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李 健,朱名安,陳宗運,唐 微,鄭 偉,李 珊*
(1.湖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醫藥學院附屬東風總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湖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實驗班“基礎學習”生物化學模塊式教學實踐與思考
劉 瑩1,李 健1,朱名安1,陳宗運1,唐 微1,鄭 偉2,李 珊1*
(1.湖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醫藥學院附屬東風總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為了解決傳統醫學基礎教育中存在的課程內容、重疊、理論脫離實際、基礎脫離臨床、教師教法單一、學生學法被動等問題,湖北醫藥學院于2014年開始對臨床醫學專業實驗班學生進行生物化學教學改革,以模塊式教學代替傳統教學模式。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探討模塊式教學當前存在的弊端,為深化生物化學模塊式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借鑒和參考。
臨床醫學;生物化學;基礎學習;模塊式教學
生物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它與其他基礎醫學課程聯系密切,對認識病因、發病機制以及疾病診斷、防治與預后判定都十分重要。生物化學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兩多兩難”的現實性問題,即教學內容多、抽象概念和機理多,理論知識理解及記憶難、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難。傳統課堂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最大缺陷是理論脫離實際、生動性不強,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1.1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在醫學領域,傳統課程模式是以學科為基礎的三段式教育(醫學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生學完包括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基礎醫學課程后進入臨床醫學課程學習。這種課程模式雖較好地保留了教材原有結構體系,各學科強調自身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但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忽視課程之間的呼應、交流,難以根據課本外的大量新信息補充、調整、組織教學內容;這種課程模式理論脫離實際、基礎脫離臨床、學習內容銜接不流暢、多學科內容重疊交叉,學生反映基礎醫學課枯燥難學,臨床醫學教師反映學生基礎醫學知識掌握不扎實[1]。迄今為止,雖然國內外有許多醫學院校一直在探索改革生物化學教學模式和手段,但其仍采取以考試為導向、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講授“被動”教學模式,注重學科知識講授而忽視與臨床的聯系。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時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以應付考試,并不能完全理解生物化學的內容和實踐意義[2]。因此,急需尋找一種更適應現代臨床職業要求的新教學模式。
1.2模塊式教學
模塊式教學借鑒了近年來國際上相當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是一種靈活性和適應性更強、以培養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CBE體系)。CBE體系中所說的能力是指職業能力,由知識、技能及根據標準有效從事某項工作或職業的能力組成,這種能力被稱為“專項能力”,一般的表現形式為一個學習模塊[3]。教師可先根據社會需要、課程設置要求,確定教學單元(即教學模塊),再根據這些模塊排列順序,確定一組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模塊式教學是學校進行教學組織和管理的進程表,也是學生掌握各項能力的指南,為學生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提供了依據。模塊式教學摒棄傳統的按教材內容劃分章節、按部就班的陳舊講授方式,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幾大模塊,以一個案例或熱點問題,將相關知識點串聯起來,以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為手段,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系統,實踐運用能力更強,更符合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4]。
模塊式教學實用性強、條理清晰、內容關聯性強,課程設置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使學生不再死記硬背生硬的理論知識,并能將所學知識在以后的崗位中實現學以致用,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5]。模塊式教學以一條清晰的主線,將有關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用性強,更能適應社會發展;根據不同專業、層次學生特點對模塊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模塊式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充分發揮教師備課的創造性,避免照本宣科,使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和諧融合,共同提升,還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6]。
1.3模塊式課程體系構建
為了緊跟學科發展腳步,全面反映學科內涵,湖北醫藥學院從2014年開始,對臨床醫學實驗班進行了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實行模塊式教學,充分整合各學科課程,以模塊式教學為框架,強調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模塊式課程體系以器官系統為中心,以臨床常見、多發病為切入點,打破傳統三段式課程結構,減少整體課時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注重醫學與人文、生理與心理、預防與治療、基礎與臨床的有機結合,注重學科間相互交叉,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知識三方面共同提高。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課程模塊,整合了生理、生化、組胚、生物、免疫、病原生物學和藥理等基礎醫學課程,包括基礎學習、消化與營養、感染與免疫、生殖、性、生長和發育、機體平衡等;第二部分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課程模塊,包括部分基礎醫學課程如解剖學、診斷學、影像學和臨床醫學的內容,分為疾病機制與藥物治療、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9個模塊。
