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成
摘 要:隨著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本文通過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人才需求狀況以及當前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構建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跨境電子商務是商務英語與電子商務的融合,商務英語專業可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有效培養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
關鍵詞:國際貿易;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基本要求
1.跨境電商企業需要營銷人才、復合型人才
企業需要的人才是復合型的,既會營銷又懂管理,還能懂網絡技術,跨境電商企業主要需求的是營銷人才,也就是能利用電商平臺把產品銷售到海外市場的人才。
2.跨境電商企業重視人才的網絡營銷能力
跨境電商企業利用電商平臺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海外市場,提升銷售量。 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職業技能中,企業最看重的是網絡營銷能力, 包括產品的發布、網絡推廣、銷售、客戶的維護、網絡采購、網絡支付 。
3.跨境電商企業重視人才的英文溝通能力
跨境電商行業常需要用英文與國外客戶進行書面溝通,業務員需要通過英文撰寫客戶開發信,回復客戶的詢盤,因此英文書面表達能力成為企業最重視的專業能力之一。
4.跨境電商企業更加注重實際動手能力
企業認為職業資格證書可作為一個聘用參考依據,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依據。 這說明很多學校在培養學生時應要求學生拿到“ 雙證書”,即畢業證和專業資格證,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證不能是培養終極目標,實際能力仍然是企業最為看重的。
5.跨境電商企業要求人才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
跨境電商企業對人才職業素質的需求與傳統行業企業的需求基本一致,主要有合作與溝通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 這些都是通用能力,是高校應該重點培養的能力。
二、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跨境電子商務和傳統電子商務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不僅僅只是地域上的區別,需要學生有一個更為開闊的互聯網思維,不僅對電子商務有正確的認識,還應該具備外貿和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是一種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2.跨境電商師資相對缺乏
跨境電子商務近兩年才發展起來,各高校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增設了跨境電子商務課程,但普遍缺乏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特別是專任教師大多沒有跨境電商方面的實踐經驗,而校外兼職教師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導致授課內容更多地依賴書本。
而且目前國內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數量較少,可供參考與研究的案例也不多,導致跨境電子商務授課過程與實踐需求嚴重脫節。
3.跨境電商實訓條件不足
作為應用性本科院校來說,校內外實踐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校內實踐一般主要依托于相應的軟件平臺來實現。現有的跨境電子商務主要是以敦煌網、速賣通等平臺為基礎。但這些平臺在合作共享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對學生來說,要精通各個平臺的運的運作,成本較高,效率較低。
校外實踐基地目前并不完善,雖然很多的企業參與到跨境電子商務的經營中,但大多數都處于摸索階段,并沒有領悟到跨境電子商務深層次的內容,企業在跨境電子商務方面也缺乏人才支持,校企合作無法真正開展。
4.教學內容陳舊,缺乏跨境電商專業教材
在當前的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各高校主要開設“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外貿函電”“國際市場營銷”“國際結算”“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等專業課程。但在當前跨境電商平臺下的貿易,其交易磋商的方式和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倉儲物流也有明顯的不同,其支付方式更是快捷便利。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和貿易中用的完全不一樣,專業課教材內容已無法適應當前跨境電商的需要。然而跨境電商作為一個新鮮事物,其相關的培訓教材出現了一些,但能夠作為大學教材的專業書籍很少。
三、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構建跨境電商“分步式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1)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對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人才需求情況調研,分析跨境電子商務崗位核心技能和人才需求狀況,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論證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實踐技能較強、英語水平較高、符合社會需求、能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從事網絡外貿交易活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2)優化培養方案。①大幅度刪減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對必須要開的專業基礎課程大幅度刪減講授課時,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②增加很多時效性強、見效快的短課程,把一些課程的精華提煉出來,以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學。③加強外語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大學英語課全部定為必修課,連續學習兩年的時間,增加第二外語作為選修課,增加學時學分。④增加專業拓展模塊,設置跨境電子商務、外貿平臺操作、PhotoShop、電子商務等電商類課程。
