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斯
貴州理工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析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
楊文斯
貴州理工學院,貴州貴陽550003
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帶來機遇和挑戰,本文擬從新媒體的特征出發,分析《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現狀,提出教學改革的思路。
新媒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
《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法制觀為主線,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環境,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素養,提高自我修養的課程,是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環境下,對高校“基礎”課提出了新的變革要求。
“新媒體”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一份美國地方電視網的商品開發計劃中。[1]它是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而言的,在信息的傳遞總量、速度、多樣化等方面都超越傳統媒體,它是指建立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等基礎上的,通過寬帶無線、有線、衛星網絡等各種現代傳播手段,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打造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向受眾提供各種信息傳播服務的最新興的媒體。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及時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移動pc、手機等數字終端設備的普及,為信息的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新媒體傳播和接收信息不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省略了傳統媒體的印刷、制作、運輸、發行等中間環節,在新媒體平臺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這些信息瞬間就能傳遞給相應的群體。新媒體將全世界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感興趣的信息,利用新媒體平臺,就可以在瞬間掌握信息。
(二)互動性
網絡傳播是動態的,而是具有互動性,新媒體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雙向交流的平臺。這是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重要特征,也體現了新媒體的一大趨勢。傳統的傳播大多是單向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不是依賴某一方發出,而是在多方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信息之間有單向傳播,也有雙向傳播以及多向傳播,實現了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互動關系,同時,信息之間的交流可以不顯示對方的身份、不是面對面的,在表達觀點和情感方面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對于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缺乏理性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在虛擬的環境中被動地接受信息。
(三)開放性
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傳播方式、傳播對象和傳播范圍上。
(一)新媒體利用過低
“基礎”課大多采用課堂講授和課外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課堂講授是主要方式,“這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師運用講授、講解、闡述、講演等方法在課堂上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2]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授課主要是口述和板書,隨著幻燈機、電腦的出現,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起來,但在網絡媒介還未充分利用。
(二)學生媒介素養有待提高
“基礎”課程的教學主體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但是學生特容易盲目的相信新媒體上的信息,在信息的選擇上不夠主動,在這種情況下容懶惰,不去深層次的思考問題。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基礎”課基本上是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組成,其中,平時成績由學生的出勤、作業以及社會實踐構成,但該課程幾乎是大班合上,實踐機會有限,對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教師無法準確清晰的判定學生的平時分數。同時,并未加入學生在新媒體平臺學習的考核,再者,期末采取考試的方式,并不能真正的將課程的知識外化為學生的行為。
(一)轉變教育觀念
新媒體環境下,“基礎”課教師須了解新媒體的發展動態,堅持與時俱進的觀點,樹立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建成平等的和互動的教育觀,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在課程講授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摒棄傳統思想政治課的灌輸模式,采取演講、詩朗誦、辯論賽等互動方式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二)創新教育方法
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便捷條件,開辟新媒體平臺教學的新陣地。對某些特殊問題與學生展開互動討論。比如利用電子郵箱、qq、易班等新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單獨的思想交流。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利用好新媒體的平臺,有針對性的引入音像資料等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討論等。
(三)健全考核機制
沒有科學的考核機制,就難以調動教師開展和學生參與新媒體平臺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難以保證新媒體平臺教學的實效性。鑒于此,考核機制建設應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展開。首先,制定對教師開展新媒體平臺教學的考核激勵機制。從新媒體教學實施過程和實際效果兩個層面進行全程綜合考核,同時將新媒體平臺的教學工作納入工作量的計算中。其次,對學生的考核。要注重對學生參與新媒體教學全過程表現的考核,公開明確的考核目標,安排階段性的考核,從而保證產生嚴格規范的考核結果。
[1]何磊.《傳統媒體吸引青年讀者的成功嘗試》.《中國記者》,2010(3):112.
[2]李達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探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4-25.
G711;G206A
1006-0049-(2016)16-0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