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珊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
培養幼兒節奏感的途徑和方法探索
郝 珊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摘要】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一部分,對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和潛能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節奏可以說是音樂的骨骼和生命。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教育是通過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從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鑒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培養幼兒節奏感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音樂教育;節奏感;途徑和方法
幼兒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也是接受審美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幼兒發展其普通聽力、集中能力、控制能力、反應能力以及情感表現能力等多方面的潛能。節奏作為音樂的骨骼和生命,也是幼兒對音樂的最初印象,是幼兒音樂知覺的第一要素,那么首先要培養幼兒對節奏的感知和認知能力,有目的的加強幼兒節奏感的教育教學。
在2012 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藝術領域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基于以上理念,在培養幼兒節奏感方面更要運用不同節奏的音樂刺激幼兒的身心,激發他們做出相應的反應,引導幼兒學會使用身體的律動來感受、表達和發現音樂的美感,從控制走路的動作開始,逐步能夠使用不同的姿勢和動作表達音樂的情感。
1、首先要發展幼兒的速度感。例如剛開始可以運用進行曲速度的音樂進行訓練,從行走開始,繼而運用連步跳(腳的重心左右交替)、跑跳步(腳的重心沒有變化,但對幼兒來講,教師可提醒其換腳)、跑、搖擺等幾種不同的步態,通過不同速度的音樂讓幼兒體會快速、中速、慢速的變化。
2、其次,要引導幼兒對音樂節拍的重音與非重音產生一定的感知能力。感知的順序應由二拍子開始,逐漸接觸三拍子、四拍子。除了通過以上幾種不同步態本身的節奏來感受節拍重音之外,還可以運用一些情境模擬來完成,例如模擬一種植樹的情境,那么二拍子為鏟土—倒土;三拍子為鏟土—倒土—擦汗;四拍子為鏟土—倒土—擦汗—擦汗。
完成以上兩方面的訓練后,在培養幼兒節奏感的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音的時間關系即時值長短,還要逐步讓幼兒感知節奏所反映出的不同的音樂內容、音樂形象以及不同的音樂情緒等,這將使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階段。分別感受到每種節奏型的特點后,曲感知當這些節奏在不同體裁和題材的音樂作品中重新組合時,又會有哪些新的變化。
語言作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基礎工具,其本身具有高低起伏、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的語調特點,與音樂的節奏有著很多本能的相似之處。廖乃雄先生在其《音樂教學法》一書中指出“奧爾夫的一大創造和進步是充分重視和發揮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他指出:音樂節奏的兩大根源就是語言和動作,從而他應用語言作為重要手段去進行音樂教學。”在培養幼兒節奏感的過程中加入淺顯易懂的語言,再與身體動作配合,不僅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強幼兒的溝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更能使幼兒感受到音樂的趣味性和創造性。
1、帶節奏的日常語言對話的運用。例如,在一堂新課開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圍成圈,通過四四拍的固定節奏節拍向幼兒進行打招呼“問好”。可以變換不同的節奏節拍以及速度,鍛煉幼兒節奏感的同時,加強其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也可加入一些情景教學,教師穿插一則小故事,針對故事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問答式交流,通過這些交流不僅訓練了幼兒的節奏感,還能夠讓幼兒感知、認知一些常用的節奏型,在以下問答中很自然的加入了后十六節奏型。
2、兒歌、童謠的運用。兒歌和童謠具有豐富的韻律感,發揮了語言本身具有的音樂性。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就特別強調兒歌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是幼兒喜愛的精神食糧,其句式短小、節奏鮮明,不僅可以開闊幼兒的視、野陶冶幼兒的情操、提高幼兒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對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童謠通常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形式簡短、詼諧幽默且樂于被幼兒接受和模仿,讀起來朗朗上口。
在引導幼兒朗讀以上童謠時,根據童謠所表現的內容“熊貓”憨態可掬的形態特點進行合理的速度定義,此外把握四三拍強弱弱的節拍特點以及熊貓懶散的形態,在語氣中表現出較緩慢、沉重的語調。
廖乃雄在《音樂教學法》中指出“節奏和語言、和動作結合在一起,成為音樂教學的基礎和出發點,帶有根本性的意義。”除了節奏與動作、語言的單獨結合之外,對訓練幼兒節奏感而言,通過節奏、動作、語言三者的有效結合更能激發幼兒參與感知音樂的興趣。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的聲勢活動,是一種用幼兒身體當做樂器來進行節奏訓練的簡單又有趣的活動,如果在以上老師和學生相互問好的過程中,加入拍手、拍腿、跺腳以及捻指等聲勢,則更能讓孩子體會節奏的特點。在進行這類語言節奏游戲時,讓幼兒加入合適的聲勢,不僅會讓節奏更穩一些,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節奏感的培養作為幼兒音樂活動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不斷挖掘潛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因此讓幼兒感受音樂的節奏之美來提高幼兒感受音樂的能力,通過節奏與動作及語言的結合,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探索和發現更好的感知音樂的韻律和美感,為不斷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愛爾佐波特·索尼:《柯達伊教學原理與實踐》,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
[2]廖乃雄:《音樂教學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
[3]徐卓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郝珊(1985—),女,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