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Interaction Benefit Model between Different
空軍勤務學院軍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蘇 徐州 221000
Sports Programs and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Self Concept
陳開梅,楊 威,趙亞洪
?

不同體育項目與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互動效益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Benefit Model between Different
空軍勤務學院軍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蘇 徐州221000
Sports Programs and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Self Concept
陳開梅,楊威,趙亞洪
鍛煉行為與身體自我概念的關系一直是鍛煉心理學研究領域內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目前,國內外關于兩者關系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將身體自我概念定位于鍛煉行為的心理效益,注重鍛煉活動的強度、頻率、持續性和類型對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二是將身體自我概念定位于鍛煉行為的心理前因,強調身體自我概念對鍛煉活動的強度、頻率和類型的預測作用[1]。上述兩種觀點都描述了身體自我概念和鍛煉活動之間的關系,采用第一種研究范式的研究已經成為鍛煉心理學領域內的主流,而采用第二種研究范式的研究比較少[2]。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不同體育項目間身體自我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身體自我概念對不同體育項目的預測作用,為青少年身體自我概念的正常發展設計匹配干預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選取空軍勤務學院2014--2015學年開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5個教學班的172名學生作為試驗對象,參照項群理論,結合本院教學實際,將各教學班劃分為力量類(單雙杠)、耐力類(5000米)、速度類(100米)、難美類(武術)和同場對抗類(籃球)等5個試驗班。實驗時間:2015年3月-2015年7月,共計20周。
采用《身體自我描述問卷》,該問卷由Marsh編制,楊劍對該問卷進行了本土化修訂,主要由:身體健康(A)、身體力量(B)、身體耐力(C)、身體靈活性(D)、身體肥胖(E)、身體活動(F)、身體外表(G)、身體協調性(H)、身體運動能力(L)、整體身體(M)和自尊(N)11個維度構成。采用Likert6點評分,分數越高,對身體自我滿意度越高[3]。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本次試驗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
數據分析在SPSS19.0中進行。
2研究結果
多元方差分析表明(見表1):(1)不同體育項目在身體健康、身體力量、身體耐力、身體靈活性、身體肥胖、身體外表、身體協調性和自尊8個維度上差異顯著,而在身體活動、身體運動能力和整體身體3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2)依據Cohen的效果量標準,身體健康、身體力量、身體耐力、身體靈活性、身體肥胖、身體外表、身體協調性和自尊8個維度的效果量在0.16以上,達到強效果量,身體活動、身體運動能力和整體身體3個維度的效果量在0.06-0.16之間,達到了中等效果量。(3)Tukey的事后比較表明身體自我概念各維度在不同體育項目間的得分是不同的,具體結果見表1。
上述多元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較分析揭示了身體自我概念維度在不同體育項目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這種分析還不能全面的反映身體自我概念與不同體育項目間的關系[4]。為了更加準確反映兩者之間的關系,以不同體育項目為因變量,身體自我概念的各維度為自變量,使用逐步回歸,建立多元回歸模型(見表2)。結果顯示:單雙杠的標準回歸方程為0.327×身體力量+0.201×身體外表+0.135×身體協調,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身體力量、身體外表和身體協調等3個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來預測被試的力量項目。5公里的標準回歸方程為0.365×身體耐力+0.302×自尊+0.283×身體肥胖+0.172×身體健康,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身體耐力、自尊、身體肥胖和身體健康4個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來預測被試的耐力項目。100米的標準回歸方程為0.294×身體靈活性+0.243×身體力量+0.109×身體耐力+0.092×身體協調,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身體靈活性、身體力量、身體耐力和身體協調4個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來預測被試的速度項目。武術的標準回歸方程為0.276×身體協調+0.231×身體靈活性+0.152×身體外表,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身體協調、身體靈活性和身體外表3個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來預測被試的難美項目。籃球的標準回歸方程為0.407×身體健康+0.373×身體耐力+0.283×自尊+0.217×身體肥胖+0.164×身體協調+0.115×身體靈活,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身體健康、身體耐力、自尊、身體肥胖、身體協調和身體靈活性6個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來預測被試的籃球項目。

表1 不同體育項目的身體自我概念的描述性分析
注:**代表在0.01水平上顯著,*代表在0.05水平上顯著,以下同。

表2 身體自我概念對不同體育項目的回歸分析表
綜上所述,一方面不同體育項目(力量、耐力、速度、難美、籃球)在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上存在差異,表明身體自我概念各維度在不同體育項目中扮演的角色不一致,具有明顯的心理預期效益質的差異[5]。另一方面不同體育項目在某種程度上均可由不同的身體自我概念維度來預測,即身體的自我描述能力和運動能力的自我感知都能夠預測個體參與體育活動的類型[6]。不同體育項目能夠提高鍛煉者的身體自我概念,而身體自我概念能夠預測鍛煉后的心理效益,促進鍛煉者更加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兩者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預測度。在鍛煉過程中,身體自我概念水平高的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并從中體驗到的更多的快樂與愉快感,使鍛煉能力在身體自我概念的推動下得到發展和提高;反之,身體自我概念水平低的學生,對自己完成體育項目的能力缺乏信心,抑制鍛煉能力的具體表現,不加努力就放棄本應完成的鍛煉內容。這種互動關系對體育教學在引導學生建立身體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堅持體育鍛煉方面提供了有意義的提示[7]。
參考文獻:
[1]李俊.不同運動干預對兒童身體自尊發展影響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黃志劍.論大學生身體概念與體育活動參與行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3):42-45.
[3]邱服冰.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的相關研究[J]. 湖北體育科技,2001,20(2):41-42.
[4]陳堯,門永生.健美操教學對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1):106-109.
[5]魯雷.不同鍛煉項目對大學生特質交流的影響及其心理中介變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
[6]曹佃省,謝光榮.健康行為程式模型階段非連續性在青少年鍛煉行為中的檢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2):38-42.
[7]耿寧,方敏.中學生鍛煉行為與決策平衡的關系[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6):70-73.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Common Military Subject, Air Force Military Service College, Xuzhou 221000, Jiangsu, China.
Chen Kaimei, Yang Wei, Zhao Yahong
摘要: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方法探討不同體育項目的身體自我概念的特征及身體自我概念對不同體育項目的預測作用。結果:(1)身體自我概念有8個因素在不同體育項目間差異顯著,3個因素在不同體育項目間差異不顯著;(2)身體自我概念8個因素對不同體育項目的預測達到強效果量, 3個因素對不同體育項目的預測達到中等效果量;(3)身體自我概念在不同體育項目間具有質的差異性,不同體育項目由數個身體自我概念來預測。
關鍵詞: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模式
Abstract:The paper adop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different sports program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hysical self concept to different sports programs. The results are that 8 factors of physical self concep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sports programs, and 3 factor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prediction of the 8 factors are quite effective, while that of the 3 factors only reach medium effect; physical self concept has qualitativ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sports programs and different sports programs are predicted by several physical self concep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self concept: model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2.019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2-0043-2
作者簡介:第一陳開梅(1978-),男,江蘇徐州,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運動心理。
基金項目:空軍勤務學院青年 (項目編號:KY2014F00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