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倩 趙麗 張舒予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
慕課的學習現狀與反思*
——基于我國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的角度
白倩 趙麗 張舒予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
自慕課引進我國以來,高注冊率、低通過率的問題一直存在。針對目前我國慕課學習者的特點,文章從負動機影響因子的角度,采取調查研究的方式,主要對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平臺的國內慕課學習者進行負動機影響因子調查。分析發現,影響我國慕課學習者負動機的主要因子包括學習者的自身毅力及堅持、學習情境的真實性、英語水平、慕課中的視頻效果、工作或課程學習與慕課學習的矛盾。基于此,文章試圖從慕課學習者、課程開發者、平臺建設者的角度反思,提出消解負動機影響因子的策略。
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
慕課,英文原名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于2012年10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慕課的初衷在于突破資源孤島,平等共享教育資源,服務于學習者。然而,綜觀現有研究,國內目前主要集中于對慕課本身的研究,包括慕課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慕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慕課的運營模式等,而對慕課學習者的研究還不夠深入。Fred[1]的相關調查顯示,在200人注冊的課程中,一周以后只有30人還在繼續參加,占15%;如果將時間繼續延長,這個比例還會更低。另外,賓夕法尼亞大學也曾對100萬名慕課用戶進行了調查,發現注冊用戶中聽過一堂課的只有50%,完成全部課程的用戶只占4%[2]。這些調查結果表明:高注冊率、低通過率是當前慕課學習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而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學習者本身。
1初始動機促進高注冊率
在2014年7月,MOOC學院與POWER教育、Coursera聯合發起“MOOC學習者調查”,其中有一部分是針對慕課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調查結果表明:61%的學習者是出于興趣、獲取新知;22%的學習者是想在當前行業領域內提升職業技能,13%的學習者是為了提高英語或者出國,還有4%的學習者是出于其它原因。由調查結果可知:絕大部分慕課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明確,可以引導和維持學生的慕課學習活動,這也是高注冊率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但為何會出現低通過率的問題呢?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慕課學習者不能順利地完成課程學習呢?本研究從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的角度展開分析。
2負動機導致低通過率
2010年以來,動機研究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快速復蘇,出現了新視角、新方向、新觀點[3],動機衰竭和動機重建兩大新方向席卷而來——在這里,“動機衰竭”即為本文中的“負動機”。負動機可譯為Demotivation,它的前綴de-有“去……”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由于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而直接引發或者因外部因素引起內部因素的負面變化而導致的動機降低[4],但并不意味著初始動機的完全喪失。相關文獻顯示,國內對負動機的描述名稱多樣,常見的表達方式有“動機缺失”、“動機減退”、“動機弱化”、“動機衰竭”等[5]。關于負動機的研究,國內起步較晚,主要涉及的是英語學習者的負動機研究,其它領域的相關研究幾乎沒有。對于負動機的定義,目前仍然存在爭議;但是,學界在對引起負動機的影響因素問題上已達成一致,即負動機是引起學習者動機減退或者消失的所有外部和內部因素[6]。通過對負動機影響因素的解釋可以發現:負動機是導致學習者初始學習動機下降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負動機的產生可以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分析。
為了探析慕課學習者負動機的具體影響因子,本研究根據國內一些MOOC平臺討論區里的學習者對自己近來學習情況的反映以及對一些慕課學習者的訪談,總結出有可能影響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因素,并將這些因素按類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可能影響慕課學習者負動機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先根據圖1歸納總結的有可能影響學習者負動機形成的因素設計相應的題項,再利用問卷星在線工具進行問卷的編制與發放。問卷共18道題目,根據李克特5點量表編制,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劃分為5個等級。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是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堂在線平臺和“MOOC同學”手機客戶端中的慕課學習者。問卷的發放是將問卷的鏈接以帖子的方式發布到這些平臺的課程討論區中,此外還通過微信、QQ等社交工具將問卷鏈接發送到各個與慕課學習相關的群中,群里聚集了不同學科、學歷、年齡段的學習者,能更大范圍地涵蓋被測對象。問卷發放一共持續了10天,最終共收到15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47份,有效率為96.08%。
1數據分析