2.1教學方法改革
根據模塊式課程體系,我校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注重學科間的有機聯系,加強了學科間的合作。依據臨床醫學專業以疾病為中心的特點,聯系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基本素質,將生物化學理論和實驗教學內容劃分為3個教學模塊:基礎理論模塊、臨床應用模塊和技能模塊[7]。在這3個教學模塊中,每個模塊都有若干個子模塊。在教學中,我們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1.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根據特定知識,選擇有代表性、最基礎的案例,并對案例內容進行講授,使學生掌握同一類知識規律,舉一反三,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以案例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是案例教學法主要特點之一。每個模塊式教學環節包括:(1)以與該模塊知識點相關的典型疾病案例開篇,引導學生討論其與生化知識的銜接點;(2)知識講授側重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3)提供2~3個疾病案例,讓學生課后自主討論學習,也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與教師互動,拓寬學生知識面。
2.1.2 PBL教學法 隨著教學手段的快速更新,多媒體教學幾乎取代了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為了更好地教授生物化學,我們在“非營養物質代謝”章節采用了PBL教學法。將肝臟在營養物質與非營養物質代謝中的作用聯系到具體案例,從臨床患者癥狀入手,具體教案如下:患者江某某,男,51歲,陜西白河人,農民;2005年7月20日以慢性乙肝病史8年,反復乏力、食欲減退8年,伴腹脹3年、加重一個月為主訴就診;出生于當地,未曾到過血吸蟲病區和其他疫區;無乙肝疫苗接種史;飲酒史20多年,每次飲高度白酒約150~200毫升,每日1~2次,已戒斷1年。提問:(1)從生化角度分析,該患者乏力、食欲減退、腹脹的可能原因有哪些?(2)該患者可能存在哪些物質代謝紊亂?(3)乙醇在體內代謝的基本過程如何?(4)可能存在的病因有哪些?(5)為了確診,可能做了哪些理化檢查?(6)試分析可能的檢查結果?這種以臨床問題為出發點的學習方法,能營造平等、活躍的課堂氣氛,發揮教師指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1.3啟發法、討論法及比喻法 可以生活中常見的通俗比喻方式使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深奧理論淺顯化、抽象事物具體化,降低學習難度。在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時,可用一串珍珠項鏈比喻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其中每一顆珍珠就是一個氨基酸;在講肽單位時,可拿出四張連在一起的撲克牌展示其剛性
特征以及二級結構的具體分類(α螺旋,β折疊,β轉角和無規則卷曲);在講血糖的來源與去路時,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總結線路圖,在黑板上展示并解釋各個通路之間的聯系。采用啟發法、討論法及比喻法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的喜悅,還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及自信。
2.2教學效果評價
2.2.1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考核成績提高 自2014年對臨床醫學專業2014級、2015級學生實施模塊式教學改革以來,學生上課出勤率提高,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考核成績也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降低,優秀率明顯提升。詳見表1。

表1 學生考核成績分布[n(%)]
2.2.2學生綜合能力提高 為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我們授課時采用了實踐—理論—實踐模式。先以臨床案例為切入點,串聯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然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討論案例,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增強其理論運用能力。此外,PBL教學和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的開展使學生能敏銳地發現問題、自主查閱材料、全面深入分析問題,在復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了解相關領域的前沿進展。
模塊式教學實施以來,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成績、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師生互動頻繁,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模塊式教學雖進展迅速,正快速替代傳統章節式教學,成為應用廣泛的先進教學模式,但與之配套的教材建設進展遲緩[8]。因此,加快相應教材建設尤為迫切。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將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1]鄢雯,霍春月,張麗娟.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2):48-49.
[2]樊建慧,王冬梅,薛凱,等.以疾病案例為導向的醫學生物化學模塊式教學法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4(7):79-80.
[3]楊麗萍,鄭曉珂.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模式探索[J].中醫教育,2010,29(3):36-38.
[4]樂江,余保平,朱思瑩,等.美國醫學院校教學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20-121.
[5]董佩佩,王志存.民族地區高校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信息,2013(3):171-173.
[6]劉玲華.醫學基礎課程模塊式教學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3):6-7.
[7]賈書花,王改琴,李富德,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醫學基礎課程模式改革探索[J].解剖科學進展,2010(4):389-390.
[8]徐讓,梅文瀚,楊榕,等.臨床醫學八年一貫制“代謝與能量”模塊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6):7168-7171.
(*通訊作者:李珊)
G424.1
B
1671-1246(2016)23-0065-02
注:本文系湖北醫藥學院(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省校兩級教學研究項目(201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