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國慶*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
新形勢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研究
佘國慶*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當前思政教育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作為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清楚認識并充分發揮出主導作用,認真研究探索出滿足當代大學生需求教育路徑。本文結合“90后”大學生對道德認識的現狀,分析其原因,探索出有效的教育對策。
“90后”大學生;道德價值;文化背景
當今社會發展飛速,物質欲望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取消。“90后”大學生生長在多元社會文化背景下,整體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識強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征。“90后”大學生道德水平,總體呈現積極、向上趨勢,但部分大學生道德素質不容樂觀,表現出不和諧的現象。
(一)缺乏明確政治信仰
1.政治信仰不理性
“90后”大學生對時事政治、國內外形勢比較關注,但不理性。憑借主觀情感判斷是非,容易受社會主流思潮的影響設制約,表現出浮躁沖動,不理智。
2.政治信仰不堅定
當今社會中西方文化并存,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競爭激烈,“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處于形成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面對現實的困惑,他們感到迷茫,壓力大,容易陷入實用主義與政治信仰的抉擇中,難以取舍。
3.政治取向功利化
“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多數以自我為中心,個人利益至上,追求物質生活,形成了“利己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主流,對政治的價值追求趨向實現個人利益。
(二)缺乏社會公德心
1.公共衛生意識淡化
多數大學生在校園里能夠講衛生,但仍有部分不和諧現象,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教室里吃東西,不沖廁所。在檢查學生公寓衛生過程中發現學生不整理內務、不倒垃圾導致垃圾發霉,出現煙頭。這些現象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也破壞了校園環境。
2.公共秩序意識淡化
部分“90后”大學生在校園內不遵守公共秩序,出現了食堂打飯不排隊,蠻女交往不得體,過于親密等不文明行為。上課期間遲到早退,課上玩手機,交頭接耳,課間大聲喧嘩現象也屢有發生,干擾了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
3.公共財產意識淡化
個別學生視學校的嚴格管理和規范要求為仇敵,將個人的不滿發泄到公共設施上,破壞教室門窗、消防工具,造成了安全隱患。不關心學校財產、公共設施,認為與自己無關。這些現象無形給學校造成了損失。
(三)價值取向嚴重扭曲
1.重個人輕集體
“90后”大學生以自我為核心,認為獲得成功在于自身的努力,強調自我價值實現。而不顧及社會責任和義務;過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視了遠大理想;追求實用,為了實現個人的目標不擇手段,如為了爭取助學金偽造貧困證明材料、將入黨評優視為個人利益的實現。這些現象不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
2.拜金輕德
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公平和腐敗現象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帶來了影響。造成超前消費,道德底線降低情形,擾亂了大學生價值觀念,導致學生缺少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另外校園內微商盛行,幾乎人人微商,使學業成了副業。學生眼中品學兼優的學習榜樣,悄悄轉化為成績好業績高。
“90后”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研究從社會、高校、家庭、學生四個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力求挖掘出真正的原因,以便尋求更好地解決辦法。
(一)社會環境因素
1.市場經濟轉型期
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利益不平等的客觀事實,使人們過分的追求物質利益,甚至不擇手段。認為理想信念不適用,漠視信仰,扭曲價值觀。“9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夠穩定,受此影響,大大削弱了自身對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追求,迷失方向。
2.西方文化滲透
“90后”大學生追求前衛、自由、個性,這些與西方的價值體系不謀而合。在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下,學生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淡化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受到沖擊,造成學生對政治信仰的功利化和不理性。
(二)高校教育因素
1.重理論輕實踐
應試教育機制下,高校重視專業知識學習,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較弱。只要學生能夠認真學習、遵守學校紀律,聽從學校安排就視為好學生,至于學生是否真正愛國守法、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缺少考核和實踐。
2.重形式輕實效
高校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采取專題教育、主題班團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形式,形勢比較豐富,但大多數學生都是聽眾,能夠內化于心者不多,只有少數組織者、參與準備者體會較深,缺少長效教育機制。
3.重個體輕整體
由于德育工作機制缺陷,高校德育工作被分割開展,缺少整體規劃。思想政治專業課教師負責課堂理論教學,輔導員、班導師負責專職德育工作。從表面上看,互為補充,全面科學,但實際上,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導師之間沒有合理的溝通機制,造成部分學生多方掩蓋,教育效果不佳。
(三)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環境影響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和諧的家庭環境下,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相對健康,易于接受學校老師的教育和指導;反之,學生不僅影響學業,甚至心理出現問題,很難開展思想道德教育。
2.家庭道德意識偏差
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和思想觀念對孩子影響很大。當孩子從父母獲取的思想道德與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不一致時,就會消弱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積極性和認同程度。
(四)學生自身因素
1.利己主義強,社會責任感弱
“90后”大學生生長環境處于小康水平,且多為獨生子女,習慣家人的呵護,形成自私自利,不愿付出,不懂與他人分享,缺少社會責任感。在學習上,選修課時看中的是那些教師好說話、給高分,不考慮知識結構與汲取;生活中,與同學交往原則是看是否對自己以后有用,甚至談戀愛也考慮是否給自己帶來優越的待遇;工作中,擔心影響自己人際關系,沒有主見,隨波逐流。這些都不利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職業道德。
2.現實主義強,理想信念弱
“90后”大學生大多生活條件優越,受社會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影響,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學習態度不端正,花錢找人替上課;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只顧學習,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缺少集體榮譽感;大學奮斗目標是畢業后很好地就業,很少學生將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到一起。
“90后”大學生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本研究從高校角度出發,深入研究,積極思考,力求打造校園全方位的育人路徑。
(一)堅持立德樹人理念,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當前多元化、新媒體、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教學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只有面對現實,不斷優化校園環境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一方面,優化自然環境,規劃整體建設、綠化環境,甚至組織學生參與其中,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愛校情懷,也會強化學生主人翁責任感。另一方面,優化文化環境,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遵循教育規律,精心設計教學和實踐環節,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學生文化熱情陶冶學生情操,寓教于樂,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強師德隊伍建設,提高德育隊伍素質
高校需要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就要從這兩個環節入手。一是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因素,專業課教學過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融入個人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更要把二者有機結合。二是在指導學生實踐實習過程中,規范學生行為,強化職業道德;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補充學生的價值觀,促進學生提高道德水準,更好地適應社會。三是加強對教師培訓和監督,制定廉潔自律管理機制,規范教師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使教師人格魅力為德育工作增添色彩。
(三)強化家校合作意識,打造全方位教育模式
家校關系是人際關系中難度較大的關系,但卻是教育學生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應積極拉近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家校合作機制。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尊重家長,運用有效的聯系手段,采取合理溝通方式方法,不斷拓展家校聯系的新途徑。學校與家庭建立合作關系,不僅有利于高校踐行教育使命,增強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認同感,更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90后”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在社會中的道德修養、價值取向、思想觀念決定了他們將來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應積極踐行教育使命,不斷探索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路徑和載體,與時俱進,克服客觀困難,開創更好地教育局面。
[1]江英颯等.高校師生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與實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6):256-260.
[2]孫桂福.當代大學生到的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0.10.
[3]丁業震.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的原因及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佘國慶(1984-),男,遼寧大連人,計算機碩士,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
G641A
1006-0049-(2016)16-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