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霞
(山東省萊州市三元中學,山東 煙臺 261400)
?
樂在歌唱,美在歌聲
李妍霞
(山東省萊州市三元中學,山東 煙臺 261400)
【摘要】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將歌曲自信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法,長時間的進行潛移默化,激發他們對演唱情感表現的欲望,使學生在平時的點滴積累中,逐漸變模仿為主動,唱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唱出自信,使其真正享受到音樂之美。
【關鍵詞】興趣;歌曲;因材施教
音樂,是人們鮮活思想的美好表現,是人們抒發情感的絕妙體驗,一首歌曲動人之處不在于演唱者音域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而在于演唱者對于歌曲表現,但多數學生在演唱時大多是為唱而唱,或聲音小,或情緒緊張,缺乏對歌曲的表現。那么,如何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讓學生自信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他們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我將唱歌教學時采用的幾種方法淺談一下,與大家共享。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通過歌曲的內容創設生動的情景,使教學活動情趣盎然,生動活潑。采用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例如,在初一上冊《牧歌》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閉上眼睛伴隨悠揚的旋律,借助歌詞展開想象蒙古族的景色:碧綠遼闊的草原,蔚藍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云,潔白的羊群,奔馳的駿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一幅幅迷人的畫卷展現在學生們腦海里,再加上悠揚的歌聲,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真切的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蒙族人民的生活特色,也從歌聲中深深的體會到了蒙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
(二)借助游戲,提高興趣
游戲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活動,他們會在游戲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發情感、表現自我。于是,我把各種小游戲帶進了課堂:“擊鼓傳花”既改變了“提問”的呆板,又鍛煉了學生適應緊張場面的能力;“歌曲接尾”既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又能增強集體榮譽感;“聽口令”既鍛煉了學生反應能力,又培養學生調整狀態能力。這些游戲的加入既激發了學生興趣,也消除了學生的自卑、膽怯,在歡樂的氛圍中找到自信。
(三)小組合作,自由創新
小組合作是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唱歌課《青春舞曲》,我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歌詞:“新疆民歌的風格特征是怎樣的?作者運用的節奏與歌曲的含義有何聯系?”然后分成小組去分析歌曲,每個小組根據理解、分析的情況,設計出演唱形式,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積極性很高,在展示階段,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有男女生唱、齊唱、領唱,有一個小組做到了表演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全班所有學生在溫馨、愉快的音樂情境中思考、在創造中培養自信。
(一)走進歌曲,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
藝術作品以情動人,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是作者的有感而發,中學生在理解歌詞方面有了一定能力,這樣我們完全可以抓住有利時機逐步加以引導,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歌曲的內涵。例如:初一上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人會唱,但遠離了戰爭年代,學生們很難唱出歌曲激越高昂的氣勢,于是我從歌曲的誕生背景講起,從作者滿腔的愛國熱情講起,又借助幾個革命故事,慢慢的將學生的思維帶到那激烈的斗爭的年代,體會到了詞作家和曲作家在特務的追捕下堅定的信念,以及所有中華兒女不屈的民族精神。之后,學生帶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來聆聽歌曲,自然就能體會出歌曲所帶來的偉大震撼,為唱好歌曲打下了基礎。
(二)分析歌曲,體驗歌詞與旋律的融合
歌曲中的歌詞與旋律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演唱者對歌曲的感受既不能單憑歌詞,也不能單憑旋律,而是必須通過整體、全面的藝術手段綜合感受,才能感受到整首歌曲的完美的情感內涵。 因此,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我都會與學生詳細的分析歌詞與旋律的特點:語調平和時旋律須柔和,語調激昂時旋律須高亢,二者恰到好處的融合才能將歌曲的內涵表達得淋漓盡致。初三下冊的歌曲《小草》,樸實的曲名就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沒有華麗的詞匯,沒有張揚的語言,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描寫了小草樸實無華的形象,也貼切的刻畫了女主人公那單純、樂觀的內心世界,樂曲遵循了歌詞的特點,運用了柔婉的小調式,采用了輕音樂的創作手法,與歌詞緊密結合,形成了清新、優美、抒情,具有青春和時代氣息的音樂風格,真正達到了輕而不俗、雅俗共賞的效果。
(三)感受歌曲,做好范唱
人的情緒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在課堂上,教師的情緒極具感染力,羅馬詩人賀拉斯曾說過:“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動人心,就是向他們顯示自己被打動。”教師自信的范唱效果是教學錄音帶所不能替代的,然而,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出現,教師的范唱越來越被多媒體所代替,缺少了教師對歌曲的表現,也削弱了師生心靈的碰撞。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在進行教唱初二上冊中的《青春舞曲》一課時,學生隨錄音只是小聲哼唱,當我手拿鈴鼓,隨著音樂邊范唱邊舞蹈時,學生的情緒瞬間就被激發,學生的情緒瞬間受到了感染,學生看著我的樣子,隨音樂打著節拍又唱又跳,完全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中。盡管一首歌曲在幾個平行班級中往往要唱十幾遍甚至幾十遍,但每一遍范唱我都認真而投入,因為我不僅滿足于學生給我的掌聲,我也愿和學生一同唱出美的旋律,享受音樂之美。
在一個班級里,由于學生素質不同,對歌曲的表現參差不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歌曲之美。教,因人施教,讓所有的學生都體驗成功的樂趣。唱,因人而異,對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學生,要求他們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對于一些對獨立唱歌感到緊張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合作演唱;而對于一些對自己沒有信心、懼怕唱歌的學生則只要求他們唱準歌曲的節奏和音高。不同的學生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會逐步認識自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唱歌潛能,使部分學困生和沒有信心者減少對唱歌的恐懼,樹立起唱歌的自信。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將歌曲自信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法,長時間的進行潛移默化,激發他們對演唱情感表現的欲望,使學生在平時的點滴積累中,逐漸變模仿為主動,唱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唱出自信,使其真正享受到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