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光東
(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沭陽 223600)
?
時間概念化的轉喻認知研究
喬光東
(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沭陽 223600)
摘要:本文從時間-空間轉喻、時間-事件轉喻、時間-實物轉喻、時間-動作轉喻這四個方面來進行時間概念的轉喻認知研究。本文指出既可以用空間或事件作為時間的轉喻,也可以用時間作為空間或事件的轉喻,但是人們常用實物或動作作為時間的轉喻,而鮮有用時間作為實物或動作的轉喻。
關鍵詞:時間-空間轉喻;時間-事件轉喻;時間-實物轉喻;時間-動作轉喻
0引言
目前,很多學者對時間隱喻進行了研究,而很少有學者對時間轉喻進行研究。近些年,時間概念的轉喻關系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在時間轉喻研究基礎上,Lakoff &Johnson開始把轉喻理論引入時間概念化表征(Langacker,1995,p.28),Barnden也認同轉喻是時間概念化的一種方式(Bredin,1984,p.45-48)。有學者指出,“轉喻是一個概念化過程”(沈,2006,p.9),時間轉喻的各種類型及其使用在文學作品與日常生活語言運用中比比皆
喬光東,男,1966.10,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實用英語翻譯及高職英語教學研究
是。本文將從以下方面來進行時間概念的轉喻認知研究。
1時間轉喻的認知概念化類型
1.1時間-空間轉喻
時間與空間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并且相輔相成。在概念層次上,時間以空間經歷和空間運動方式組織,并通過空間關系和空間運動進行概念化(Fuhrman,2011,p.759),人類由此在空間的范疇中產生了時間轉喻思維。
1.1.1I read for twenty miles while my friend drove.
1.1.2自從蘇州站登上火車后,這對回家過年的夫妻一直睡到徐州站。
例句1.1.1用空間距離“twenty miles”轉喻讀書時間,也就說“I”讀書的時間等同于“my friend”開車行駛“twenty miles”這段空間距離的時間。例句1.1.2中“夫妻”在火車上睡著了,睡覺的時間等同于火車從蘇州站開到徐州站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通過空間-時間轉喻方式,這兩則中英文例子都是用一定的空間概念表達了時間概念。
1.1.3It’s one hour’s drive from London to Windsor.
1.1.4坐火車從徐州到蘇州有6小時路程。
例句1.1.3與例句1.1.4用兩地點之間車程的時間量表達了兩地點之間的空間距離量。例句1.1.3用“one hour’s drive”表現了從London 到Windsor的距離,而例1.1.4句用徐州至蘇州的6小時火車路程表現了徐州至蘇州的距離。把空間距離轉喻為時間單位體現了認知從簡的原則,與語言表達和理解中的“省力原則”吻合(Bolinger&Sears,1981,p.14)。
2.2時間-事件轉喻
人類使用的時間概念與身邊不同的狀態和事件的證據概念之間有一種內在聯系,這種聯系體現為時間與事物之間的轉喻關系(Bredin,1984,p.45-48)。在社會生活中,有些事件影響很大,人們聽到該事件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該事件所發生的日期。
2.2.1銀盤般的月兒掛在夜空,在賞月的同時,人們紛紛享用月餅瓜果來為這一天增添更多的甜蜜。
2.2.2Many American suffered during those year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例句用2.2.1 “賞月”及這一事件的細節描繪暗示了這一天是中秋節,即轉喻了中國農歷的八月十五這個日期,而例句2.2.2用“the Great Depression”這一事件轉喻了美國歷史上的1929-1933年,這幾年由于1929年的股災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類似的表達還有“the World War I”、“光榮革命”、“端午節”等。
2.2.39.11 incident is a terrible attack for American.
2.2.42008,曾經讓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遙遠的古老中國與世界拉近了距離。
例句2.2.3與例句2.2.4用相關的時間段轉喻了特殊事件。例句2.2.3用“9.11”這個日期轉喻了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一起系列恐怖襲擊。例句2.2.4則用2008這個年份轉喻了中國于2008年舉辦的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同樣,“5.12地震”,“五四運動”等日期都與一些重大事件相聯系,人們往往用這些日期轉喻重大事件。
2.3時間-實物轉喻
在一定的語境中,可用實物轉喻時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
2.3.1When the snow begins to fall over his hometown, he decides to leave for New York.
2.3.2她等呀等,掛鐘上的時針繞了個圈,他還是沒有回家。
例句2.3.1用實物“snow”轉喻冬天,“he”離開家鄉去紐約是在冬雪開始飛揚的時候。例句2.3.2中“她”等他的時間與時針“饒了個圈”的時間相等,即她等了十二個小時。實物可用來轉喻時間,但研究發現鮮有時間轉喻實物的用法。
3結語
本文從時間-空間轉喻、時間-事件轉喻、時間-實物轉喻、時間-動作轉喻這四個方面來進行時間概念的轉喻認知研究。在目前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本文的新穎之處在于指出既可以用空間或事件作為時間的轉喻,也可以用時間作為空間或事件的轉喻,而與時間-空間轉喻、時間-事件轉喻不同的是,時間-實物轉喻、時間-動作轉喻常用實物或動作作為時間的轉喻,而鮮有用時間作為實物或動作的轉喻。
參考文獻:
[1]Bolinger, D. & D. A. Sears. Aspects of Language [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1.
[2]Bredin, H. Metonymy [J]. Poetics Today, 1984, 5 (1): 45-48.
[3]Fuhrman, O., Shu, Dingfang, et al. How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orces shape connections of time: English and Mandarin time in 3D [J]. Cognitive Science, 2011, 35 (7): 759-800.
[4]Langacker, R. W. Raising and transparency [J]. Language, 1995, 71 (1): 28.
[5]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9.
(編輯趙欣宇)
Research on the Metonymy Cognition of Time Conceptualization
QIAO Guangdong
(Suqian Econom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uyang 2236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onymy cognition of time in four aspects of time-space metonymy, time-event metonymy, time-object metonymy and time-motion metonymy. It points out space or events can serve as the metonymy of time, and time can serve as metonymy of space or events. However, people often use objects or motion as metonymy of time, and rarely use time as metonymy of objects or motion.
Keywords:time-space metonymy; time-event metonymy; time-object metonymy; time-motion metonymy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2-0107-02
作者簡介:喬光東(1966-),碩士研究生,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實用英語翻譯及中學、高職英語教學。
收稿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