問卷收集到的數據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17.0和問卷星在線工具進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式。分析結果表明:問卷的信度Cronbach’s Alpha值為0.805,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表1 KMO檢測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
在SPSS 17.0中,本研究采用“方差較大旋轉法”對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做第一次主成分因子分析,結果如下:KMO值為0.749(KMO〉0.5),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達到顯著水平(p〈0.001),表明該問卷統計的數據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本研究提取了5個因子,總解釋率為66.245%。經過整理,本研究將這5類因子分別命名,具體影響國內慕課學習者的負動機因子及載荷如表2所示。

表2 國內慕課學習者的負動機因子及載荷
2影響負動機的五因子
(1)學習者自身毅力及堅持
“學習者自身毅力及堅持”(簡稱“因子1”)這一因子反映了學習者對于所選擇的慕課不能堅持學完,不能積極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存在拖延癥現象,且每題所占載荷均在0.7以上,說明該因子是影響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設計問卷之前曾通過手機QQ以訪談的形式與一個慕課學習者(以下稱為“學習者1”)聊過天,學習者1的學習動機明確,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在慕課平臺上注冊并選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但是,當問其學習效果時,發現不盡如人意,他所選的課程幾乎都沒有堅持學完,有的課程只學習了3個課時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這些課程不是強制性的,不能靜下心來主動學習。通過學習者1對自己學習情況的描述,可以看出他雖然在學習之初有著較高的學習激情和明確的學習動機,但由于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尚缺、自制力較差、堅持學習的決心不夠,所以并沒有成功完成學習任務。因子1是影響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形成的內部因素,由學習者自身毅力和內在性格所決定。
(2)學習情境的真實性
“學習情境的真實性”(簡稱“因子2”)一共設置了4個題項,前兩題與慕課平臺的討論區有關,反映的問題是討論區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實際的作用,老師不能及時地與學習者互動并給出回應;后兩題與慕課課程中的老師相關,反映的問題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老師之間存在時空隔離,不能實時交流。這兩方面可以總結為學習情境是否真實,即在慕課學習中能否感受到課堂的真實感、老師是否可望而不可及。大部分學習者表示,有時遇到困難想在討論區中請教老師或其他學友,但他們并不是隨時在線,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出現學習的孤獨感。與因子1不同的是,因子2屬于外部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受課程設計和慕課平臺本身的影響。因此,在慕課建設的過程中,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讓屏幕面前的學習者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怎樣才能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教學、支持教學,讓學習者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是課堂中的參與者,而不是一個孤獨的旁觀者,這也是值得所有慕課建設者和教育技術研究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3)英語水平
“英語水平”(簡稱“因子3”)這一因子下共設置了3個題項,與慕課學習者的英語聽力或交流能力相關,載荷都在0.6以上,有的還達到了0.8左右。因此,因子3也是影響慕課學習者負動機的關鍵因素。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習者的英語水平都不高,但是,在全英文課程的慕課學習中,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所以語言溝通的障礙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驟然減少,興趣一旦失去學習動機就會下降。因子3與因子1一樣,同屬于內部因素,是與慕課學習者本身的語言能力密切相關的。除此之外,因子3還會受部分外部因素的影響,如慕課平臺里面的英文課程是否有字幕翻譯、觀看學習視頻的頁面上有沒有方便翻譯的小工具、與老師交流的時候是否有助教幫助翻譯等,這些外部因素也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動機。
(4)慕課中視頻效果
“慕課中視頻效果”(簡稱“因子4”)一共設置了3個題項,反映的是慕課中的視頻處理情況以及視覺效果。調查發現,將近一半的學習者認為有些視頻過長,沒有耐心看完。有40%左右的學習者認為一些視頻后期處理效果不好,即使內容很好也不想觀看。視頻是慕課學習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當今時代是一個讀圖的時代,人們對事物的外觀也變得更加關注,現代實驗心理學表明,人在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中絕大多數的信息是通過視覺來把握的,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7]。因此,視頻的美觀與否也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后期處理效果不好的視頻會大大降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另外,有35%左右的學習者反映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會出現播放不流暢的情況。所以因子4也是影響慕課學習者負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這些取決于課程制作團隊的視頻處理技術水平以及網站平臺的穩定性。
