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段傲穎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
永恒主義的歷史嬗變與啟示
——一個新永恒主義者的思考以新永恒主義為視角
王飛*段傲穎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永恒主義它經歷了由興起到衰弱再到今天復興的過程,現如今教育的發展需要永恒主義觀念的指引和支撐,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發揚。永恒主義在教育內容上強調的是讓學生學習古人的經典著,但是忽視了現代的科學的力量,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不利于全面發展,因此,永恒主義的發展要賦予新的時代的特征,迎合國家發展的趨勢,在新的時代下將經典著作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為教育服務。
永恒主義;人性教育;道德修養;人文素養
關于永恒主義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永恒主義顧名思義,強調“永恒”,反映的是一種精神需求。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永恒主義的理論思想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發展,于是,進步主義開始出現并且長期占主導地位。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展,國際政治復雜多變、經濟形勢變幻莫測以及進步主義自身存在的弱點,進步主義思想的力量日漸衰微。
任何一種教育思潮的出現不是偶然的,1929年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使各國的政治混亂,國家動蕩不安,經濟蕭條。人們開始懷念科學技術不發達,但社會風氣良好的年代。永恒主義20世紀30年代自美國興起并波及西歐各國,一直延續到二戰至50年代。
永恒主義因其強烈的復古傾向以及自身的保守性頗受爭議,永恒主義60、70年代受到激進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打壓開始走下坡路。永恒主義在經歷過繁榮時期過后,自身缺點顯露,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復古傾向:一方面,“名著”觀其不盡合理的一面同樣不容忽視,永恒主義者主張用古希臘標準來處理現代社會的所有問題,很顯然具有絕對性;另一方面,永恒主義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是值得懷疑的。永恒主義主張用復古的絕對標準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教育問題是行不通的。
提倡永恒:永恒主義堅持所謂的永恒簡言之是課程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永恒主義提倡的課程,那么學校所培養的人是讀死書的人,并非發展綜合素質,將把時鐘撥回到科舉制度的年代。忽視了知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顯然,這種觀點主觀性強烈。
忽視實用:一方面,永恒主義另一大弊端忽視實用工具,過于強調理論,忽視了現代科學技術;另一方面,永恒主義的教育更適合在培養少數精英的教育,而現代社會使每個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廣大人民。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存問題作為一切事物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永恒主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賦予時代的特征,形成所謂的新的永恒主義,所謂新永恒主義就是克服永恒主義存在的弊端,在前人的高度的基礎上融合其他的學派的積極要素,賦予新的氣象、新的生命,為永恒主義注入新的時代特色,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趨于一致。
(一)將“名著”的價值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弘揚時代精神
“名著”在永恒主義占據核心地位,現如今我們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現實利益,往往忽視了人類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精神支柱—“名著”。永恒主義強調名著的價值,那么,怎么樣將經典著作與科學結合,為現代化的教育服務?每個時期的教育任務和教育目的都是為每個階段的社會服務,這種教育的本質沒有改變,教育的目的不僅僅為了掌握某項生活的技能,更好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重塑人格魅力,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而且與時代接軌,從精神層面來發展人的理性和智慧,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人文素養兼顧的人才。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與特定的時代背景結合,弘揚時代精神。
(二)用人文素質教育發展人的理性,樹立正確的三觀
當代社會一切以價值作為衡量的標準,受各種利益的誘惑,越來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價值觀嚴重扭曲,永恒主義的代表人物赫欽斯把大學教育分為兩個層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層次是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對提高人文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精神指導,在人文素養的指導下人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把培養學生的理智能力放在課程的中心地位,發展人性教育,實現精神充裕。
(三)將發展個性與共性相統一,追求道德升華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面臨著這么一種情況,空暇時間的增多,導致了道德衰退。公民的品行決定事情的結果,柏拉圖強調道德的作用,強調個人與國家的統一。一些哲學家和教育學家對這種工具性主義反思,批判了進步主義所謂的“直接需求論”,不是只為適應現在的生活。經過這種反思后,部分學者開始對人性進行解讀,對道德進行反思,經過這種反思認識升華道德的必要性,因此,進行道德品行的陶冶是必要的。
站在前人的巨石重新解讀永恒主義給予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在永恒主義思想中汲取優秀文化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把事物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相統籌,將實用主義中的進步思潮與發展理性相結合,在促進社會、教育發展提倡將道德作為標準。更為重要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永恒主義新的生命,將與時代性的東西相結合,與現代生活結合,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教育來源于生活,不可把兩者分離開來。將“永恒”與“發展”結合起來,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今的社會需要永恒主義理念的支撐,為現代化的社會和教育服務。總之,將永恒主義引入到我們的現代社會,以一種新的姿態引領時代的步伐。
[1]續潤華.《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述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1):68-73.
[2]張慶.《永恒主義名著課程觀及其對我國讀經教育的啟示》[J].《文學教育(上)》,2005(03):144-146.
王飛(1990-),女,漢族,山東聊城人,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
G642
A
1006-0049-(2016)20-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