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軒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0)
獨奏樂器與樂隊的模仿呼應式寫法
鄧 軒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0)
本文著重對協奏曲中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構成的模仿呼應式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從局部分析協奏曲寫法的一個方面,更細致對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在協奏曲中模仿呼應式寫法的運用進行研究。
獨奏樂器;樂隊;模仿呼應式寫法
由獨奏樂器或者管弦樂隊先演奏出一個問句或者起句,之后答句或者承接句由管弦樂隊或者獨奏樂器來模仿演奏問句或起句的內容稱之為模仿式呼應句式。和復調音樂一樣,這種模仿可以分為完全模仿和變化模仿。完全模仿的概念用在這里不是特別準確,就算在音型織體和旋律的結構上不存在變化但是由于管弦樂隊和獨奏樂器在音響和音色效果上的不同出現在彼此相互間的呼應必然會存在,所以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是完全模仿。而基本上旋律結構和音型織體在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出現了這種模仿式的呼應句式,因此我們就只來分析變化模仿的呼應句式在這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浪漫派作曲家門德爾松的協奏曲作品,在這部作品中,從第590小節到第593小節構成了一種帶變化的模仿呼應句。
由管弦樂隊全奏帶出的起句,高音部分的旋律是由弦樂組的一提聲部和木管組的長笛聲部一起承擔演奏,而對這個高音旋律進行的低八度重復是由木管組中的單簧管以及雙簧管在同度進行演奏。伴奏織體方面的類似下顫音效果完全用三十二分音符構成,使用中提琴聲部和第二小提琴聲部進行重復演奏。除過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聲部以外,小號與圓號也作為和聲加入進來隊旋律進行支撐。整個管弦樂隊在音響上有一種悲壯的色彩氛圍與整個銅管組和聲性的強奏支撐以及四分音符的滾奏進行依靠打擊樂聲部的定音鼓完成有很大的關系。
在承接句當中為了盡量的與之前由管弦樂隊演奏的起句相符合,這里的旋律和伴奏織體都是用獨奏小提琴在D弦和A弦上同時完成的。旋律上奏出的音高比管弦樂隊高音區旋律低六度,而旋律的節奏則完全隊管弦樂隊演奏的節奏進行模仿。
這種模仿在音色方面來說,由獨奏小提琴演奏出來的旋律音色較大的區別了由整個管弦樂隊演奏的混合音色,而在伴奏織體的音色上由于同是拉弦樂器,相對的就較為接近前面由整個弦樂組的伴奏音色。力度上來看,為了產生一種音響效果上強烈的對比,起句和承接句的力度差異是明顯不平衡的。管弦樂隊演奏的起句本身就是全部樂器都進行演奏,無論在音量上還是力度上都給人一種強壯的感覺,就像一個成年男人,再加上給予SF的力度來演奏,這個男人就變的十分強壯和魁梧,這種音響上強烈的進行是任何獨奏樂器都無法媲美的。
正是由于要和這種強大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所以在整個承接句中除了獨奏小提琴以外,對于加強旋律和和聲只是加入了一支長笛和一支單簧管演奏,低音的撥奏由大提琴和貝斯來完成再無其他,相比于起句整個樂隊給予SF的力度標記來說,這里只有一個P的弱的力度記號出現在承接句的旋律低音聲部,這種力度演奏的差異使得由獨奏小提琴、長笛和大提琴演奏的承接句完全不能與管弦樂隊演奏的起句相對抗,相比于管弦樂隊強壯男人的形象,獨奏小提琴在這里更像一個與自己男人步調一致的弱女子的形象。這種在音色和音響效果上的強烈反差完全掩蓋住了在音高旋律和伴奏織體上兩者相同的情況,使得整個模仿式的呼應句就出現了既存在相同又存在對比的形式。在對樂隊敬畏的同時,更加體現出了獨奏小提琴的柔美。
前面的例子講的是獨奏樂器對樂隊的模仿呼應句,下面這首是管弦樂隊對獨奏樂器進行的模仿呼應。貝多芬在他的《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里,一段由整個弦樂組對鋼琴的模仿呼應出現在這里。
相對于前面強烈的音響和復雜的聲部結構來說,出現在這的模仿只是使用樂隊對獨奏鋼琴風格的延續。從旋律來看,頓音構成的鋼琴旋律作為起句先出現,而樂隊的承接則由一提琴連弓對其進行完全的模仿。節奏上兩句完全相同。
從音色上來說,雖然鋼琴是屬于敲擊琴弦發聲,弦樂是拉弦發聲,但是從音色本質上來說是有著及其明顯的區別。再者弦樂組不是構成統一的純音色而是內部構成的混合音色,那這種在音色上的對比就出現了。 音響效果上,因為鋼琴運用頓音演奏,在整體音響效果上來說,弦樂組相比更加透明。但正是由于要把樂隊和鋼琴放在一個對等的位置上所以這種不太明顯的對比就恰到好處。
[1][蘇]C.瓦西連科.交響配器法(第一、二卷)[M].金文達,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2]鄧軒.協奏曲中獨奏樂器的寫法要點[J].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3.
鄧軒(1986—),男,漢族,陜西寶雞人,碩士學歷,助教職稱。主要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