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聰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
程聰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初識漢字,首先看到其形體,再次聆聽其聲音,最后知曉其意義,三者缺一不可,合力展示著漢字的精妙。發揮漢字超越時空的神奇作用,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青春與活力。
關鍵詞:漢字;中國;傳統文化;《說文解字》
1初識漢字之形體,領悟文化之精髓
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為兩大類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由于其獨一無二、自成體系,那么在漢字學習過程中,要從漢字本身出發,細細品味漢字的內涵及韻味,享受漢字之美,領悟漢字精髓。
說起漢字之形體便不得不提起《說文解字》,有的人喜歡把它當作一部字典來看待,“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它不僅為我們系統地貯存了經歷了“書同文”的完整小篆字形和一部分與小篆密不可分的大篆和“古文”,更重要的是它總結了早期漢字因義構形的特點,將小篆構形的秘密為我們全盤和出,喊出了那個時代關于文字、關于形體、關于音義的時代最強音。
1.1漢字中滲透的構形理據
1.1.1關于象形字——“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本褪钦f象形字是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事物是最接近的,通過觀察而后我們用線條把它復刻出來的一種近似看圖會話的符號,例如“日、月”就是將我們所看之物,如實刻畫、呈現,既形象又生動,同時也是最容易識別的符號。
1.1.2關于指事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就是說一些比較復雜或者是不容易直接用象形的方式造出來的字,通過加上指示符號標注出該字與其他字的區別或是突出該字的特點,使之與其他字有本質上的區別,例如“上、下”,這兩個字確實十分典型,先畫出一條標準線,而后指示符號在標準線之上就是“上”,之下就是“下”,很是能區別字的本質屬性。
1.1.3關于會意字——“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最大的區別,就是后兩者是獨體字,而前者則是“合文”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為構件的復合體,與此同時,會意字也具有了上述二字所不能勝任的工作。人們通過經驗和意識來體會其中的意思也就是字義,例如“休”字,從人從木,這就顯示出了人和樹之間的關系——人倚樹下,俗話說得好“背靠大樹好乘涼”,人們根據在野外勞作之后常于樹蔭下小憩的經驗,不難得出這個字本義是休息的意思。
1.1.4關于形聲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也是“合文”為字,由兩個文或者字復合成體,其中一個文或者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字或文主要起標聲的作用,其中起標聲作用的部件叫做聲旁,類推可得另一個部件叫做形旁。談談許慎舉得這兩個例子吧,“江和河”,江原本只指我們神圣的長江,河本指我們偉大的母親河——黃河,由于江和河同屬水類,所以統一使用“水”來做這兩個字的形旁,而后又根據口語中與江河二字發音相當的“工、可”做聲旁。如今,漢字能有如此之強大的生命力,這軍功章一定得分給形聲字一大半兒。
漢字是中國古代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它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漢字根植于中華大地這塊廣袤的土地之上,汲取了上千年養分,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中華文化的繼承、傳播與發展統統離不開漢字的輔佐與幫助。
在兩組實驗對象入組后,于次日在空腹狀態下抽取其外周靜脈血(3毫升)和動脈血(2毫升),采取ELISA法(酶聯吸附法)測定其IL—6、TNF—α水平,采取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其Hs—CRP水平,采取免疫發光法測定其BNP水平。本次實驗所用IL—6、TNF—α試劑盒為北京伯樂生命科學發展有限公司生產,IMMAGE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和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為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
1.2漢字中彰顯的法律憧憬
“法”,繁體字寫作“灋”。屬于會意字,從水從廌從去?!皬D”為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能分辨是非曲直,在法庭也就是朝堂之上“觸不直者而去之”從而使決訟得以公平如水。
“法”可在《說文·水部》查得,《說文》如是說:“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北玖x為:刑法、法律、法度?!胺ā辈徽撌呛嗴w字抑或是繁體字中都蘊含著“水”,關于“水”,《爾雅·釋名》中如是解釋:“水,準也。準,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闭缛f事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一樣,花草樹木依水而生,人類居住靠水而活,“法”字從“水”可見當時和現在人們對公平執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望與憧憬。此外,也清楚傳達了“法”的深刻意蘊:
(1)水,無色、無味、澄明清澈,“法”字從“水”傳達出“法”是透明的、不摻雜質的、公開的。無論是在法律制定過程中還是在適用法律階段都體現出——公平、透明與正義。上至天子犯法,下達庶民百姓,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此外,法律制定公平、公正、公開,那么執法才能快捷、有效、使人信服。
(2)俗話說“水火無情”,發生水災時不會因為地位高低、金錢多少,改變水的去向。面對達官顯貴,水不阿諛逢迎、曲意迎合;面對下層庶民,水不惡語相迎、冷眼相看;正如法律,民眾在此面前一律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該賞則賞該罰則罰,鐵面無私。“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p>
(3)“水往低處流”法亦如水,從上至下,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并保障實施,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遞進,從面到線再到點,人人懂法、人人遵法、人人敬法。
2發揮漢字之作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度。它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擁有五千多年燦爛的歷史和文化的大國,同時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而漢字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將中華文化記錄并保存至今,說它是中華文化的根便也不過分。它記錄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再到我們現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反映。
2.2漢字的發展呈現了文化的進步
漢字從古至今形體發生過一系列的變化,出現過形形色色的各異字體,其中代表一定發展階段并且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每種字體都呈現了所處時代的文化。
