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楠*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好不X”結構的語義語用研究
董小楠*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好不X”結構是一種特殊的結構形式,有時候是一個詞,有時相當于一個短語。我們將從語義平面和語用價值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其由于內部結構的不同而形成兩種不同的語義,即肯定式和否定式,首先從語義平面分析兩種不同語義的特點及“X”的語義特征,進而分析兩種語義所具有不同的語用價值。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對這一結構有一個更深入地認識和研究。
“好不X”結構;語義平面;語用價值
在語法課上,老師曾經講到“好不X”結構,引發了我的興趣,于是查閱了很多專業書籍和論文資料,才得以對這個結構有了一定深入地理解。此結構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結構形式,如“好不講理”和“好不蠻橫”,前者的意思相當于“好蠻橫”,但后者的意思卻不能等同于“好講理”,而是相當于“很不講理”,我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同一形式,前者表肯定的意思,而后者卻表示否定的意思呢?為什么明明有“不”卻并沒有表示否定的意思呢?
“好不X”結構具有兩種不同的語義:肯定語義和否定語義,但是有一些詞在進入“好不X”結構時,既可以表示肯定義又可以分成否定義,這樣就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在語境中化解歧義。本文我們將從語義平面來分析肯定義和否定義的語義特點和能進入此結構的詞語“X”的語義特征,以及兩種語義所具有不同的語用價值。
(一)語義平面
1.語義特點
“好不X”結構在表示肯定義時,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副詞“好不”的用法,它是“好不”+“X”結構,“不”和“X”結合得很松散,但“好”和“不”連接得卻很緊密,結合成一個表示加強程度的特殊雙音節的副詞,相當于“很”、“十分”等意思。而整個短語是“好X”的意思,如“好不蠻橫”,是指“很蠻橫”的意義。肯定式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街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他人到中年,卻妻離子散,好不凄涼”等。這類用法中的“不”,否定意義逐漸虛化,失去否定作用,只有加強肯定語氣的功能。在語音上弱化,“不”字讀輕聲,不表示否定意義,而是為了迎合漢語音律的需要,成為一個表示語氣的襯音詞,如現代漢語中的“黑不溜秋”、“滑不溜丟”中的“不”都沒有否定的意義,而是為了配合四個音節的韻律感而填補音節,滿足漢語發音和音律的需要。
2.“X”的語義特征
能進入肯定式“好不+X”的詞語“X”呈現對稱局面,既可以是“消極詞”,也可以是“積極詞”。
(1)“好不+消極詞”可加強批評或感嘆的語氣,表達肯定意思。可以表示待人處事的消極態度或產生不良后果,如“馬虎、蠻橫、霸道、窩囊、神氣”等。還可以表示消極的心情、感情或不良處境,如“被動、倒霉、寒磣、糊涂、凄涼、憔悴”等。還可以表示事實有悖于人們的心理期待而造成人們的消極心理反應的,如“難看、難聽、委屈、冤枉、擔心”等。
(2)“好不+積極的品質詞”一般用于贊嘆、褒揚,表示肯定的意思。可以表示繁盛景象的,如“熱鬧、興旺、繁華”等。還可以表示事物良好特性的,如“生動、巧妙、詳細”等。也可以表示人的優良品質,如“聰明,漂亮,瀟灑,機智”等。
(二)語用價值
“好不X”結構的肯定式在語義平面基本上都可以用“好”替代,但在語用平面,“好不”有“好”不能全部代替的獨特作用。“好”感嘆句感情柔和圓潤,容易被人們接受。而“好不”本來就有口語色彩,如“街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這是對街上熱鬧景象的感嘆,帶有強烈的口語色彩,詼諧幽默。而且“不”虛化后,“好不”就有了感嘆的意味,所以“好不”感情強烈鮮明,重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和個性特征,有時不易為人們接受,如“你這人好不蠻橫”帶有強烈的批評意味。
(一)語義平面
1.語義特點
“好不X”結構在表示否定義時,應該看成是單音節程度副詞“好”的用法,它是“好”+“不X”結構,這種用法是“不”先否定“X”,再用“好”來修飾。此時的“不”字重讀,表示否定意義。而整個短語是“很不X”的意思。如“好不講理”,是指“不講理”的意義。否定式的例子也有很多,如“你為了他辭掉自己的工作,好不值得”,“我比他資歷高,卻沒能提拔,好不公平”等等。
2.“X”的語義特征
能進入否定式“好+不X”的詞語“X”呈現出不對稱局面。“好”+“不+積極詞”,“好不”后面多跟正面意義的詞語。
否定式“好+不X”結構中,“不”用在“積極詞”前,對它進行否定,起到了變“積極”為“消極”的作用。這時再用“好”來修飾“不X”短語,用以表示批評或評議。“X”可以是“道義詞”,表示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背景中的道德規范或行為標準的,如“講理、人道、公平、合理、情愿、知足、爭氣、識抬舉”等。也可以是“期待詞”,表示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對行為結果的某種期待,如“值得、經濟、習慣、順眼、像話”等。
(二)語用價值
沈家煊認為這種用法主要源于語用上的禮貌原則,不說這些期待詞和道義詞的反面,而使用相應褒義詞的否定式。否定式“不+褒義詞”是委婉的一種常見方式,如“不講理—蠻橫”這兩個詞語很明顯“蠻橫”所表示的語氣要比“不講理”重很多,而用語氣不那么重的“不講理”可以委婉地表示“蠻橫”。這樣,更能委婉而又不失準確性地表達說話者的內心期許和符合當時的語言環境,也更好地體現了語言的社會交際性和趨利選擇性。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對“好不”結構有一個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希望能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1]呂叔湘.好不……[J].中國語文,1981(2):28-34.
[2]沈家煊.“好不”不對稱用法的語義和語用解釋[J].中國語文,1994(4):262-265.
[3]袁賓.近代漢語“好不”考[J].中國語文,1984(3):81-85.
[4]袁賓.“好不”續考[J].中國語文,1987(2):134-137.
董小楠(1992-),女,漢族,山西河津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H146A
1006-0049-(2016)16-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