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菊*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響探究
鄭菊*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以懷特海過程哲學為核心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以其平等、差異、多元、創造等思想特征著稱于世,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受到諸多沖擊的困境中,它為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以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為理論基礎,提出了許多具有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思想,其中平等、差異、多元、創造等思想,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發揮提供了動力。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和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同屬后現代主義形態,但二者存在巨大差異。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強調對現代性的徹底否定,重“破”輕“立”,最終陷入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以至于后來漸漸衰落”[1]。于此,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呼之欲出。它以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為核心,“通過對現代性的質疑以及對否定性后現代主義中的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批判”[2],“試圖戰勝現代世界觀,試圖通過對傳統概念的修正來構建一種后現代世界觀”[1]。簡言之,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內在聯系性。它強調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是內在聯系的,主張將世界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正如格里芬所說,并不存在任何獨立的實體,所有的實體性存在都是由內在聯系所構成的。個體無論是與其自身、與外界的事物,抑或是與自然之間,都是一種構成性的關系。為此,他們倡導對于自我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應給予積極關照和呵護,并使其成為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平等多元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倡導開放、平等,認為“平等就是要向一切人開放”[3],傾聽所有人的聲音,學習寬容和尊重他人。此外,他們還鼓勵多元的思維方式,推崇人們從多視角去看待問題,要努力的避免單一和僵化的思維視角,“從而實現對同一對象不同的認識維度”[1]。
(三)創造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鼓勵人們從事創造性的活動,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們認為,“具有現代性思維的創造是假創造,他們拒絕任何先驗的假定,反對理論研究中的特權化,認為所有假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是理論垃圾”[3]。
(四)倡導對世界的關愛。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倡導對世界的關心,對未來和過去的關心,對他人、對自然的關愛,進而破除了人與自然敵對的狀態,從而把世界看做有機的整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發揮的良好與否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高校工作具有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盡管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削弱其有效性發揮因素依然存在,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二元對立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這是建立在近代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基礎之上的。前者成為唯一的權威,受教育者必須聽從于教育者,這造成了他們之間二元對立局面的產生。
(二)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單一、陳舊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些教育內容過于空泛,太過理論化,實踐性不強,不能滿足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從總體上看,教育方式仍是傳統的單向灌輸型方式為主,課堂講授依然是“我說你聽”、“我打你通”,很少注重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發揮的“瓶頸”問題。
(三)個人主義價值觀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影響
教育者只顧上課,不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及其思想,進而就壓抑了后者的主體性;而受教育者為追求個性,不尊重教育者勞動成果,這就導致了在二者之間形成無形的鴻溝。
實踐表明,不斷汲取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有利因素,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主張互為主體性。逐步消解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兩極對立,達到和諧共融,形成互為主體。在強調教育者在傳播教育內容主導性作用的同時,也要注重受教育者在思想內容轉化為實際行動時所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就充分體現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另外要重視人與人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用和諧的關系替代矛盾獨立的關系。
(二)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的多樣化。要堅決反對同一性或普遍性,主張以開放性彌補單一性,堅持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信念,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模式。此外,在教育方式上,我們要創新主導方式和接受方式,用對話來彌補灌輸。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所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4]。
(三)打造協作教學模式,激發受教育者創造性。強調“創造的主體”、“過程的主體”以及“突現的主體”,注重非理性因素在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激發人的潛能,鼓勵師生合作和共同提高。
總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打破了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發揮增添了活力。
[1]王曉晶.建設件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2]溫恒福,楊麗.探索建設性后現代教育哲學對教育改革的意義[J].哲學動態,2012(11):111.
[3]王治河.論后現代主義的三種形態[J].國外社會科學,1995(1):44.
[4]瞿葆奎.教育學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鄭菊(1990-),女,安徽合肥人,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G641A
1006-0049-(2016)16-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