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曄*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預備合并之訴問題研究
王子曄*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預備合并之訴的目的似乎在于給當事人提供更便利的維權途徑,而且在節約訴訟成本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訴的預備合并對于被告其實是不公平的。訴的預備合并與禁反言禁止重復訴訟的法治理念似乎是矛盾的,因此在是否采納預備合并之訴時應當做慎重的考慮和充分的論證。
預備合并;禁反言;重復訴訟
訴可以分為單一之訴與合并之訴,前者是指一個原告向一個被告提起一個請求的情形,而當單一之訴被合并時就形成合并之訴。合并之訴又可進一步分為客觀的合并與主觀的合并兩種情形,即分別是指,請求的客體為多數的情形(轉移登記程序與所有權確認請求的合并)以及當事人也為多數的情形(若當事人是多數的,則請求也形成多數例如將對主債務人請求與對保證人進行的合并)
所謂訴之客觀的預備合并,指的是原告為了贏得訴在提起某訴可能沒有理由時,同時提起他訴,以備糾紛能夠得到解決。日本學者在其民事訴訟理論著作中論證到,訴的客觀的預備合并,只有在主位請求與預備請求在實體法上相互排斥時方能成立。比如,在通常情況下,違約之訴與侵權之訴竟合的情況下,法院只能支持當事人的一個訴訟請求。而就算當事人在一個訴訟請求沒有被支持之后,又提出令一個請求,也不會被禁止。德國學者認為,主位請求與預備請求之間可以在以下情形下同時存在:第一種是主位請求與備位請求有無理由在實體法上有必然聯系。第二種是主位請求與備位請求沒有依賴關系即主位請求與備位請求存在一定的事物聯系,第三種就是主位請求與備位系。
司法機關為了確保運用保當事人對事實的主張前后一致,運用禁反言原則來要求當事人。特別是在前一案件中的事實主張已經被生效判決確認后,就不得提出矛盾的主張。由此形成了我國對禁反言原則的避免矛盾判決的要求。我學者對禁反言的理解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依托。人們對該制度高度關注,是因為想要通過借鑒該制度解決我國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前后矛盾的問題。學界在理論探討的過程中形成了對禁反言排除矛盾訴訟行為的功能期待。在大陸法系國家根據傳統的禁反言原則,當事人的某種訴訟行為或某種行為的結果,有理由使對方當事人相信其行為將出現一定的法律后果,而這種信任是無法基于客觀標準做出評價的,這時只要當事人的相信是合理的,其基于信任而實施的行為就應受到保護。因此前一個當事人在后來的訴訟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訴訟行為,防止出現背叛其相對人的信任而損害其正當利益的后果。間接禁反言主要是對涉及案件主要爭點認定結論的拘束力的問題進行限定。英美法系國家的訴訟理論認為,當案件爭點或事實法律經實際審理并出現裁判結果時,且該判決是正當的必要的,該爭點在以后的訴訟中,具有不可逆的效力,無論所依據的訴訟請求是否相同。在大陸法系國家,對于行為的禁反言原則的設計,是圍繞保護被起訴人的信賴利益展開的,由此,是否應當禁止某一矛盾行為的實施,主要是看該行為是否有害于對方當事人基于信賴利益而實施的行為。具體而言,禁反言的適用應當滿足條件如下。
第一,當事人實施了矛盾的行為的行為。這是禁反言原則適用的基礎。兩個矛盾的行為通常是有順序性的,但是也不排除前一行為發生在訴訟之外。第二,對方當事人相信該當事人所實施的行為以及所產生的后果,并實施了相應的行為。在大陸法系國家,禁反言原則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護相對方的信賴利益不受到損害。然而,“信賴”的具體含義很難把握,因為它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因此是否存在信賴,是由法官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以及自身的工作閱歷生活經驗做出判斷的。要求對方當事人必須已經基于信賴而實施訴訟行為的原因,是因為反言方的反言行為已經對對方當事人的利益產生了直接影響,而這種影響是深遠的,是有損人們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的,是關乎社會秩序的,而只有對方當事人基于信賴實施了某些行為,我們才能真的相信這種信賴的存在。
第三,當事人矛盾的訴訟行為的實施,會使基于信賴而做出某些行為的當事人陷入某種不利益,造成某些不公平的后果。對于基于信賴而實施某些行為的當事人而言,如果允許一方當事人的反言行為的存在,并且承認其效果,則他的正當利益將得不到保障。而社會中的大多人在訴訟中都會存在這種信任。
訴訟系屬是指案件處于訴訟中卻沒有被判決的狀態,訴訟系屬的效果之一就是為了防止矛盾行為的出現而禁止重復起訴。訴的預備合并時指當事人在提起主位訴訟的同時提起備位的之訴,若主位之訴敗訴則對備位之訴做出判決。預備合并之訴是為了保護原告的利益,而禁止重復起訴則是約束原告,更多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以及被起訴人的利益。
預備合并之訴的立法原意在于弱化法官的職權主義色彩,維護當事人的主體地位,提高訴訟效率。但是在對于訴的判斷標準不一致的前提下,法官如何判斷當事人是提出了兩個訴還是兩個訴訟請求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如果貿然允許當事人提起主位之訴的同時也提起備位之訴,那就相當于給了原告兩次求償的機會,雖然兩次機會不得同時起作用,但是是否因此給予被告兩次收集證據的機會?被告兩次出現在法庭上的心理創傷和金錢損失誰來補償?被告基于對原告以及法庭的信任出庭答辯,并不意味著把自己的財產交由別人處分。
不論是從訴訟經濟的角度還是便利當事人的角度,預備合并之訴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事人不只是原告一方,被告的利益也應得到應有的保障。雖然立法沒有對當事人請求的主觀性做任何約束但如果當事人的請求是在明顯對對方不公時提出的,那么法律就有責任規制這種不公平。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權利應該是對等的,這樣才不違反當事人平等原則。
在誠信原則被寫入民訴法的那天起,對于虛假訴訟矛盾訴訟的行為的制裁就有了法律依據,而如果被位之訴存在,也就為虛假訴訟提供了綠色通道。總之不管是為了維護被告一方的利益,還是為了維護司法的公正為了司法資源不被擠占,在理論還不成熟的現階段,訴的預備合并問題還是有待討論的。
[1]柯陽友.也論民事訴訟中的禁止重復起訴[J].法學評論,2013(5).
[2]胡學玲,劉學在.略論訴之預備合并政治與法律[J].2000(3).
[3]紀格非.民事訴訟禁反言原則的中國語境與困境華[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5).
[4]紀格非.“爭點”法律效力的西方樣本與中國路徑[J].中國法學,2013(3).
王子曄(1991-),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D925.1A
1006-0049-(2016)16-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