(5)工作或課程學習與慕課學習的矛盾
“工作或課程學習與慕課學習的矛盾”這一因子一共設置了2個題項,反映了在工作或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會與慕課學習發生時間沖突。調查發現,將近42%的學習者認為自己忙于工作或其它學習,因此對學習慕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5%持有一般同意的態度。在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心境也變得越來越浮躁,很少有人能靜下來讀一本書、學一門知識。但是,很多時候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個人在職場或學術研究上的需要,除了每天的課程學習和工作,還需要學習額外的知識自我充電。終身學習的思想儼然已成為人們在21世紀的生存概念、應對世界變化的不二法門。半個世紀前,大約70%的大學生畢業以前所學知識還可運用到退休前,到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銳減為2%[8]。根據調查可知,現在慕課學習者的身份大部分都是學生或者正在工作的人,學生在學校有自己的課程學習任務;工作的人不僅要工作,還要兼顧家庭,家庭和工作在時間安排上的沖突一直都存在,再加上學習慕課,矛盾沖突會表現得愈加突出。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和調查可知,國內慕課學習者負動機的影響因子主要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內部因素包括學習者的自身毅力、堅持和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外部因素包括學習情境的真實性、慕課中的視頻效果和工作或課程學習與慕課學習的矛盾。華東師范大學任友群[9]提出探索開放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可以從學習者、決策者和建設者三個視角來分析,慕課從本質上來說,屬于開放課程的一種,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慕課學習者、課程建設者和平臺開發者三個角度出發,反思如何有效消解影響學習者負動機的五因子,并提出相關策略。
1慕課學習者確立目標、重拾信心、合理規劃
對于慕課學習者來說,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選擇課程之前思考自己需要什么類型的課程,哪些方面的知識供給能滿足自己現階段的需求,不能盲目地選擇很多課程。其次,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于英文水平不好的學習者來說,可以先考慮是否有相同課程的中文課程,如果有,不妨先學習國內的,等將該課程的專業術語和核心知識弄懂之后再尋找一些英文課程學習,如果盲目地選擇英文課程,對它的專業術語都不了解,學起來也會很費力。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能放棄,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只要堅持下去,自己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提高英文水平,學習的動力也會逐漸提高。最后,當課程選好了,要對學習做一個合理的安排和規劃——對學生來說,要考慮如何安排時間才能與自己在校的課程學習不沖突;對已工作的人來說,要考慮如何在工作之余,既能兼顧家庭又能額外補充知識能量;對在職學習者而言,需要充分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利用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才能獲得成功。
2課程開發者:總結反思、增加互動、資源更新
對課程開發者來說,首先要學會總結反思,特別是主講老師,每次發布的課程視頻都有很多學習者學習,并且會在討論區提出問題,還有的學習者會將自己對這節課的想法在討論區分享。作為老師,雖然不能面對面與學生交流,但可以通過閱讀學生的學習心得以及他們提出的問題,來反思自己的課程講解得是否合理。另外,老師在錄制視頻的過程中,不能單單只是個人表演,應該把攝影器材想象成自己的學生,用心與他們對話,想辦法拉近與屏幕前的學習者之間的距離,要讓學習者充分感受到教師的存在、感覺自己屬于這門課的一員。其次,在反思之后需要對課程進行適當的調整,而且這是一個不斷改進的動態過程,除了老師之外,課程團隊的其他成員也要時刻關注自己課程的動態,包括學習者在討論區的一些互動、課程資源的時時更新以及對課程視頻的技術處理,這些都需要不斷進步。只有做好前面兩點,該課程團隊才有可能受到更多學習者的青睞,實現自我突破。
3平臺建設者:調查分析、理解需求、消除孤獨感
對于慕課的平臺建設者來說,要想從本質上體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內涵,首先要從Massive入手,一定要體現課程資源的大規模性,滿足學習者最基本的需求,還要保證其穩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學習過程中出現視頻播放不流暢、網頁打開不正常等問題。其次,要重視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創設社交性的學習情境,避免學習者產生學習孤獨感,充分發揮討論區的價值。慕課應充分應用Web 2.0的理念,將Web 2.0技術如電子郵件、博客、Facebook、Wiki等作為學生討論和建構學習內容的技術工具。學生不僅成了內容的消費者,而且成了內容的開發者和創建者。學習者在友好的學習氛圍中協作、分享學習成果,根據興趣自發組織學習圈,隨時隨地組織學習[10]。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處于一個大數據時代,面對規模龐大的慕課學習者,平臺建設者應該充分利用云計算等大數據挖掘技術,比如說學習分析技術就是數據挖掘教育應用的一個拓展。《國際教育信息化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將學習分析定義為:“從教育的大數據或者與學生相關的海量數據中辨別他們的學習行為發展趨勢和模式,以此促進個性化的高等教育支持系統”[11]。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的發展,使得實時、精確地觀測學生群體和個人的信息流成為可能[12]。這樣不僅能從整體上了解每門課程的整體學習情況,還能從個體上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有利于個性化學習活動的建設和開發。
