時代的環境下,必須加強網民的理性愛國主義教育,以規范網民的愛國行為,使之形成良好的網絡愛國輿論環境,從而展現我國優良的大國形象,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好中國力量。
[ 注 釋 ]
①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人民網,2016-8-3.10:18.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②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新聞界,2011(4).
③趙瑞琦.《網絡愛國主義:源流、利弊與策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79.
④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9.
⑤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0.
⑥[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25.
⑦[美]赫伯特·馬爾庫塞.《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興起》.世紀出版集團,2007.6.
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人民日報,2011-9-7.
⑨門洪華.《中國國家利益的維護和拓展》.國際觀察,2015(6).
⑩宮力.《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國家核心利益的維護》.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40.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新華網,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0/c_1117631083.htm.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美]赫伯特·馬爾庫塞.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興起[M].世紀出版集團,2007.
馬燕(1993-),女,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G206;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