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城鎮化道路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要求,這也為我國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為了適應這一新的發展要求農村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該如何解決農村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也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2-0084-03
【收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簡介】唐梅芝(1976—),女,吉林靖宇人,碩士,實驗員,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基本上進入以工業促進農業、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其中,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是推動城鎮化發展、進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 1.城鎮化及新型城鎮化
任何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要經過城鎮化的過程,中國也不例外。在這一過程中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放棄原來的農業生產,去從事新的非農業生產,從而也使城鎮的規模、數量以及城鎮人口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在規模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城鎮化的質量卻沒能取得與之相應的提高。由于大規模涌入城鎮的人口無法得到很好的安置,隨之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受教育問題、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問題、戶籍問題等等。這都與我國當前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不相吻合。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部署了農村的改革工作,為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也為解決我國過去一段時間內只重視城鎮化的數量,忽略質量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新型城鎮化道路被提上日程。新型城鎮化,以城鎮化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以統籌兼顧為基本原則,以新型的工業化為發展動力,推動城市實現現代化、集群化、生態化以及農村的城鎮化。這一發展道路更加注重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科學發展,注重環保節約以及城鄉一體化和社會和諧。[1]新型城鎮化道路與構建和諧社會相吻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2.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第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要方向。新農村的發展更加重視內涵發展、注重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對提升農民素質及轉變農村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方式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符合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要求。新型城鎮化要求實現人口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文環境的轉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能夠使農民接受新的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轉變農民的思維方式,進而實現人口的城鎮化。第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和諧社會的構建堅持以人為本,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這一要求相吻合。
二、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型城鎮化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現實中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卻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1.農村職業教育基礎條件薄弱
教育要發展,基礎條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基礎條件薄弱,投入不足,教育發展就很難實現大的突破。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周鳳華教授在第三屆中國農村教育論壇上的發言指出,2014年的數據顯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生均占地面積29.54平方米,生均圖書19.57冊,生均教室面積2.76平方米,生均圖書館面積0.4平方米,只相當于普通高中生均的74.37%、59.67%、60.43%、62.27%。從生師比上看,中等職業教育是22.97∶1,普通高中是14.95∶1,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師比遠遠大于普通高中的生師比。
2.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
對教育來說,吸引力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具備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保證具有足夠的生源,才能維持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然而,當今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就算最后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往往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學者王一濤2014年在浙江對初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選擇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占樣本總數的69.3%,選擇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比例為25%,選擇短期培訓的比例為1.1%,待業或求職的比例約為4.6%。另外,根據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班的中等職業學校校長的調查,37%的縣級職教中心不能完成招生指標,50%基本完成招生指標,只有11%的學校超額完成招生指標。有些中等職業學校為了完成招生指標不得不動用行政力量來加以推動。教育部職教所2014年11月在新疆和田一市三縣的調查顯示縣級職業學校招收的新生素質都比較差,有的學生實際上是文盲或半文盲,這就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以上足以看出農村職業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不夠。
3.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經費保障不足
經費是教育發展的基本保障。但是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經費保障很難得到保證。2013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經費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為8 784.64元,大約占全國普通初中的95%,占普通高中的56%,遠遠沒有達到職業教育實習調高辦學成本所需的經費需求。另外,農村職業教育經費預算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使得經費難以得到保證。目前,還有三分之一的省份沒有出臺中等職業學生生均經費標準,已出臺的省份標準也不統一。有的地方是確定生均撥款標準,有的是制定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在預算方面,有的地方按照專業進行核算,有的地方則是不論什么專業和地區,采取統一的經費標準,并且大部分經費偏低。
4.涉農類專業學生規模在萎縮
農村職業教育在新城鎮化背景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新型農民,尤其是要注重留守兒童、留守學齡青年及留守農民的教育,使其學會經營、懂技術、會管理,更加高效地經營自己的土地。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的是農村職業教育的涉農專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的狀況卻是涉農專業的學生規模在萎縮。相關數據顯示中等職業教育農林牧漁類專業的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從2009年開始大幅上升,招生數在2010年達到最高峰110.43萬人,在校生數在2011年達到最高峰225.96萬人。然后雙雙逐年下降,到2014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分別比最高峰時減少64.24%和41.41%。
