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澤晶 袁媛淑*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
文化強國視域下禮儀文化的功能及實現路徑*
譚澤晶**袁媛淑*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禮儀文化具有重要地位,它通過發揮規范人的行為、協調社會的關系和維護社會的秩序的功能來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質,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進而提升國家的文明形象。其功能的發揮要通過大力發展禮儀文化教育,廣泛踐行禮儀行為規范,政府大力倡導文明禮儀之風三條基本路徑來實現。
文化強國;禮儀文化功能;實現路徑
“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對于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淪。”[1]
——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
十八大報告中著重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如何承繼和發展滋養我們民族血脈的文化,使人民的精神家園得以豐滿,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得以提升,便成為政界、學界熱議的主題。文化強國,不僅僅是要把文化變成生產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突出文化的精神層面,提升國民的精神素養和文明程度。本文從文化強國的視角,探討禮儀文化在這一大背景下的功能及其實現路徑。
(一)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禮儀文化,是促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文化強國,文化自覺是前提,文化自信是基礎。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每個民族都有構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和價值取向的文化傳統,如果不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上自我覺醒,深刻認同并且愿意發揚光大,不但不能實現文化強國,而且會陷入迷茫,甚至重返愚蠻。當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在世界上獲得應有的尊重,就必須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力量之源。古語云:“知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是我們文化強國戰略必須高度重視的內容,只有自覺弘揚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獲得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譽。禮儀文化對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深遠而廣泛,禮儀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按各自身份所遵循的行為規范,與古代社會的政治體制、教化及其文化融為一體,全面制約著世人的思想言論和行動,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是“禮”制的歷史,禮儀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秩序和國家政治制度的“縮微景觀”。雖然傳統禮儀文化中也有糟粕,但其中很多的觀念如律己敬人、辭讓謙恭等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中華文明之“禮”,即使到今天,不但依然對個人修身有意義,而且對于提升社會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其在涉外關系中的運用,有利于融入國際社會。
(二)弘揚禮儀文化,使文化強國具有歷史的深度和厚度
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發展,永不衰竭。文化強國,要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結合起來,使之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其精神、思想和價值觀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文化的累積標志著民族文化根底的雄厚。“一個社會在某個時期所有文化累積的總量謂之文化基礎,凡文化基礎成熟的時候,發明就有著不得不產生的趨勢。”[2]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傳統文化推動著社會進步發展。因為任何一種所謂新文化或者現代文化的產生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而傳統文化也只有緊密結合新時代新的發展需要才能煥發光彩。人類文化生生不息并且越來越豐厚,正是這樣通過傳承與發展而發揚光大的,“否則,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今日的輝煌。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傳統并不意味著靜態的過去,文化傳統不僅肇始于過去,而且融合于現在并預示著未來的趨勢和存在”[3]。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如此傳承不輟,禮儀文化的完備與具體實行是一個重要原因,它內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道德觀念,對于中國人民的信念以及倫理的形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較強的生命力。縱觀世界文明史,文化的產生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整體上都反映了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念體系,是人對自然界以及社會的整體認知的一個部分,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源泉,發揮著巨大的價值作用。禮儀文化,正是內具這種“實踐——精神”的特質,才得以綿延流長,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基礎。
(三)禮儀文化是提升公民文明素養的有效載體,契合了文化強國的旨歸
