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姚海濱
擴大外商有效投資助推供給側改革
閻逸 姚海濱
“十二五”時期,浙江引進外資規模達到716.5億美元,引進外資的數量和質量均有大幅提升,對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浙江省資本稀缺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當前外商投資總額約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5%左右,占比正逐年下降。同時,民間資本開始轉向海外投資,僅2015年資本對外輸出增長就達到198%。此外,浙江外資需求也發生了從量到質的巨大變化,產業領域、污染排放、能耗水平、投資強度、稅收貢獻等,都成為引進外資的考察指標,浙江發展與外資的關系也進入了“新常態”。
當前,浙江外資工作面臨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面臨壓力,同時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國外投資者信心不足,投資趨于謹慎,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外資撤出的跡象;二是外資的來源依舊單一,發達國家的投資占比較小,港資的比例超過60%,而港資內部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前殖民地英國,英國“脫歐”對浙江省港資利用造成的影響尚不確定;三是關鍵技術的外溢效應有待加強,跨國公司在浙江設立的研發中心雖有增加,但民營企業很少能與跨國公司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關系,難以形成本土化自主創新能力;四是外資布局地區差異較大,外資主要布局在環杭州灣地區,衢州、麗水外資投入仍然很少;五是近年浙江省民營資本在海外組建研發機構和并購海外企業大幅增加,但不少民間資本投向海外房地產等領域(2015年僅在美國購買房產的中國民資達286億美元,其中不少來自浙江),浙商“走出去”帶回先進技術和優秀項目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環境。積極關注《外商投資法》等相關立法進程,按照法治化、國際化和便利化要求,學習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相關規制,以新加坡等地為參照系,對浙江省營商環境進行比較梳理,提出優化方案。探索建立外資企業參與的營商環境評價和追究機制,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外商投資糾紛投訴調解力度,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給予外資企業在土地、稅收、產業政策、招投標、政府采購、項目認定等方面同等待遇。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尤其是金融、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領域,如目前允許外資設立專科醫院,但納入現有的醫保體系存在障礙。具有巨大海內外市場潛力的醫療養生養老旅游、傳統古村落保護開發等領域,可加大外資引進力度,推動行業向精細化、個性化和高品質轉變,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推動外商對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廣“單一窗口、并聯審批”,實現在線備案、在線審批、在線與外商互動,落實港澳服務業投資項目審批改備案工作,加快推進全面實行備案制。進一步在市場準入、融資融券、減免稅負、產品采購、品牌建設、項目審批、外匯結算、貨物通關等方面,為外資提供專業指導和幫助。建立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加強外商投資企業事中事后監管,探索構建外商投資全周期監管體系。進一步優化政策、簡化手續,鼓勵現有外資研發機構升級,適當放寬研發人員數量等認定標準。對于在技術轉讓、聯合創新等方面作出貢獻的外資,給予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
完善對外資企業及其人員的相關服務。加大對引進新興產業、跨國公司總部和金融機構等功能性機構的支持,如推動浙江省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成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服務中心,構建點對點聯系服務機制,定向走訪相關外資企業,面對面解讀《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的政策意見》等最新優惠政策,促進外企能實實在在的享受政策紅利。為外企人員的出入境、居住、醫療、教育等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務,在海內外高端人才集聚區域,試點建設集中生活配套服務區。落實省人才新政,試點降低在浙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長期居留門檻,碩士以上學位外國留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在浙江創業就業。
著力打造亞太國際門戶商貿物流樞紐區。加快寧波等地各類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優化整合,成立寧波綜合保稅區,借鑒復制上海自貿區改革成功經驗,做好試驗區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成為浙江省引進外資的高端平臺。