三、新型城鎮化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 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我國城鎮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我國走向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我國在新世紀面臨新的社會環境下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必須進行改革和發展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環境,滿足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進而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完善。
1.加大農村職業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教育要發展必須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具備了滿足教育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才能實現教育的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省級主管農村職業教育的部門要制定符合本省及各地區實際情況的教育經費標準,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經費標準模式。因為不同地區的發展需求不同,這就決定了各地區要發展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經費自然也就不相同。第二,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經費單列。農村職業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這一教育更加注重實際的應用,所需經費也就與其他教育在性質、數目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經費單列對改善辦學條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三,要根據專業進行經費預算。不同的專業發展要求不同,所需的經費自然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摒棄原來所有專業預算相同的做法,要根據各專業的實際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經費預算。
2.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提升吸引力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此為契機,深化改革、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的競爭力。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尋求適應新環境的生存之路,而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吸引力是必然選擇之路。
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結構。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以農村產業結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較以前發生了變化,農村職業教育要想發展也就應該在適應新的產業結構的前提下,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來設置相關的專業,從而使所設置的專業能夠發揮科技興農的作用。
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要構建符合當今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應該在辦學方向、專業設置、教材選擇等各個方面都為農村經濟發展和進步而服務,都要為農村、農民、農業而服務。
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要在辦學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要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要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技能強的中青年教師。第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第三,要選擇適合本地區農業發展需要的課程,使農民的生產勞動和學習能夠有機的結合。
3.注重培養學生對農村的感情,使農業后繼有人
農村職業教育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就應當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小就接受相應的教育,從小就了解農業,熟悉自然,熱愛農業勞動,樹立“務農光榮”的自信和自豪。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以色列和韓國的成功經驗。以色列人對土地有特殊的情懷,體現在教育上是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農業教育,制定并頒布各年級農業教育課程大綱,中小學均有針對不同年級的農業教育課程,并建有33個農業教育農場,便于學校開展農業教育。韓國在小學階段以“實科”名義安排環境美化、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農業相關內容的課程。初中階段,根據實際在農村生活、家庭生活、工業生活以及漁村生活中選擇一個領域進行“實科”教育。其中,農業生活內容豐富,有植物栽培、動物飼養、食品加工等內容。
4.改革教學模式,尤其是涉農專業
由于涉農專業學生規模的萎縮,對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國家為了鼓勵學生選擇涉農類專業,已于2009年出臺了免學費的優惠政策,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涉農類專業依舊是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要從根本上改革涉農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能有機會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的生產勞動有機的結合,以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經濟效益。
在涉農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方面,河北省探索出了成功的經驗,即采用涉農中專送教下鄉。通過這種實地教育,培養符合實地需求的實用性農民。送教下鄉打破過去的教學模式,根據各個村或鎮的實際需要設置專業、選擇教材,通過調查農民所需的知識而開設相應的課程,這不僅使農民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使課程的實用性大大增加。農民學習的知識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用于自己的生產勞動,從而使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這種教學模式不再有固定的教學時間和場所,而是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育。既能使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同時也不耽誤農民的正常生產勞動,在實際的運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
5.建立健全政策,出臺公益性農民培訓制度
當前,我國存在著較大數量的農民工,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 894萬人,但是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僅占32.7%,還有相當多數量的農民工沒有接受技能培訓。在農村中生活的人口也是數量巨大,2014年為6.2億,這些人口中的勞動人口教育水平多為小學、初中。
對于當前存在的這些問題,處理繼續加強涉農專業及職業院校的扶持力度,還需要完善制度,加快出臺公益性農民培訓制度,建立公益性的資助體系,給予學歷型職業農民培養財政支持。在這方面有些省份已經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福建省從2013年開始,已經將新型職業農民非全日制學歷教育納入財政免學費保障;陜西省2014年基于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培訓補貼,人均補貼達3 000元;廣西省2014年對1.5萬新職業農民進行了免費培訓。這一系列的措施,都為農民在新形勢下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羅宏斌.“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意義[N].湖南日報,2010-02-19.
[2]孫佳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職業學校發展的問題及策略探析[J].職教通訊,2013,(34).
(編輯/徐 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