(1)先說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一種文字,又叫做卜辭、殷契、殷墟文字。從甲骨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殷王每逢國家大事的時候就會進行占卜,先在龜甲上刻槽然后進行灼燒,而后根據龜甲上炸裂出來的紋路來判斷吉兇,最后把占卜的情況刻在龜甲之上以便后來進行檢測看其是否應驗。甲骨文保留了圖畫文字的特點,通過這些甲骨文,可以看出殷商時期崇尚巫卜的文化特點,文化落后導致很多現象無法解釋,需要借助神靈的力量。
(2)關于金文,金文是商周兩代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做鐘鼎文或者是吉金文字。金文和上述的甲骨文是同一系統的文字,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金文與甲骨文相比,符號性有所增強,但還是屬于古典的文字,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書寫的材料不同。西周晚期,金文有了較為顯著地變化,外形漸趨方正、勻稱、整齊、恢弘,從金文的形體與書寫材料來看,商周兩代重視禮樂,喜歡弘大的氣勢,與崇尚巫卜相比進步的一點就在于重視了禮樂和教化的力量。
(3)再說篆書,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兩種字體,篆書這個名字的來歷頗有意味,“篆”有引申拖長的意思,可見當時已經有了毛筆并且開始用毛筆進行書寫。大篆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篆指的是先秦時期所有的文字,范圍較大,包括了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春秋時期通行于各國的文字,而狹義的大篆則專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筆畫更加勻稱,結構更加工整。而小篆則是指秦統一六國之后,通行于全國的標準字體,,最大的特點是定型化,這得益于“書同文”,小篆便成了最早的規范化漢字。這體現出秦國人善于繼承并善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體現出秦國人的謙虛與好學,所以“六國畢,四海一”。
(4)關于楷書,楷書興起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一直沿用到現在,是通用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又被稱作真書、正書??瑫翱庇幸幏墩R可作楷模的意思??瑫節h字完全變成了由筆畫組成的方塊字,有棱有角,四四方方,這可以看出中國人骨子里的規矩感和不喜拐彎抹角的氣節。
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也伴隨著漢字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中華民族有著天然的敬畏感和驚人的創造力,以及不喜復雜、偏愛簡單質樸的性格,這些在漢字由繁到簡的過程中便能尋得蛛絲馬跡。
2.3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至今,離不開漢字的代代承襲,漢字屬于文化但同時它又肩負著記錄文化的職責與使命,從未間斷。正是有了漢字的擔當,當下的我們才能通過《詩經》步入詩歌的海洋感受勞動人民勞動以及豐收時的喜悅,還能感受到王公貴族的高雅與情調;通過《論語》感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钡恼芾砼c智慧;通過《大學》知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钡男扌信c責任……中國的傳統文化都由漢字來繼承與傳播,口頭傳述不能超越時空的界限,局限性頗大,而漢字恰恰相反,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不管是當下抑或是未來,只要漢字存在,只要繼續學習漢字,古代先賢創造的燦爛文化與眾多歷史典籍,我們都可以“信手拈來”。
3學好漢字為傳承傳統文化助力
3.1甲骨人化拋卻枯燥感
漢字博大精深,窮極一生可能只知皮毛。在當今教育體制之下,不妨做一下這樣的嘗試。我們知道,《說文解字》中收錄9553個字條,按540部排列展開,毫無例外地都使用形義統一的原則進行處理,這一方面說明漢字在構形方面具有理據性和可解釋性、可知性,另一方面為我們學習漢字也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學好漢字,必須要從小打好基礎,可以從小學開始推行《說文》,雖說《說文解字》晦澀難懂,但其中列出的小篆亦可以輔助初學漢字的小學生,一方面可以培養看圖說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他們內心生根發芽。
記得北師大王寧先生寫過這樣一段話:“在陰冷的山谷里,夜聽松濤呼嘯。我不止一次的問自己:是否愿意忍耐寂寞?是否能夠吃盡苦頭?如果永遠沒有風風光光地傳播這些優秀傳統的機會,自己能否像黃季剛先生那樣,背負著封資修甚至反動的十字架,留在這個既屬于過去,又應當屬于未來的‘寒冷’地帶,通過教育,為自己的民族,留下一些文化的火種?”
關于漢字其實可以做成一個“文化產業”,以《說文解字》為綱,從第一個字到最后一個字,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以部首為總綱,讓它們以甲骨人化或者是小篆人化的造型,類似于零八奧運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自己跳出來講解自己的前世今生、自己的內涵底蘊、自己的家族成員等等,這樣的形式更加生動,也會讓小學生乃至中學生產生極大地興趣。拋卻了枯燥感,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離我們不再是那么遠、那么深、那么縹緲。
毋庸置疑,加大漢字的教育力度,提高漢字的教育質量,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漢字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不再只認為其艱深晦澀乃是當務之急。
3.2與信息化社會接軌賦予時代感
現代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與古代漢字和儒家、道家等文化的關系的不同點在于,漢字已經不再是屬于上層社會或者是知識分子的專利,它成了我們日常交流、溝通的工具,其神秘色彩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已不復從前,漢字走進了計算機,成為了計算機通用語同時也成為了大眾的寵兒。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說:“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魂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睗h字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不拘古、不泥古、不囿古,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及時注入活力,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記憶,同時更要服務一代又一代的子孫,福澤蔭蔽后世。唯有當下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在泥沙俱下之中存活,功在當下,而利在千秋。
4結論
幾千年來,我們的民族創造了無數輝煌燦爛的文化,而漢字從形、音、義等不同方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管是法律、道德還是精神、物質都有所展現,從中可窺視悠久的華夏文明。因此,不論是從傳統文化角度深入地研究漢字,還是從漢字角度助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都說明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衣帶水、緊密相連。
中圖分類號:H 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254-02
作者簡介:程聰,河南駐馬店人,渤海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