開放課程的建設帶動各大慕課平臺發展的熱度還將持續升溫,想要從根本上促進慕課持續、有效地發展,研究者需從提高學習者學習動機的角度出發,讓他們逐漸衰竭的學習動機在自身和外界的共同努力下重建起來。基于此,從“慕課學習動機衰竭”到“慕課學習動機重建”再到“慕課學習動機提高”,是目前中國慕課研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主題。畢竟,不管是新的技術手段還是新的教學方式,或是一些新的學習平臺,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習者,是建立在學習者的需求之上的。由于本研究調查對象的樣本數量有限,加上問卷設計考慮到的影響因素不夠全面,所以可能還存在其它影響慕課學習者負動機形成的因素,故后續研究將繼續關注慕課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并開展進一步的相關研究。
[1]Martin FG.Will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change how we teach?[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8):26-28.
[2]陳向東,曹安琪.為什么沒有堅持——一個MOOC學習個案的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2):9-14.
[3]謝桂梅.從動機到動機衰竭再到“動機重建”——動機主題研究的“新路徑”[J].外語教學,2015,(2):61-65.
[4]周慈波,王文斌.大學英語學習者負動機影響因子調查研究[J].中國外語,2012,(1):48-55.
[5]李池利.國內英語學習負動機研究探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93-94.
[6]李池利.大學生英語學習負動機影響因素因子分析[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4,(1):86-94.
[7]張舒予.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
[8]郁曉華.個人學習環境設計視角下自主學習的建模與實現[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12:1.
[9][11][12]任友群,徐世猛.開放課程的探索與思考——從學習者、決策者到建設者[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5):3-10.
[10]楊玲,楊海平.我國高等教育MOOC平臺及技術問題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5,(5):14-17.
編輯:小西
Present Learning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f MOO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motivation of Chinese MOOC Learners
BAI Qian ZHAO Li ZHANG Shu-y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 210097)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OOC into our country,the problems of high enrollment rate and low passing rate have always existed.Aiming at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MOOC learners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urvey research,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motivation of Chinese MOOC learners who studied at the platforms of iCourse and Xuetangx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 shown that there were fiv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motivation of Chinese MOOC learners,which included the learners’own will power and persistence,the authenticity of learning situation,the language barrier,the video effect of MOOC,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job or course learning and MOOC learning.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motivation were also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ives of MOOC learners,course developers and platform builders.
MOOC learners;demotivation;influence factor
G 40-057
A【論文編號】1009—8097(2016)12—006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6.12.010
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互聯網+’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微學習資源開發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CCA150158)、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資助。
白倩,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郵箱為1658521929@qq.com。
2016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