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鳳
摘要:“學長法”是基于人文主義、建構主義、行為主義等理論,并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等跨學科理論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了英語專業本科翻譯能力的現狀和翻譯能力內涵構成的基礎上,探析了如何運用“學長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學長法”;翻譯能力;培養
一、什么是“學長法”
“學長法”是基于人文主義、建構主義、行為主義等理論,并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等跨學科理論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之所以稱為
“學長法“,原因有四:一,使“學習”這項人類基本技能成為學生的“終生之長”;二,引導學生擴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達到“經度緯度之長”;三,鼓勵學生學習他人之長,達到“以長勵長”;四,立足于培養學生更強的職業和就業能力,達到“一技之長”。需要指出的是,“學長法”不是針對某一具體課程而進行試驗的單一教學法,它主要是結合了就業市場對學生專業的需求,側重對學生學習態度和策略的引導,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管理模式。本文主要探索如何運用“學長法”培養和提高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翻譯能力。
二、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能力的現狀及成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大經濟體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語言服務業水漲船高,社會對英語人才的翻譯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以說,從事跟英語行業相關的任何職業都離不開翻譯能力,因此,就算不是翻譯專業的學生,仍然需要提高翻譯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可是,目前,高校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翻譯能力現狀令人擔憂。筆者對所教的英語專業2010級學生的筆譯能力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學生的翻譯能力存在以下問題:
(1)雙語能力較差
學生雙語能力差的主要表現是詞匯量不足、語法知識不扎實、近義詞誤用、長句結構轉換能力差、語篇意識薄弱、 死譯的現象普遍。
(2)雙語文化背景知識缺失
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由于雙語文化缺失而造成的錯誤比比皆是。筆者曾利用一篇250字的有關英國西斯敏斯特教堂的小短文來做測試,要求一個有30人的班級在30分鐘內完成這篇英譯中的練習,不允許查字典。結果在有關西斯敏斯特教堂的文化背景的翻譯,全班同學只有2個人知道這個教堂里面是有墓地的。由于同學們對西斯敏斯特教堂背景知識的缺失,他們的譯文令人啼笑皆非。
(3)翻譯動機不強,翻譯主體性意識缺失
學生在做翻譯的時候,經常就想著按時成老師的作業,拿個分數通過這門課程就可以了。他們幾乎不主動進行課外的翻譯練習,也很少對自己的翻譯行為進行監督和總結,這就是翻譯動機不強,翻譯主體性意識缺失的表現。
(4)不善于使用翻譯策略
學生們在做翻譯練習的時候,由于詞匯有限,雙語能力較差,在翻譯過程中很少想到要用什么翻譯策略,都是直接讀了原語就迫不及待地查字典,然后一遍譯成,還沾沾自喜。絲毫不關心譯文是干什么用的,在哪些地方需要變通。
(5)翻譯工具、軟件的使用能力差
翻譯軟件的使用早已經成了西方翻譯教學課堂必須教授的內容。然而,許多做翻譯的學生嫌麻煩,想省時間,不愿意翻閱紙質字典,直接用在線翻譯,然后抄上去,對于翻譯工具的使用除了有道、愛詞霸之外,不懂得要如何利用其他翻譯的資源。
(6)對翻譯目標不清楚,翻譯職業能力意識缺失
在翻譯實踐當中,很多學生沒有翻譯職業的意識,不知道要詢問譯文的使用目的,不懂得如何和翻譯發起人溝通,在遇到困難時,也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解決問題,這就是翻譯職業能力的缺失。筆者認為,就算學生不是翻譯專業的,但是翻譯課程本身應該包括培養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要做翻譯時所擁有的基本的翻譯職業能力。
其實,造成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能力低下既有學生學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對于學生方面來說,原因有以下幾點:(1)翻譯實踐力度不夠,翻譯作為一技之長,必須要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方可習得、發展和提高,只靠每周2,3節課的翻譯課堂是遠遠不夠的;(2)學生翻譯的能動性弱:大部分學生翻譯動機不強,只想完成作業,拿到課程學分,課后不愿意主動去做翻譯實踐,不去擴展雙語文化知識,不學習和揣摩翻譯技巧,不重視翻譯職業技能。教師方面也有原因:課堂教學時間較少;有些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后,本身缺乏市場需要的翻譯職業技能;不注意鼓勵學生的翻譯主動性;教學任務較重,無法跟蹤學生課后的翻譯實踐。當然,學生翻譯能力低下還有其他的因素,在這里重點針對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分析。
三、翻譯能力內涵的構成
盡管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翻譯能力低下是普遍現象,但是翻譯市場上對英語人才或者對翻譯人才的翻譯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西班牙巴塞羅那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專項研究小組(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提出了史上最復雜的翻譯能力構成模式:雙語交際能力、語言外能力、轉換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實驗小組經過實驗后,修正了翻譯能力的構成模式。新的PACTE新的翻譯能力模式包括5種子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能力:
(1) 雙語能力,主要指使用兩種語言進行翻譯活動時所必需的操作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由兩種語言的語用、文本、語法和詞匯知識等構成。(轉引自王湘玲,湯 偉,王志敏,2008:105)
(2) 語際能力,主要指兩種語言所涉及的文化、百科知識和相關的主題知識的掌握。
