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音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
簡析信用證欺詐
劉佳音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信用證作為在國際貿易支付中最常用的一種支付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當代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交易安全成為交易雙方最為關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信用證開始顯露頭角。
關鍵詞:信用證;欺詐
1信用證欺詐概述
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各種信用證欺詐的現象,將其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1 受益人(賣方)欺詐。受益人欺詐是指受益人或受益人與第三人相串通,用偽造、變造的貨物單據,來欺騙開證行和開證申請人,從而獲取信用證項下的貨款的行為。[1]
1.2開證申請人欺詐。這種方式是指買方偽造虛假的信用證,并且以根本不存在的銀行為名義,來騙取賣方的保證金、質押金等。
1.3開證申請人與受益人共同欺詐。這種欺詐方式所針對的對象是開證銀行。欺詐的方式主要是買賣雙方簽訂的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合同,由買方向開證銀行開立信用證,再由賣方向銀行提交早已偽造好的真實、有效的單據,在這種方式下,銀行往往被騙取的是巨額的貸款。
1.4第三人欺詐。國際貿易具有復雜性,第三人也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產生欺詐的想法。
2信用證欺詐產生原因
2.1嚴格相符原則。信用證交易只是單純的單據交易業務,UCP600規定銀行只有在單據與信用證之間、單據與單據之間表面完全相符的情況下,才可以支付信用證項下相應的貨款,銀行沒有義務去審查信用證背后的買賣合同。
2.2信用證抽象獨立原則 。依照該原則的基本內容,信用證獨立抽象原則的具體表現主要在兩個方面:
2.2.1信用證一經開出,即具有獨立性,與基礎合同彼此獨立,互不干涉;[2]
2.2.2信用證交易是單據交易,信用證中所有當事人都以單據為準,與實際貨物、服務或其他履約行為均無關。[3]
3信用證欺詐的法律對策
3.1堅持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信用證獨立抽象原則的要求銀行僅僅是進行單純的審查工作,這樣會給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信用證進行欺詐提供了可乘之機。
由于信用證存在這種風險隱患,在長期的國際貿易交易中逐漸形成了欺詐例外原則,要求在堅持信用證獨立抽象原則的基礎上,銀行經審查確認存在欺詐的情況,可以行使止付權拒絕支付貸款;受欺詐的買方在確認欺詐事實真實存在的情況下,也可以要求銀行不予付款、或者要求法院發出止付令。[4]欺詐例外原則最先是出現在1941年美國紐約州最高法院在審理Sztejin v.J.Henry Schroder Banking Company,在該案的判例中提出。[5]
3.2修改《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規定》。國際商會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規定》針對信用證使用問題的相關規定,在國際貿易實務中處理信用證支付的相關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國際商會對信用證欺詐一詞沒有做出明確的定義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所以針對當前信用證欺詐日趨嚴重的現象,國際商會應該增加對信用證欺詐的條款的規定。
3.2.1明確信用證欺詐行為的認定標準,使其與一般欺詐行為的標準有一個明確的區分界限。因此本人認為,主要還是要看當事人弄虛作假的程度,是否嚴重的危及到對方當事人的利益。
3.2.2明確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舉證責任。本人認為,在舉證責任上,要求只有在當事人存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欺詐行為確實存在的情況下,才可以要求銀行行使拒付或申請法院發出止付令。
3.3開展國際立法合作。信用證欺詐這種跨國的犯罪行為,各個國家間進行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對控制信用證欺詐具有很大的意義。增強各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規范統一單據的格式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信用證欺詐現象的出現。信用證作為一種書面憑證,是以銀行自身的信譽作為保證的。
4結束語
對于信用證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英國的 Kerr 大法官在 1978 年 Harbottle(Mercantile) Ltd. V. NationalWestminster Bank Ltd. 一案中曾把信用證形象地譽為國際貿易的“生命血液”。[6]由此可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統一規范信用證欺詐的法律體系已迫在眉睫。在制定的過程中,應積極的借鑒各國司法實踐的成功案例經驗,把信用證欺詐的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楊良宜.信用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
[2]R.D. Harbottle (Mercantile)Ltd. v.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1978]Q.B.146 per Kerr J.
[3]王傳麗.國際貿易法[M](“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史曉麗.信用證欺詐之法律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6(4).
[5]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跟單信用證統一規則》(UCP600).
[7]沈達明,馮大同.國際貿易法新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
[8]向明華.信用證項下貨款支付與止付的研究[J].法商研究,1997(6).
[9]劉澎.國內信用證業務及風險防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10]施米托夫.國際貿易法文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11]吳百福,周秉成.國際貿易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1.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092-01
作者簡介:劉佳音 (1981.04-),女,吉林省延吉市人,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國際經濟法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