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靜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音樂史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可 靜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筆者通過對“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音樂史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進行實踐與調研,探究其教學模式的優勢,并對在音樂史類教學實施過程中提出些許建議。
翻轉課堂;高校音樂史類課程;應用現狀
高校音樂史課程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通常分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和西方音樂史三門音樂史類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音樂史,熟悉音樂歷史發展脈絡,各時期音樂風格的演變,對社會、文化和歷史的根源有所認識,掌握重要作曲家的作品、創作風格,為后期音樂技能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當今高校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多呈現出死板、老套的模式,教學觀念十分陳舊,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此外,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的快速普及,致使自制力低的學生難以抵抗網絡誘惑,注意力從課堂轉移到手機游戲上。上述不利因素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教學現狀亟待改變。
“翻轉課堂”模式于2007年興起美國,兩位高中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在教學中使用錄屏軟件對PPt文稿和講課視頻進行同步錄制,并傳到YouTube,以便缺席的學生自學補課。通過實踐后,兩位老師得到啟發并改變了原本的教學習慣,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觀看教學視頻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完成相關作業,并有針對性的講解答疑。這種教學模式逐漸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并得到積極推廣與普及。世界各地紛紛探索,“翻轉課堂”也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于2011年引入中國,為中國課堂改革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
在傳統的音樂史類課程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掌控者,以講授音樂史知識為主,面向全體學生授課,對程度不同的學生采用同一教學模式,忽視個體學情差異,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效果甚微,課堂活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新型的“翻轉課堂”模式的運用,打破了傳統音樂史類課程教學的尷尬現狀,在師生角色關系和學生學習狀態上都發生了不小的轉變。
(一)師生角色關系的轉變
“翻轉課堂”模式重新定義了師生角色關系,教師成為教學視頻的研發者與建構者,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與參與者;學生則成為自主學習者和發展者。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利用教師制作的微視頻等學習資料,選擇感興趣的音樂歷史內容和音樂作品進行學習,同學之間互相督促、有效互動,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解答疑難,并組織引導學生課上進行集體探討。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起到了主導作用,學生則為主體,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學生學習狀態的轉變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能夠實現自主性學習。學生學習知識更加自由,可以提前學習或事后補課,通過自主安排時間進行學習。運用微視頻進行學習時,學生可以方便地使用暫停、重復、倒退、快進等輔助學習,進度由學生自己掌控,學習效果大大提升。音樂史類學科涉及大量的音樂作品,傳統的課堂因受時間的限制,往往由教師選定作品片段進行賞析,忽視學生的興趣與自主性,有較大的局限性。而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曲目賞析,學習的數量和音樂的整體性都得以保證。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進行總結,并引入課堂學習環節,積極向教師及學習同伴提出疑問,參與課堂討論、主動探究,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參與,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能夠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以及掌握全班整體學習進度,并能夠根據學生定期的反饋,對教學進度、課程內容、難易程度進行及時調整,以便能夠順利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這種教學模式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學反饋和輔導答疑兩個環節同步交互發生,學生個性化學習得以實現。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能夠實現終身發展和能力的提升。“翻轉課堂”從學生發展需求出發,突破了傳統課堂邊界,把課堂變成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學習能力的舞臺,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翻轉課堂”模式引入中國后,逐漸在各個教育階段的不同學科之中推廣和普及,且受到眾多勇于創新的音樂史教師們的追捧,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教師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他們的知覺、判斷,并反映在課堂行為上。傳統的音樂史課堂模式是以“老師教、學生學”為主,教什么、怎么教完全取決于授課教師,學生被動的學習知識。但由于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早已深入人心,致使很多教師和學生不認同“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因而使其在推廣上受到一定約束,同時阻礙了“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音樂史課程中的普及和實施。
(二)加大信息技術支持
能夠有效的開展“翻轉課堂”模式,需要教師具備熟練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并進行熟練應用的能力、微視頻與微課程開發與制作能力、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及教學研究能力等。這同時也意味著學校需要投入大量經費、人力和精力,保證制作教學視頻的設備、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管理平臺、支持教學實施的網絡環境都能有序進行。
(三)科學選用教學模式
教師在運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時,一定要考究所授內容與學情是否適合。如從音樂史類課程類型來看,復習課、講評課更加適合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而新授課適合有限翻轉。從學生情況來看,考研的學生學習音樂史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效果更佳,學生能夠在自學時掌握知識要點,在交流時獲取大量信息,并從教師答疑中得到升華。
教育科學的飛速發展為音樂史類課程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轉課堂”模式的開展有效的促進教學效果,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以及終身發展和能力的實現和提升。但仍需要科學的開展與實施,保證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以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1]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7).
可靜(1988-),蒙古族,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