文化強國,要求整個社會有更高的文明素養和精神追求。因為“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人們所接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4]。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一個偉大的國度,一定也是一個有道德的國度。”美國學者阿利克斯.英格爾斯說:“除非國民是現代的,否則一個國家就不可能是現代的。”中國前總理溫家寶也指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也正因為如此,在上海世博館“城市人館”的出口長墻上赫然打著的中英文字幕是“人民就是城市”。只有公民的文明素質提高了,這個城市、這個地域,這個國家的形象才能提高,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因此,打造文化強國并且對這個世界造成廣泛深刻的影響,首先要使自己的公民素質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民族獲得認可和尊重,否則,無異于癡人說夢。而公民的文明素養和精神追求,需要通過外表、語言、舉止、儀式等可以感觸到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沒有這些外在的形式為載體,文明和美德難以體現。禮儀文化,既內蘊禮德的精神,又包含禮德的形式,通過得體的語言、適度的表情、儀容、舉止等形式來顯示一個人內蘊的文化素養和文明水準,因此,大力弘揚和發展禮儀文化,是提升公民文明素養的最佳載體。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方,越重視文明禮貌的倡行,而文明禮貌的蔚然成風,又進一步促進了該地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社區,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視禮儀文化建設,提升公民文明素養的。公民的文明素養提高了,文化強國的最終目標也就實現了。
(一)禮儀文化具有規范人的行為的功能,使公民的文明素養得以提升
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會受到該社會文化的浸潤和熏陶。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既內蘊禮德的精神,又包含禮德的形式,為人們劃定了行為的得體或失禮的范圍,對規范人的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準確的描述和規定,可以在社會交往中進行標準化操作”,從而使人們的“行為舉止、儀態容貌、語言文字”[5]都有章可循,明確具體。禮儀文化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影響人民的行為,同時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社會結構中的任何一個主體都遵從著禮儀的規范。人與人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對禮儀的需要,具有共同的禮儀語言能夠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相反的禮儀表現則很難融入到大眾禮儀文化中。例如舉止優雅與舉止隨性而為、服飾正式與服飾欠妥等這些異質的禮儀文化很難共融在同一個社交場合之中。禮儀文化因為符合群眾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認知,能夠被人潛移默化的接受并運用于生活之中,在正確價值觀導向作用下,人能夠根據禮儀文化的要求而進行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并且將其內植于心中的標準,這種自主性的規范使社會在治理中能夠實現自治的愿望。相反在社會中通過外力的強制性注入的行為規范,在行為邏輯上很難融入到人的生活中,通過推進以來糾正失范的行為,這種非禮的行為以此來達到治人的效果。這種自治與他治的結合,正是禮儀文化規范人的行為功能的具體表現形式,通過這個結合過程,公民的文明素養便得以提升。
(二)禮儀文化具有社會關系的協調功能,社會關系因之變得融洽、和美
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主體,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網絡化的社會關系,個人建構起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也通過另一種途徑來實現對人的塑造。在人際關系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可避免的會因為觀念以及利益上的沖突而產生矛盾,對于這些矛盾的解決不是依靠著暴力的手段來實現對彼此利益的申訴,而是通過具有共識性的禮儀文化來實現對矛盾的化解。社會關系中的主體個人通過彼此的平等交流與協商能夠實現和平共處,而不相容的甚至是居高臨下的交往關系必然會破壞社會關系生態,影響社會關系的長遠發展。因此當在社會交往中因某些細小的問題而出現了矛盾,在具有共識性社會文化中通過采用禮儀性的方式將能夠化解彼此間的沖突,用文化來修復雙方間受損的關系。“這些年,一些單位包括有的領導機關,講面子不講規矩,講關系不講原則,遇到矛盾繞道走,問題擺著拖著長期得不到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使一些規定變成了‘稻草人’,擺在那里沒有用,群眾反映很大。”[6]事實上,對于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干群矛盾以及黨群矛盾都是因為雙方間的禮儀文化破壞所致。與此相反,在社會交往中如果出現了相互間的尊重,那么就會給干群關系以及黨群關系帶來一定的和諧,并且在社會中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影響到其他社會關系,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層面的和諧。因此,落實到國際禮儀的通則之中就會有這樣一條準則“遵守共同生活準則”這條準則限制了人的主觀性行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標準,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置于平等的狀態。禮儀文化的存在能夠和諧社會關系,在并聯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因為相互尊重而使得社會趨于穩定。相反,在社會中如果缺少禮儀文化的維系,將導致社會中個人之間難以形成正常的平等交往關系,也很難能夠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秩序的建立需要禮儀文化來維持,貫穿在人際交往之中調節人際關系。
(三)禮儀文化規范社會成員的角色分配和等級分配,使社會井然有序