(3)構建跨境電商“分步式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跨境電商人員的工作領域、崗位職責、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等進行分析,明確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方向人才培養要求,構建適合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特點的“分步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并展開實施。所謂“分布式工學交替”即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段中,基于不同的課程目標,結合不同的企業實施工學相結合的課程或綜合知識進行學習。
其中,第一步,學習期,學習跨境電子商務崗位能力課程,主要包括電子商務課程、網頁制作基礎、PhotoShop、商務溝通技巧、商務英語應用。掌握電子商務基礎技能,如產品優化能力、店鋪美工能力、談判交流能力。
第二步,實操期,進行跨境電商實戰,通過實戰學習B2B外貿平臺知識、產品發布與推廣知識、客戶開發與維護知識、詢盤與發盤知識、報價與客戶跟進知識。掌握獨立操作平臺的能力、客戶開發能力、交易磋商能力、實務操作能力。
第三步,實習期,進入企業實習,在企業頂崗工作,掌握外貿實操能力,增加職場經驗。
2.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1)構建以英語為介質的課程體系。①公共外語課程,通過開設大學英語相關課程和第二外語課程,使學生具備外語的基本寫作能力和溝通能力。②專業英語課程,通過開設外貿函電、貨代專業英語、國際經貿英語閱讀、國際商務英語會話和國際商務制單等課程,使學生具備商務英語寫作能力、商務英語溝通能力、專業文本解讀能力。③雙語課程,通過開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國際結算、財政學等雙語課程,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
(2)構建以跨境電商實訓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①專業技能水平,通過開設國際商務單證、貨代理論與實務、報關實務、報檢實務商務,使學生具備制單能力、國際貨運操作能力、貨物通關能力、商品報檢能力、商務英語溝通能力。主要通過課堂實訓和實驗室實訓來完成。②綜合技能水平,通過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實訓(跨境電子商務實務、網頁制作、PhotoShop、電商平臺操作)、國際貿易POBIC實訓、ERP沙盤模擬實訓,使學生具備跨境電商平臺操作能力、綜合業務能力、企業管理能力。
3.搭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訓平臺
建立學校、阿里巴巴國際站以及實體企業進行的三方聯營的跨境電商實訓平臺。由阿里巴巴提供外貿服務平臺,企業提供產品,學校提供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
(1)阿里巴巴對學生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使用國際貿易平臺,學生在掌握了平臺的基本操作之后就由企業接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企業產品的認知培訓。讓學生了解企業產品、企業的主要銷售市場。
(2)企業給學生提供真實的阿里巴巴賬號,讓學生在賬號上進行實際操作,包括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發布產品信息,在收到客戶實際詢盤后跟客戶進行發盤、還盤以及簽訂國際貿易合同。企業導師和專業導師跟進整個實訓過程,進行指導。
(3)實訓分批次、分班次進行,作為必修課納入實踐教學課程管理體系,考核合格后獲得學分。
4.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重要保障,在實施過程中著重打造三只教學團隊,即雙語教學團隊、實踐教學團隊、企業講師團隊。
(1)打造雙語教學團隊。①引進高水平雙語教學師資,通過引進海外留學歸國的碩士、博士、在海外有工作經歷的外貿經理人,提高雙語教學團隊的水平。②開展雙語教學師資團隊的培訓和進修,選派中青年教師到國外友好合作院校交流進修,開展雙邊技術合作,使教師在進修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擴展視野和提高雙語教學能力。③大力引進外籍文教專家、海外知名學者教授為學生講授專業課,為教師提供培訓,充實雙語教學團隊。在雙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打造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雙語教學團隊。
(2)打造實踐教學團隊。①通過選派專業骨干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參與產品國際推廣、外貿業務操作、外貿單證制作等專項技能實踐。②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外貿職業資格考試師資培訓,培養具備較強職業培訓能力的骨干教師,打造一支專兼結合、教學水平和職業能力強的實踐指導教學團隊,有力地推動產學一體化的深入發展。
(3)打造企業講師團隊。①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引進相關行業和企業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教學計劃的制訂、專業課程建設、科研課題開發等工作。②在校企合作單位中選拔一批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優秀技術骨干組成兼職教師資源庫,形成企業高管和業務經理組成的企業講師團隊。
參考文獻:
[1]鄭雪英,趙 婷.信息時代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江蘇商論,2014(11):26-27.
[2]熊傳光.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展望,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