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馮晶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
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張敏,馮晶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以數字網絡為基礎的新媒體,具有很多種內容形態和傳播形式,體現出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和全球性、開放性、豐富性等新優勢,媒體作為傳播工具,本身也是上層建筑的載體,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更加深了媒體與我國社會深層次的關聯,它已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給我國社會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特點;機遇與挑戰
1新媒體的內涵
新世紀以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中國的手機和網絡用戶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發展,人類的交流方式、信息傳播的途徑、敘事的方法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新媒體的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電視。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又被稱為數字化新媒體”。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是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它已不是只具有短信和通話功能,同時彩信、上網、圖書、報紙、電視和最近熱門的移動博客、微信等手機即時通訊也發展迅速。
2新媒體時代的特點
2.1非線性與交互性。新媒體條件下的信息傳播是一種交互式傳播,互動或多向互動,而不是簡單的單向灌輸和傳播,以利用即時通信工具微博、微信等隨時隨地進行信息溝通,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者,受眾的自主性和主導性得到增強。人們通過新媒體的使用在互聯網上積極參與各類話題的分析與討論當中,政府也通過網絡征集民意提高了工作效率,廣大網民有條件參與到國家政策的制定,網絡問政逐漸興起,總理和主席開通微博了解民意,網民當選人大代表,成立網友調查會、網絡聽證會等等。
2.2信息多元與資源共享。新媒體信息的傳播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可以在任何地方獲得到新媒體信息,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實現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所有區域信息交流,高度幵放性使得信息呈現價值觀多元的現狀,新媒體的接受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具有全球性,世界上任何一種觀點可能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人們根據自身需要隨時存儲、搜索信息,共享全球信息,
2.3即時性與開放性。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沒有邊界,人們的交往就可能跨越時空的限制,信息能夠在很大的范圍內進行傳播,時間更短與速度更快,信息的第一時間性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得人們在隨時隨地可以了解社會動態,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全天候地接受與發送新聞。
2.4虛擬性與平等性。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交友、網絡論壇、博客、微博都具有虛擬性和隱蔽性,人們可以以匿名的發表言論、抒發自己的想法并與人交流,這就導致了言行的隨意性。信息的發送者和編輯者通過假身份進行信息的傳播導致信息來源的虛擬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民眾的權利意識、主人翁意識不斷崛起,網絡媒體作為一個“去中心化和去精英化”的平等自由舞臺,為廣大“沉默的大多數”提供了一個相對無等級、無權威的話語場域。公眾可以在網絡媒體的世界里,自由地發表看法、意見、評論,并把這種意見、評論、看法迅速地傳播開來,成為眾聲喧嘩的網絡聲音中的一員。網絡媒體消解著傳統政治的權威和話語,公民可以在不逾越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以創造性地抒發意見,發表對國家政治的看法,建設性地批評政府,也可以娛樂調侃式的消遣政府。平等的對話,自由的發言,新媒體促進了平等的交流,展現了民主的特性。
3新媒體時代對我國影響
盡管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紛繁多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娛樂等社會和個人生活領域,但基本上還是以不同的方式起著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發揮出正能量或負能量。因此,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
3.1給我國帶來的機遇。新媒體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國通過新媒體逐漸滲透我國的輿論力量,讓西方讀者通過我國的互聯網了解真實的中國。發揮輿論監督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公眾在新媒體中發表的看法了解最真實的情況,做出最適合的對策,擴展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途徑和方式。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把信息以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結合在一起表現出來,把抽象、深奧的理論變得活潑、生動,刺激人們的感官,引起人們的興趣。使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宣傳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加快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率。改變了依賴單位和組織的傳播方式,博客、微博、論壇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名人、政客、專家、機構、個人在微博中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找到了言論自由的表達媒介。
3.2給我國帶來的挑戰。西方國家通過新媒體詆毀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的政治體制,意圖通過新媒體滲透西方的文化思想。低級的、消極的和虛假的信息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鑒別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浪微博、手機短信、或者微信開始傳播網絡搖言在很大程度會造成人身傷害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始于微博或者帖子等平臺的消息,形成轉發跟帖等會刺激群體性事件的爆發。由于我國處于新媒體技術的劣勢地位,很大程度上信息系統無法保護重要的經濟信息,無法應對電子商務犯罪等計算機犯罪,從而威脅經濟安全,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張鵬.淺析新媒體時代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挑戰[D].西南大學,2015
[3]閔緒國,張果.青年新媒體使用的基本特點及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14(02)
[4]韋路.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2013(04)
[5]肖文濤,許小美.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現狀與引導對策[J].行政論壇,2012(6)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114-01
作者簡介:張敏(1990-),女,漢族,研究生碩士學位,單位:西北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馮晶(1990-),女,漢,山西省運城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北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