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雅琴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甘南 747000)
?
論聲樂演唱中節奏與聲音的重要性
奚雅琴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甘南 747000)
【摘要】對藝術范疇的音樂領域中的聲樂演唱來講,樂感及理論水平、舞臺表演等體現著演唱者的音樂感覺及功底,節奏的把握和聲音的“特性”對于一首作品的完整表現極為重要。本文將重點從節奏和聲音“特性”出發進行論述。
【關鍵詞】聲樂演唱;訓練;特性
音樂作品是由詞作者和曲作者的感情體驗、社會閱歷及自我感悟創作而成,是真實的、感動的生命體驗。聲樂演唱將其以聲音的舞臺藝術體現展現給世人聆聽或制成影視音響將其欣賞,無形中形成“二度創作”,根據演唱者的聲音特色、情感領悟、韻味內涵等的不同,演唱同一首聲樂作品會形成不同的演唱風格,所以節奏的把握和聲音的“特性”在音樂作品中尤顯重要。
節奏在音樂中是重要的支架部分,是音樂的動力和靈魂,它的存在是音樂和諧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節奏音樂旋律就會變的混亂。
節奏就像人體的脈搏每時每刻都在跳動,在平靜時脈搏是平緩的,像音樂中的四分音符一樣平穩進行;如果興奮或者激動的時候脈搏是增快的,就像四個十六分音符一樣急促。不論快慢,它總會有一個基本速度保持不變,即核心節奏,這樣在一首聲樂作品中才會完整。
這里所說的節奏和節拍是不同的概念。節拍即四四拍、四二拍、八六拍、八三拍……節奏則是在節拍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的節奏類型,如:(八分音符) ,兩個八分音符形成了一拍,即在一拍中讀作“噠噠”,(兩個十六分音符),四個十六分音符也是形成一拍,但它比八分音符的時值短一半,所以讀作是“噠噠噠噠”。還有好多的更復雜的節奏型,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聽覺能力,提高節奏的敏感性和準確性,更好的為聲樂演唱作鋪墊。
節奏具有律動感和感覺,如果只是單純的沒有感情的打節奏或者按照節奏的時值進行演唱,如同一個匠人在應付公事一般何談感情?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節奏訓練與把握程度呢?
1、教師首先將幾條易難節奏以每條六小節形式寫到黑板,給出基本速度直接點名讓學生進行讀打,針對班級學生的綜合水平進行從易到難的教學計劃制定;
2、鍛煉學生聽覺訓練,教師用鋼琴彈奏節奏讓學生記錄并拍打,可采取分組比賽或者自愿聽辨,了解學生把握節奏的程度及耳朵的靈敏度,對條件好的學生加深聽力難度,對于薄弱同學由易到難進行訓練;
3、教師可通過語言感覺、聲音感覺、形態感覺等方面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各種節奏或者音樂感覺。教師可以讓學生創作不同的節奏型或者伴奏譜,來展現他們不同的節奏類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音樂特點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靈感,在班級的大課堂中展現了每個人的個性。
節奏訓練對于學生來講可以提高他們的節奏感和協調能力,教師應用“寓教于樂”,采用玩與學相結合的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節奏感帶來的律動感和歡快樂趣。
歌唱的聲音其實就是說話的聲音,只不過是加了帶有音樂節奏的快速說話。所以聲音的“特性”就是每個人不同的說話。
一切事物都是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才會有比較,才會凸顯獨特魅力。拿聲樂演唱中的音樂作品來講,大多被傳唱或者供大家視覺聽覺所欣賞的音樂作品都是由人演唱出來,即一人一首成名曲,所以大家總認為誰誰沒有原唱唱的好聽,其比較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為了追求模仿原唱的聲音特色而忽略了音樂的本身。
“因為嗓子條件不一樣,所以唱的聲音是一個人一個樣。不要拼命去模仿別人,要唱出自己的聲音特點”。這是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說過的話。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聲音條件和音色,有著屬于自己的特色和條件。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幫助學生挖掘屬于他們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刻意模仿這個音樂家或者那個藝術家的音色,這樣才能推動音樂多元化的藝術發展。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和整理我總結以下經驗:
(一)樹立科學、積極、良好的正確發聲態度及訓練方法
不論聲音的共性還是特性,都應該在一個正確、科學的發聲狀態下才能進行。那么,何為正確而又科學呢?那就是“自然”。一切歸于自然,一切始于自然。
教師可以通過自身演唱做示范或讓學生聆聽歌唱家演唱來熏染學生對于放松自然狀態的感悟,在聽覺上樹立正確的概念。
(二)幫助學生掌握呼吸方法、技能技巧及訓練方法
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掌握發聲方法的過程中教授技術理論,自然吸氣、呼氣來達到作品間的過渡,聲音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進行發聲訓練和歌曲演唱,不要刻意模仿哪位歌唱家的聲音,也不要作態扭捏、裝腔作勢的演唱作品,要達到“真、善、美”的藝術效果。
(三)引導學生尋找自我音色并不斷訓練溝通完善創新
好的教師不是只負責理論層面的講授和學習,而是通過這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和創新,聲樂教師也該如此。
在分辨音色好壞審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觀看音樂視頻或者聆聽作品分析作品,分析和歸類各類音色特點,在心理上找尋最好的最舒服的音色特點;教師應結合學生自身條件和嗓音類型指導和啟發學生發覺自身音色特點,即“個人特性”并進行記憶。
不論是花腔女高音的夜鶯吳碧霞還是豐蘊的美聲歌唱家迪里拜爾,不論是粗狂敦厚的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還是各個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曲調的藝術家們,他們都在音樂領域中找尋屬于自己的那種聲音“特性”,并在不斷形成自己風格的同時走向創新。
作為音樂教師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節奏及科學、自然的發聲方法和演唱風格,在音樂的共性中尋找學生個性并進行不斷創新,在發展迅速的今天來講唱出新時代的“特性”聲音,譜唱出一首首具有深遠意義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周小燕.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軌跡[J].音樂藝術,1992.
[3]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奚雅琴(1978—),女,藏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現任教于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