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韓賢+宣雪蓮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資源利用趨緊、環境污染加重的嚴峻形勢,必須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為此,本文選取2012和2013年滬深兩市京津冀地區重污染行業類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統計分析其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并應用層次分析法對各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程度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結果顯示,京津冀地區近兩年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參差不齊。我國應完善環境信息披露體制,出臺一定的獎懲政策,規范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和內容,并增強企業環保意識和披露意愿。
關鍵詞:環境信息 ?披露 ?層次分析法 ?社會責任
一、引言
2015年兩會上,環保部部長指出:“長三角、珠三角,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大面積霧霾頻繁發生,引起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在霧霾圍城的今天,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自利性傾向會使其在無約束情況下以較低成本處理與環境的關系。2014年的環保部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為156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7.0%,PM2.5年均濃度為93微克/立方米, 12個城市超標。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污染類行業企業則是產生霧霾的頭號兇手,對霧霾治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企業有必要對環境信息進行披露,給投資者、公眾、政府等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個對其了解與監督的平臺,這樣也更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本文選取2012年和2013年滬深兩市京津冀地區重污染行業類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比國內外環境信息披露的方式與內容,統計分析我國京津冀地區重污染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環境信息披露程度綜合評價模型,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我國環境信息披露的建議,希冀為進一步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奠定基礎。
二、國內外環境信息披露研究回顧
西方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環境會計,以Beams、Floyd A和John Tepper Marlin為代表開辟了環境會計研究和發展的先河。不同國家對環境信息披露方式也有不同,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各有側重,中外理論論述差別頗多。詳見表1。
國內學者對環境信息披露研究較晚,以葛家澍、李若山(1992)為代表環境會計研究開始步入我國。隨著會計研究的發展與環境的日益惡化,學者們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多。然而,在現有的國內外文獻中,學者們更多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對企業社會責任及環境信息披露狀況進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凡利(1997),其從形式、內容、核算方式及推行范圍上給出了創建我國環境會計的原則性設想。此外,王立彥、尹春艷和李維剛(1998),李正、向銳(2007),盧馨、李建明(2010),周守華、陶春華(2012),岳燕(2014),朱博雅(2014),楊秋林、劉亞平(2015)也從不同行業視角等方面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做了詳述。
國內利用實證研究方法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李建發、肖華(2002)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就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現狀和需求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嘗試構建企業環境報告框架。畢茜、彭玨和左永彥(2012),章雁、佟秀梅(2014)則分別通過內容分析法、回歸分析對影響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由于我國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較晚,實證研究方面的文獻匱乏,再言之,學者們未曾或很少對一個區域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狀況詳究。基于此,本文考慮到我國京津冀地區霧霾愈演愈重,故以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將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統計分析京津冀地區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狀況,運用實證方法對其披露程度進行綜合評價,并圍繞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思路。
三、環境信息披露統計分析
我國環境保護部辦公廳于2008年6月24日發布《上市公司環保核查行業分類管理名錄》(環辦函[2008]373號),確認了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冶金、建材、采礦、化工、石化、制藥、輕工(釀造、造紙、發酵)、紡織和制革業14類重污染行業。本文根據銳思數據庫(RESSET)行業信息,從中篩選出62家京津冀地區重污染行業類上市公司,詳見表2;并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收集了62家上市公司于2012—2013年連續兩年的社會責任報告47份、年度財務會計報告124份,并對其所披露的有關環境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一)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
