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軍
患癌女教師被開除事件給我們提出了什么?
◎ 王軍

王軍 漫畫
蘭州交大博文學院女教師劉伶利患癌治療期間被開除事件,成為當下廣為關注的熱點。據報道,劉伶利2012年在該學院任教,2014年被查出患卵巢癌。之后校方以連續曠工為由將其開除,并停繳其醫保。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當聽到這樣的消息,第一反應就是這樣的事件是真的嗎,待到確認無疑時,接下來的反應就是不可思議,震驚、憤懣、無奈。這件事件千真萬確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目前,劉伶利老師因患癌癥并發心臟病已經去世。一個32歲的年輕生命就這樣香消玉殞,不禁讓人惋惜不已!這樣的年紀應該是人生幸福的開始,然而這一切就此永遠畫上了句號。悲憤之余,我們是否感到人的生命的渺小,尤其是在遇到痛苦和疾病時的那份無助,這個時候多么需要援手和幫助。然而,在處理劉伶利老師的事件上,其所在學校的表現和所作所為的確不敢恭維。而劉伶利老師在應對病魔的侵蝕和不公的待遇時表現出的那份堅強,讓人佩服。即便在治療費高達數十萬,家庭不堪重負時,劉伶利老師還忍受著癌癥造成的全身劇痛擺地攤賣衣服掙錢治病。這個事件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應該值得我們好好去反思,到底是什么讓人迷失了人性的光輝,對一個生命的消逝置之不理,對法律法規的執行那么漠然視之。
缺德。助人為樂,關愛他人,是我們泱泱大國幾千年老祖宗傳下的美德。這起事件,公眾對校方說最多的話語就是“缺德”。在面對患病的老師,校方不但沒有伸出援手,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語都沒有。首先停醫保,再后宣布除名,急著將患癌教師視作包袱將其甩掉。就是劉伶利老師母親帶著病歷去學校補開請假條時,校方領導還講出“不要給我哭,我見這樣的事情挺多的”這樣殘忍的言語。試問,患病的老師倘若是校領導的妻子、姐妹或者女兒,校方又會怎么應對。關心是一種付出,關心是一種奉獻,關心是一種美德,教書育人的殿堂,發生這樣喪失良心道德的事件,還怎樣傳授大愛,傳遞人性的真善美,這樣的學校還怎么讓教師去安心教書育人。
缺力。不難看出這起事件中,法律執行力的缺力,助長了校方對法規的藐視,讓校方的麻木不仁顯得很是坦然。依照《勞動合同法》,給予患病職工醫療期是企業的義務。1995年起施行的《關于貫徹〈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的通知》中更明確規定,對患癌癥、癱瘓等特殊疾病的職工,在24個月內尚不能痊愈的,可適當延長醫療期。為了爭取合法權益,回擊校方對患病劉伶利老師違規決定,劉伶利老師及家人為此兩次訴諸法律均勝訴,但校方就是不履行法院判決。校方對法律的漠視和不敬,讓勝訴的人心更寒。如果在每一次判決后,尤其對這樣特殊性案例事件的弱勢方,相關部門能多一下跟蹤,能多一點關注,能多一份援助,公正的判決還會是一紙空文嗎?
缺位。面對這起典型的侵犯個人正當權益的事件,最終是以一個生命的消失拷問了現今的權益維護機制,但凡在哪一個環節,只要是干預一下,劉伶利老師的離去,也就顯得不那么的悲哀和無奈。作為人社部門在接收勞動仲裁申訴時,不要輕率地不予受理,不妨介入調查,對惡意解聘情況依法溯責;事件的紛紛揚揚,一定會驚擾到教育主管部門,只要主管部門稍微追問,出面處理,校方豈敢一錯再錯;工會組織,如果第一時間能夠介入,當起職工的娘家人的角色,義不容辭地為職工撐腰維權,校方還敢如此囂張;社區不難在地攤上發現多了一位買衣服的患病老師,只要不視而不見,哪怕助一把力,向婦聯等相關的部門機構呼吁反映一下,逝去的人也許心里會有些許安慰,但就是這般的舉手之勞,誰都沒有去伸手!維權的缺位,讓離去的人多有不甘,感嘆人情的冷暖。
我們的法制在進一步健全,維權機制也在不斷地完善,尤其對弱勢群體的生活幫助、疾病救助、法律援助等一系列愛心工程也在有序推進,只要人人都有一顆善意之心,這樣的事件發生會少一些,再少一些,直至不再發生。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讓人性不再那么殘酷,讓人間多一些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