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玉 李凌華
摘 要:在高職模具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探討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在綜合實訓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模式設計與選擇中,教師應該開展分層次、遞進式的教學計劃設計工作,顯著提升學生的崗位實習適應性。本文從高職模具專業課程教學重點展開分析,提出幾點有利于優化高職模具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教學模式;創新路徑;模具設計;高職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高職模具專業教學模式繼承及創新內涵分析
在高職模具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確立正確的模具人才素質能力培養目標,建立科學的課程教學模式。在模具專業人才培養中,注重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設計,確保學期教學目標符合高職模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構建以培養高職學生層次能力為主的教學計劃,設計教學重點突出的板塊式模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教育活動中,強調以工學結合為中心,重點培養學生的理論實踐應用能力。強調理論實踐相結合,確立學訓一體的教學中心。組織高年級的職校學生參與頂崗操作實訓活動,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在教學模式創新設計中,以從業資格證書為考核手段,使學生能夠在技能培訓中取得模具鉗工中級職業資格證書。重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崗位實操技能轉換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的模具認知實訓培養,讓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生產中遇到的一般問題,成為生產廠區的技術骨干。組織學生參加模具單項實訓活動,實現從學校學習到就業的零距離過渡。
二、教學模式繼承及創新路徑具體探討
1.建立以基礎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
建立以基礎應用能力培養為切入點的高職模具專業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基礎設計能力,引導學生在實習訓練中進行實踐探索,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性人才。
在基礎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按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對學生的模具設計、模具制造、模具使用技能進行培養。
2.培養學生模具使用與結構認知的核心能力
在高職專業模型課程知識教學訓練中,培養學生準確分析塑料模具結構、工作過程及零件使用功能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常用模具拆裝工具認知能力以及模具零件尺寸糙度設計與檢測能力。
在能力目標建設活動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在教學活動中,強調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
3.培養學生常用模具拆裝及尺寸精度控制能力
在高職模具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模具零件尺寸精度控制與檢測能力。在課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接受檢測模具零件尺寸精度的訓練,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操作意識,引導學生在模具生產與調試中控制誤差,提升產品生產的合格率。
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讓學生根據給定的模具裝配圖進行沖模設備的裝配,并且結合模具實物分析和歸納出其類型特點以及結構組成方式。
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針對典型的能力培養過程進行分析,優化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產品測繪及分析能力,使學生了解不同類型模具的作用、成型工藝特點以及分類。先從沖模分類的知識進行學習,了解不同種類模型結構的組成及工作過程,然后學習注射模的分類知識,學習不同類型模具的結構組成及其工作過程。
參考文獻:
[1]李舒燕.多層次高職模具專業實踐教學與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50-53.
[2]林明山.基于做中學 學中做的高職模具專業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 模具工業,2012(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