加快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貿易港區。抓住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機遇,作為浙江省海外直接投資綜合改革試驗區,集聚為外資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結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先行先試國際金融、外匯等改革。
抓住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機遇。
積極引進海外高端貿易企業,在跨境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并逐步向全省推廣。同時,借鑒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經驗,結合浙江實際,在杭州、寧波兩地探索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工作。
促進外資的區域協調發展。結合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加快中意生態園(寧波)、中韓產業合作園(衢州)等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投資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強各開發區之間的聯動,推動外資向金衢麗等內陸拓展布局,加強資本、產業和品牌聯動,引導外資項目在省內有序流動、梯度轉移。積極培育若干外資合作的特色小鎮。
充分發揮蒼南、象山、普陀、玉環等浙臺經貿合作區的作用。進一步加大“東引臺資”的力度,促進兩岸投資、貿易便利化,以漁農業合作、海島開發、海洋文化、海洋旅游、保稅物流等領域為重點,圍繞海洋經濟進行招商選資。
促進浙商“走出去”與外資“引進來”形成聯動。要結合“浙商回歸”戰略,主動引入一批具有國際品牌、掌握核心技術的“走出去”企業回歸,加強對國際先進裝備和技術、人才的控制,形成國內與國外整合式經營、資本國際化運作的新局面。如:浙江萬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外投資Evatran公司,成功引進國外先進無線充電技術,并獲得美國第三方安全認證,成功實現了“資本換技術”的策略。
進一步完善外資招商網絡。積極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新設立招商機構,結合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搭建跨國并購的雙向交流平臺。加強與各國國家使領館、貿易促進中心、工商聯合會、僑商會、中小企業協會、咨詢公司等的聯系。健全新加坡、德國等海外代表處的建設機制,加快海外綜合戰略平臺建設。深化與浙江近200個國際友城的合作,加大對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發,將重大合作項目列入雙邊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議,共享知識產權及研發成果,促進企業優質項目對接。發揮海外企業、外國駐浙機構、外國在浙中介機構的信息傳導作用,引導更多外商到浙江來投資、辦實業。
充分發揮浙商商會和浙籍僑商作用。加強與國外政府或民間組織合作,利用浙洽會、浙商大會等省級投資洽談平臺,組織國外企業來浙考察并購,促進浙江企業在本土實現國際化。充分運用黨的統一戰線優勢,以親情、鄉情、友情為紐帶,以血緣、地緣、業緣為基礎,從僑商群體中物色、考察、推薦代表人士,為他們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回報家鄉創造條件。
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在貫徹落實《鼓勵民營企業與外資嫁接提升的意見》的基礎上,促進浙江省龍頭骨干企業與外資跨國企業建立技術戰略聯盟,建設雙邊互動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廣泛開展技術合作和項目研發。促進中小企業與先進外資企業形成有機的產業配套,接受其在產品質量和技術能力上的引導,培育形成國際協作配置能力,融入全球高端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形成對優秀跨國公司的吸引力。鼓勵區域技術創新平臺、龍頭骨干企業研究院、省內高校與外資企業聯合建立產業研究院、重點實驗室或研發中心,提高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并為浙江企業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提供政策咨詢、投融資和信息服務。
促進企業現代管理水平提高。在支持境外企業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兼并或收購浙江民營企業股權的基礎上,探索外資以購并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的重組。借鑒外資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統,培養創新文化、吸引高端人才,提升本地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
促進國際品牌、標準的共建共享。推進外資與浙江“七大產業”“三強一制造”等重大戰略相結合,如在金融業中引進更多外資,吸引國際頂級私募基金入駐,提升錢塘江金融港灣發展的國際化水平。同時,加大力度支持外資企業“本地化”發展,通過加強民外合作,以標準提檔、質量升級、品牌增效為著力點,推動國際品牌本土化。探索民營企業以引入戰略投資者、BOT等合資合作方式,支持省內企業與海外跨國公司開展深度合作,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和標準制(修)訂,跟蹤和適應國際貿易及其技術規則發展變化,形成一批掌握國內外標準話語權的優勢產業和企業。
作者單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