在人類社會中形成以家庭為核心的向外擴展至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的社會關系圈,每一個劃分的社會層級都需要有取得共識性的文化進行規范,從而獲得正常的安定秩序。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規范能夠約束人的行為,能夠保證社會穩定性的發展,但是這種強制性的行為規范是從外界來影響人,而且它不能將人內心的思想切換到行動之中,不能夠阻止破壞性行為的發生,更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與之相反,禮儀文化參與到人的倫理規范建設,能夠通過較為人性化的行為規范以及道德約束作用于人的生活行為中,從而實現了禮儀文化的社會價值,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建立與鞏固。而且,在社會生活中,按等級分配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禮儀文化規范社會成員的角色分配和等級分配這一功能,它能夠建立起較為正常的社會關系,并且對于社會穩定的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文化,它能夠實現民族之間和諧友好關系的建立,實現民族之間和平相處。從歷史上來看,傳統的封建國家以及政教合一的國家和現代的法治國家,他們在建構的過程中都利用了禮儀和法律兩種具有共同生活準則的方式使社會成員能夠保持,“它將人的行為規范約束在一定的禮儀范疇中,使人們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盡其職,不因為爭亂而帶來災禍,保持著人類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7]它自發地存在,自發地調整著社會秩序,使人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服從規范的要求。
(一)大力發展禮儀文化教育是實現禮儀文化功能的基礎性條件
要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貫穿禮儀文化教育。家庭作為孩子成長和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價值觀以及道德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終身性質的,一旦孩子對這種行為與認知認同,他將踐行在自己的社會交往中。家庭禮儀文化教育是要幫助孩子樹立禮的觀念,做到“嚴格區分長幼尊卑,準確使用敬稱、謙稱,靈活把握不同場合等等”,營造出甜美幸福的家庭關系。家庭是社會中較小的組織單位,通過家庭教育,家庭實現了禮儀性的交往有助于家庭之間養成和睦友愛的關系,而向社會延伸中,將對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家庭生活中一般處理的都是一些極小的生活瑣事,將禮儀用于這些細小的事情中能夠很快的見效,并且在家庭環境中個體也很容易受到監督并踐行禮儀規范。在家庭進行禮儀文化教育的同時還要在學校中貫徹落實禮儀教育。孩子走出家門之后就進入到學校中接受知識的熏陶,而作為未來融入社會中的個體必然要能夠借助禮儀熟稔社會關系,禮儀教育也就表現出必要性。在不同的學校中要進行具有共識性的禮儀教育,同時在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中也要利用不同的方式滲透禮儀文化教育,通過對禮儀文化知識內容的介紹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禮儀的素養,真正的融入到社會中。
(二)廣泛踐行禮儀行為規范是實現禮儀文化功能的必要途徑
《禮記》曰:“禮者,履也!”,就是說,禮儀是需要踐行的,只有通過踐行才能養成。禮儀作為一套社會規范體系需要能夠實踐在生活交往中,通過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來完成禮儀規范的最終落實。禮儀文化是社會中具有共識性的規范,它是對社會中已經穩定化的習俗進行強調,在社會交往中一般具有普適性,一旦人的行為與禮儀文化不同,內心就要受到拷問,同時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情感進行審慎的判斷和選擇,從這個角度而言,禮儀文化對人是有約束性的作用,能夠調節人的行為。而禮儀品質是在幾十次、幾百次甚至幾千次的禮儀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只有個體的禮儀修養提高了,禮儀品質形成了,整個社會的禮儀水平才能提高。社會上的禮儀水平提高將有助于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因此,禮儀實踐有助于社會規范的形成,能夠糾正人的行為,緩解社會矛盾,從而使社會形成和諧的關系。
(三)政府大力倡導文明禮儀之風是實現禮儀文化功能的有力保障
文明禮儀嵌入到社會之中需要綜合發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就內因而言不過是社會成員文明禮儀的自我養成以及自我實踐,這個效果的實踐需要各種途徑的社會教育,而就外因來說需要具有領導性的力量推動,能夠將文明禮儀安排到社會生活中,顯然這需要從政府方面來努力。政府的推動能夠在社會中塑造一種氛圍,使文明禮儀得到社會中的認可,人與人之間需要這種認可來溝通,一旦有個體忽略了這種認可就會受到其他個體的排斥,最終形成輿論與行為上的孤島,這種由政府引導所造就的外在壓力很好的約束了個體人的行為,從而能夠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以及社會文化的塑造。在我國很早就重視了政府在文明禮儀中的作用,政府通過頒布關于道德建設的相關文件,強調禮儀道德建設,將禮儀道德的內容灌輸到人的意識之中,從而提高居民的文明禮儀素養。踐行文明禮儀需要政府發揮出指導性的作用,并且要將這種建設常態化,以制度性來引導,從各種語言符號上來塑造文明禮儀的氛圍并注重將傳統的禮儀文化發揚光大。
[1][美]亨廷頓,哈里森主編,程克雄譯.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新華出版社,2010.
[2]孫文本著.社會學大綱[M].上海書店,1992:118.
[3]葛晨虹.弘揚民族精神與傳承文化傳統[J].倫理學研究,2003(8).
[4]沈望舒.構建首都城市的“文明價值”——芻議北京“世界城市”路徑與參照系[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5]蔣璟萍.禮儀的倫理學視角[J].船山學刊,2007(4).
[6]習近平.要使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N].新京報,2013-07-13.
[7]蔣璟萍.禮儀道德結構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譚澤晶(1970-),男,漢族,湖南宜章人,湖南女子學院禮儀家政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從事管理學、禮儀學的研究;袁媛淑(1974-),女,漢族,湖南婁底人,博士,湖南女子學院禮儀家政研究與教育中心,講師,研究方向:從事禮儀學、法學的研究。
D64A
1006-0049-(2016)16-0012-03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強國視域下禮儀文化的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3YBB1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