經過對所選62家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及年報的統計分析,表3結果顯示,從披露方式上看,在2012—2013年,有22家公司在社會責任報告中均披露了環境信息,披露比例為35.48%;有44家公司在年報中均披露了環境信息,披露比例為70.97%。
從表3不難看出,2012年,在社會責任報告和年報中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分別為95.83%和72.58%,而在2013年,其比例分別為95.65%和75.81%,同比增長-0.18%和3.23%。而且,2012至2013年,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均比在年報中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高。有35.48%的上市公司連續兩年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了環境信息,有70.97%的上市公司連續兩年在年報中披露了環境信息,比前者多35.49%。
(二)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分析
就披露內容而言,本文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規定,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環境信息披露內容的分類,將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分為非財務指標和財務指標兩類,非財務指標包括對環保風險、環保措施、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保違法違規的說明、排放污染物情況、環境技術開發情況、與環保部門簽訂的改善環境行為的自愿協議等;財務指標包括環保指標、環境投入、環保撥款與補貼、獎勵。其中,對環保指標的披露具體表現為年度資源消耗總量、排放污染物數量及濃度、排放污染物超標、環境績效指標等量化指標。經對京津冀地區62家重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及年報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京津冀地區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對各類環境信息披露情況如表4所示。
2012年和2013年,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以非財務指標為主,財務指標作為補充。非財務指標中,對環保政策披露比例較大,兩年分別達45.16%和46.77%,對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以6.45%和4.84%的披露比例居于最低水平。在財務指標中,對環保投入的披露比例較高,分別為48.39%和58.06%,而對排放污染物超標、超總量情況披露比例極低,在2012年均未披露,在2013年也僅占3.23% 的披露比例。
根據上頁表4繪圖1,計算得出,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對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環境技術開發情況的披露比例在2013年較2012年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別為1.61%,1.62%,而對污染物排放方式及超標情況的披露比例增幅最大,達11.3%;其對年度資源消耗總量的披露比例在2013年下降了3.23%,對環境投入披露比例增幅達8.06%。
四、環境信息披露程度綜合評價的分析
由前文統計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企業在環境信息披露中對環保違法違規的說明、與環保部門簽訂的自愿協議、環保指標披露比例極小,在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時不予考慮。由于本文選取的上市公司中水泥、輕工、紡織和制革行業微少,所以在此不參與各行業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狀況的綜合評價。
利用層次分析法將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情況分解為3個層次,通過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關于上一層次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兩兩比較矩陣;然后,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元素對于該準則的相對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通過計算各層元素對系統目標的合成權重對各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程度進行綜合排名。
(一)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如圖2:最上層為目標層A,即各行業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情況;主準則層為描述各環境信息披露狀況的三個組成成分,即披露方式B1,非財務指標B2,財務指標B3。分準則層為衡量主準則層的具體指標,即年報C1、社會責任報告C2、環保風險C3、環保措施C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C5、排放污染物情況C6、環境技術開發情況C7、環境投入C8、環保撥款與補貼、獎勵C9。最底層是方案層,即參加綜合評價的6個行業企業,分別為火電、冶金、化工、建材、制藥和采礦。
(二)構造判斷矩陣并賦值
以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1—9尺度為依據,根據圖2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如上頁表4、下頁表5(由于判斷矩陣較多,在此僅列示主準則層對目標層、分準則層對主準則層B2的判斷矩陣)。
(三)計算權重及一致性檢驗
以成對比較矩陣為依據,利用MATLAB 2008分別求得主準則層B對目標層A、分準則層C對主準則層B、方案層D對分準則層C的最大特征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部分結果見上頁表4和下頁表5。
(四)層次單排序及環境信息披露程度綜合排名
通過計算各層元素對系統目標的合成權重,得到主準則層單排序結果如下:
(B1 B2 B3)=(0.1168 0.1998 0.6833)
分準則層單排序結果如下: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0.0584
0.0584 0.0245 0.0245 0.0272 0.0828 0.0409 0.1708 0.5125)
方案層總排序結果如下:
(D1 D2 D3 D4 D5 D6)=(0.1787 0.1615 0.1614 0.1562 0.1629 0.1794)
根據方案層總排序可以得到各行業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程度綜合排名,見表7。