(3) 翻譯知識,主要是對翻譯的性質、過程和運作的表述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包括翻譯單位的種類和選擇、翻譯程序、技巧和策略、翻譯問題的種類等。
(4) 工具使用能力,主要指運用各種資源和媒介的能力,涉及相關書面資料、人力資源、翻譯工具、信息與通訊技術和資源的使用。endprint
(5) 策略能力,主要是解決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技能,是至關重要的次能力,它協調各次能力之間的關系,并彌補其缺失和不足。
(6) 生理、心理能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效控制認知機制中的各種要素的能力,具體有生理、心理素質和心理能力,包括記憶力、感知、注意力、情緒、創造力、邏輯能力等。
PACTE新的翻譯能力模式十分清晰明確地提出了新形勢下譯者能力的構成,因此,在翻譯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應當根據學生翻譯能力的現狀和其構成的內涵來進行教學和指導。
四、“學長法”對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能力培養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能力現狀和內涵的分析,“學長法”研究小組提出了運用“學長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一些建議:
① 教學生提高翻譯能力的方法,使之成為其“終生之長”。
“學長法”的第一“長”就是使“學習”這項人類基本技能成 學生的“終生之長”。因此,教會學生學會如何提高翻譯能力,讓其自主學習提高翻譯水平,就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管理方法。教師應該首先讓學生親自體會翻譯的重要性,并且設計好每一次的翻譯教學和翻譯練習,然后著重培養學生如何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解決問題,讓學會翻譯 成為他們的終生之“長”。比如,要教會學生通過翻譯提高雙語能力,通過閱讀和體驗增加雙語文化背景知識,教育學生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使用不同的翻譯工具和手段,培養學生的翻譯職業意識。
② 擴展“學時”之長,提高學生“雙語、雙文化”之“長”
根據學長法第二點,就是擴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鼓勵學生保持一定的英語閱讀量,廣泛涉獵百科知識,以提高學生的雙語能力和文化能力。這兩個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講究的是循序漸進,要擴展學生課后做翻譯實踐的學時之“長”,在時間上保證學生翻譯量,這樣才有質變的基礎。要擴展學時之“長”,翻譯教師需要做好翻譯練習、課后作業的設計,還可以通過成立翻譯工作坊、舉行翻譯比賽等方式讓學生課后積極參與到翻譯學習當中,讓學生自主地繼續進行翻譯學習。
③ “以長勵長”,增強學生翻譯能動性
“學長法”第三點是鼓勵學生學習他人之長,達到“以長勵長”。這個“他人”其實包括名人、老師、同學等。都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本人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曾經用當今口譯界的名人,比如國家領導人的翻譯張璐、孫寧等的事跡來鼓勵學生,同學們在驚羨之余,也暗暗努力提高翻譯能力。在翻譯作業講評當中,一定要對翻譯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并且把譯文展現給全班同學看,這樣會帶動同學們對翻譯的興趣。學習老師之“長”也必不可少。因為老師提供的譯文總的來說是比較標準和恰當的譯文,學習老師的譯文和翻譯策略,對于翻譯能力相對較低的本科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④讓翻譯成學生的“一技之長”
培養學生更強的職業和就業能力,讓翻譯成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提高學生雙語能力、文化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翻譯職業能力,包括翻譯知識、技能、翻譯工具、翻譯資源的使用以及在翻譯過程當中需要的一切心理和生理控制能力。培養學生的翻譯職業能力最好就是通過真實的翻譯任務來引導學生熟悉從接受翻譯任務到最后審定譯稿的過程,并要求學生通過撰寫翻譯日記的方式對整個翻譯過程進行監督和總結,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翻譯職業能力和意識。
五、結語
“學長法” 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了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翻譯能力的現狀和翻譯能力內涵構成的基礎上,主要分析如何運用“學長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由于此方法設計到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是做一些探析和實踐,希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Christina Sch?ffner, Beverly Adab.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2000.
[2]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 F.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3:43-66.
[3]何剛強.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應處理好五個關系[J]. 中國翻譯, 1997( 2) .
[4]劉和平. 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J].中國翻譯,2011,1.
[5]穆雷.翻譯的職業化與職業翻譯教育.中國翻譯,2012,4.
[6]申連云. 中國翻譯教學中譯者主體的缺失[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6( 1) : 136 -140.
[7]仝亞輝.PACTE翻譯能力模式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9.
[8]王傳英. 從“自然譯者”到PACTE 模型:西方翻譯能力研究管窺[J].中國科 技翻譯,2012,11.
[9]王樹槐,王若維.翻譯能力的構成因素和發展層次研究[J]. 外語研究, 2008 (5).
[10]王湘玲, 湯偉, 王志敏. 西方翻譯能力研究:回眸與前瞻[J]. 湖南大學學報,2008,3.
[11]趙嬋. 淺析“學長法”對綜合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