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法
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分析
□郭慶法
“以學生發展為根本”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與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學生要獲得全面性發展就要求教師和教學研究員尋求到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性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培養出“完整的人”。
有效課堂;教學
有效課堂教學是學生和老師將課堂作為交流渠道,教材作為中介,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交流、溝通和合作,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就有效教學和發展而言,教學有效性可以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有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指標;二是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是權衡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三是通過向學生提供科學的教學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有效性教學的具體表現方面來看,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精心的教學準備與組織、條理化的教學過程、新穎性的教學方式、和諧的師生交流與溝通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達到教學的有效性效果。上述兩個角度觀點都強調了學生的長期進步和全面發展。基于此,明確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而非老師;教師要將教學效率觀念融入課堂中,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探究合作能力;有效課堂教學也需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及綜合修養,實現教師的全面發展。
1.教學三維目標的認識
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內的三維度目標,適應了學生不同學習發展階段的要求。三維目標中的基礎目標就是知識與技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基本發展能力。教學活動中偏離了此目標就會與新課程脫軌,有效性課堂教學也就無從談起。基于知識及技能目標上的目標是過程與方法,重點強調的是學生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經驗能力,是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和終生學習的基礎。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僅要學習基本知識技能,了解過程和方法,還要明確興趣、動機、情緒等情感,包括人生態度、生活科學態度等態度,是實現全面發展和人生價值衍生性觀點。三維目標是不同的三個層次,強調的是不同層次的內容,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目標,如下圖。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關系
2.有效課堂教學標準分析
根據三維目標思路,結合現有研究結論,有效課堂教學標準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目標要與教學的三維目標有機統一,要具有完整性、具體化和全面性。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差異性特點,適合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呈現出層次性、啟發性,體現出教學效果的生成、創造和發展過程;二是教學內容要集中教學性、科學性及趣味性,在吸引了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汲取內容所表達的深層次含義;三是根據新課程強調的學習方式,重點突出學生的個性風格和學習方式的變化,形成科學合理且個性化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四是教學評價。有效課堂教學需要多元化和自主性的評價體系,結合學生的個性化、主體性和發展性,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1.課堂表象分析
如今的中小學課堂都是運用統一的課表,安排統一的時間進行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活力、生氣,容易產生沉悶和死板的課堂氛圍。部分老教師的傳統教學思維和觀念影響著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甚至呈現出低效或者無效性。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根據自己經驗和應試心理隨意添加或者刪減教學內容,考綱中沒有的內容就一筆帶過或者直接忽略;二是時間的隨意性較大。在教學課堂上,尤其是中學課堂中,教師延時下課的情況很常見,隨意占用學生的體美課程,學生毫無放松時間和自主支配時間;三是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合適,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不同,因此有些學生“不夠吃”,但有些學生“脹肚子”;四是部分教師有自問自答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性地提問題,學生若反應慢,沒有回答上就會形成教師單方面的自答,沒有啟發性。
2.課堂的深層次分析
偏離新課改軌道的教學課堂欠缺專業性和綜合化。具體表現在:一是學生課堂合作無效性。如教師要求前后桌討論5分鐘,學生瞬間激烈討論,為了合作而合作,討論結果不盡如人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效果;二是學生自主性差。學生對自己喜歡或者氛圍較好的課堂興趣濃厚、看似自主性很強,但在學生自主思考時間里卻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三是在生成性教學的影響向下,教師弱化了課堂預設,課前準備和設計充分性降低,使課堂教學出現很大的隨意性。
1.確定學習目標,全程教學調控
目標具有引導性,確定學習目標,可以督促學生和教師調整學習和教學步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進行有效的教學調控,確保完成教學目標。首先制定出具有有效性和可表述性的目標,使其成為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之一。運用三維目標,整合學生態度、能力和知識,結合課堂內容確定學生發展本位的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數學課程中,確定的知識及技能目標為: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過程,理解其運算公式。過程及方法目標是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參與面積公式的推導全過程,可以在此基礎上解決基本的三角形面積問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為:學生可以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其與正方形、長方形等四邊形之間的規律,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確定目標之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調控,以實現已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的調控主要表現在主動對學生的引導,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策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熱情。教師首先要重視自我調控,包括課前課程設計、課中反饋、課后的反省補救等。其次,教師需要進行一些細節調控,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當學生出現走神、小動作等時候就需要掌握好課堂節奏,運用小笑話等間接提醒方式把學生拉回學習狀態。最后,適時、適量的提問也是調控的手段之一。教師給學生留下問題,讓他們自主尋找答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創新心理、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就需要教師做好準備工作,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教學情境,包括心理、問題兩種情境。創設心理情境也就是在課堂上形成師生相互認知的互動環境,這是讓學生融入學習環境的重要方式。此情境的塑造需要得當的語言、特色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情感、教師的人格魅力等,構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有效性學習。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問題是否能拓展學生視野、是否符合課堂內容和針對性等;分析問題是否具有對應的難度,能否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維行動;重視問題的層次性,由簡到難,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等層層深入;注意問題的疏密有度,其間要有停頓點,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思維規律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
3.師生展開多元化的互動
課堂上良好的師生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小組、群體之間的多向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建立在溝通背景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促進作用。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將師生互動作為基礎,引導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教師可以主動啟發學生的質疑,設置出學生互動的條件。基于文本是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的渠道,也是進行有效教學的要求之一。主動走進文本當中,體味其中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理解文本知識,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在理解文本基礎上展開文本評價,充分融入自己的觀點,實現自我激勵和多重激勵,適應了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即教師需要不斷補充新知識,向周圍的人學習。學生汲取知識的路徑和方法很多,不能局限于一種或者幾種渠道,通過文本評價,學生能夠在文本知識中獲得自己獨有的感悟。
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根本,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全能型人才。有效課堂教學前期要明確有效教學含義,結合三維目標分析有效課堂教學的衡量標準,發現脫離新課程軌道的課堂問題,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解決出現的問題。
[1]孫傳遠.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2]陳霞.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3]殷宗霞.新課程教師課堂教學自我評價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4]林向東.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
[5]劉全敏.新課程下化學課堂教學技能的研究[D].濟南:曲阜師范大學,2013.
(編輯:楊 迪)
G630
A
1671-0568(2016)30-0104-02
郭慶法,山東省新泰市石萊鎮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