從模型結果得出,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程度綜合評價中,財務指標權重為0.6833,非財務指標權重為0.1998,披露方式指標權重為0.1168,由此可見財務指標在綜合評價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財務指標中,環保投入指標權重為0.1708,環保撥款、補貼與獎勵權重為0.5125,這說明環境信息披露程度評價過程中可以運用貨幣予以量化處理的指標還不足;而在非財務指標中,排放污染物指標所占權重較大,可見重污染類企業在對排放的污染物進行披露時,很少將其進行量化,更多的僅僅是定性描述排放的污染物種類與超標情況。
五、我國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國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2012年與2013年環境信息披露現狀進行統計分析,及對其披露程度的綜合評價,發現目前我國的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仍不完善,具體表現為環境信息披露方式不規范,披露內容不全面。
(一)環境信息披露方式不規范
上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和年報中連續兩年的環境信息披露比例分別為35.48%和70.97%。由此可見,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的持續性仍不容樂觀,環境信息披露比例有待提高。一方面,由于我國法律制度還未完善,目前還沒有一種占絕對優勢的披露方式形成。當前,由于財務會計上的歷史成本假設,將導致其更注重表內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貨幣化信息,而對無法或難以以歷史成本計量但對使用者相關的環境信息進行披露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我國對環境信息的披露以文字說明為主,方式比較單一,缺乏環境技術和貨幣指標的表格和圖示等。
(二)環境信息披露內容不全面
我國環境信息披露內容以定性披露為主,統計分析出京津冀地區兩年內對環保政策方針披露比例分別達45.16%和46.77%,對環境投入、環保補貼、撥款與獎勵的披露比例均達50%。第一,研究表明我國環境信息定性披露僅局限于環保政策方針方面,而對定量化的環境投入、環保績效等方面的披露少之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財務報告在評價公司環境影響和環境績效方面的有效性有所降低。第二,京津冀地區污染類行業上市公司為保持企業良好形象,維護企業眼前利益,節約披露成本,通常對因環境問題而給企業帶來的負面經濟事項避而不談,這將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了解和預測。
六、我國環境信息披露的改進
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環境信息披露現狀,提高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本文針對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環境信息披露體制
國家應健全環境信息披露體制,完善環境信息披露體系,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企業的社會責任,加快企業環境會計準則的制定,規范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并加大中國證監會和相關環保部門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形成高效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同時,行政機關應強制要求企業尤其是重污染行業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并對其所披露的環境信息進行嚴格評估和審核,確保環境信息真實、客觀、有效。在制定具體政策時,各地政府要從其實際情況出發,例如,京津冀地區作為霧霾重地,應加強空氣質量的監測,為不同類重污染行業企業分別制定不同的排污標準,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注重污染氣體的定量披露。
(二)落實獎懲政策
政府應出臺環境信息披露的激勵與懲罰政策,鼓勵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并對環境信息披露充分的企業給予獎勵,比如,政府可專門針對環境信息披露及時完整、報告可讀性強的企業頒發榮譽稱號或發放獎金;同時,對環境信息披露缺失的企業施以處罰,對不積極披露環境信息或披露內容不詳盡的企業施加一定的壓力,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網站上公布企業名稱、提出批評或直接處以罰款,借以引起企業管理者對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視。
(三)規范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和內容
目前,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模式參差不齊,信息相關性較低。因此,為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專業性、可讀性、有效性,必須統一環境信息披露方式,規范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在披露內容方面,應著重披露以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及排放量、環境污染治理的績效指標為首的定量信息。此外,無論環境信息的披露會對企業產生有利或不利影響,企業都應對其據實披露。
(四)增強企業環保意識和披露意愿
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及披露意愿,變被動披露為主動披露也是有效解決環境信息披露的關鍵之一。只有企業深刻意識到環境治理與保護的重要性,并自愿公布企業環境信息,環境信息披露才會變得簡單易行。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曝光企業的排污事件,使企業認識到保護環境不僅是一種社會責任,也與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從而激發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意愿。Z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發布2014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EB/OL). 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1502/t20150202_295333.htm.2015.
[2]曹鍵,陳珺. 環境責任視角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C].中國會計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
[3]葛家澍,李若山.90年代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J].會計研究,1992,(5).
[4]李文新,劉菊.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A股重污染行業的經驗數據[J].商業會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