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萍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淺析知人論世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夏亞萍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知人論世是一種觀念,產生于中國古代的文論,在鑒賞文學作品時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及原則,在文本解讀中,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文本的創作目的、刺激學生對于文本閱讀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作家作品風格的了解等各個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讓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甚至讓讀者背離了作品欣賞的本身,僅僅膚淺地對作品進行了一個外圍的認知。因此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知人論世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揚長避短發揮它的最大效用。
知人論世;文本解讀;作用
“知人論世”,源于《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本作品與作家本人的生活背景、時代背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對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加以了解,才可能客觀準確地理解并掌握文本作品的思想內涵。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后世的文本批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后代文學批評家自覺不自覺地沿用。
“知人論世”作為閱讀文本的方法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一線,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知人論世的讀書指導,了解作者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并充分借鑒他們來對作品進行詮釋,而不是僅把其當成純粹的文學常識。
總的來說,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將作者的經歷、身份、時代、社會背景、作品流派、作品產生的原委等等進行情境創設,才能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的感受,有利于學生對整個文本主旨的理解以及把握。如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使得詞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文本解讀中假若能夠將辛棄疾創作的時代背景,詞人的志向、經歷等引導學生了解后,那么學生就能夠對詞中的感慨以及詞人的深刻的悲痛有較深的領會。另外教材中很多的文本是被刪選了的,如果教師在文本解讀時將全篇進行引入,那么學生解讀起來才不會斷章取義。但是文學作品究其根本就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系統。即使是很短很短的作品,都會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內涵。如果過度的依靠作品的文化背景進行分析,會較容易的使得讀者對文本的認知比較的狹隘,進而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過于的狹隘,降低了其審美的意識。比如在于謙的詠物詩《石灰吟》中,以知人論世的角度來思考,要想弄清楚這首詩的主旨,就需要弄清楚于謙寫此詩的生活背景、社會背景等情況,但是詠物詩就是以物喻人,不一定和此詩的文學價值有著必然的聯系。只有明白了這些,就可以知道此詩就是要吟詠忍辱負重,不懼犧牲的高尚情操。就于謙本人及其生活的背景對這首詩而言并不是本質性的認知條件。從一個層面上來看,有著一千位讀者就會有一千個林黛玉,不能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讓知人論世綁架了我們的思維,將文本的意義過于的局限;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林黛玉也不會變成薛寶釵。合情合理的知人論世也對文本的理解及把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興趣是我們學習的最有效作用力,怎樣讓不愛學習的人喜歡學習,喜歡閱讀,在學習的課堂上達到與老師共鳴的最佳狀態,是老師不斷思考的問題。例如在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解讀時,很多同學對于杜十娘擁有巨大財富卻將希望僅僅寄托于一位有情郎的身上,對于希望破滅就憤而投江行為不能理解。希望用自己的想象力給杜十娘一個嶄新的機會。其實學生的不能解讀就是不能知人論世,不清楚在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的地位及處境,那么教師就應當在此時引導學生了解明朝中晚期的婦女的社會地位及生活狀況,特別是歌姬的情況,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不少學生會由此對古典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在刺激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時要注意把握一個度,不能夠喧賓奪主。比如在對《再別康橋》的學習中本來應該關注詩歌中的音樂美、建筑美等等,但是學生往往關注的是徐志摩與三個女人間的情感。因此,在進行背景介紹時需要謹慎選擇,在介紹時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在解讀時也不能過度迎合學生,這樣將犧牲了文學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
不同的作家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受教育背景,那么在其創作中展現出來的格調、趣味、內涵,都會影響到作品的風格。在對一篇文本進行解讀時,有時可以通過背景的學習,了解作家的風格成因等方面入手。例如解析魯迅的作品時,首先要了解魯迅因其父的疾病救治無效,厭惡中醫,于是到日本學習西醫。通過在日本的學習,領悟到精神上的治療遠遠重于身體上疾病的治療,因此棄醫從文。這就是魯迅異于常人的人生經歷,這就是他早期小說作品的背景。他的從醫經歷使得他對社會觀察的角度通常是用醫生看病人的角度來看的。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病態的人物較多。通過這些了解,讀者就能夠較易對于故鄉蕭條、華老栓的愚昧、孔乙己的窮酸、阿Q的可悲的理解。但是作者與文本不吻合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韓愈其人被很多人所譏諷(雖不可考),但是其作品卻都是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進取精神。由此可見,作者為人與其作品內容風格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知人論世偶爾也會失真的。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合理運用知人論世,既不能一味的接收利用,又不能一概的否認。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把握時機,可以將背景介紹穿插在課文的探究中,或者通過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后練習讓學生進行自我完成,讓學生自主學習后,教師再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度的對背景、社會環境等必要的補充;還要懂得在對背景介紹時做到會取舍,讓其成為學生理解文本的有利幫助而不是記憶的負擔;還有就是在教學中使用拋磚引玉的方法,教師側重于對作家才情、情趣及相關細節、審美的介紹,以此激發學生對文本解讀的興趣,讓知人論世的作用更加的合理。
[1]徐江,劉承英,戚笑微.“知人論世”:語文教學的哲學錯位——《囚綠記》是頌揚民族性格還是認識生命尊嚴.人民教育,2009.
[2]顏維奇.知人論世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以《人琴俱亡》一課的主題探究為例.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
[3]羅志才.知人論世下的“文本細讀”——高中語文古代詩詞鑒賞教學方法初探.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5.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