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布置作業的反?,F象及其反思
董文遠
(湖北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62)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作業情況是考量中小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內容,課業負擔是中小學生學習壓力過大的主要來源,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制約著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布置作業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每一位學生,教師,家長密切關心的話題,但我國當前中小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存在著一定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家庭作業;主動性;個體發展

1我國當前中小學教師布置作業的特點
據報道,南京某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要求學生寫一篇日記,主題是“秋天的樹葉”,規定在日記中寫出“十個成語,十個動詞,一句名言,一句歇后語,一處歌詞”。單從該語文老師布置的這篇日記可以發現,教師既希望學生擴充語文詞匯量,提高寫作能力,但在方式方法上又片面生硬,追求形式。
許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較大,沒有深入了解教材內容,對課程理解不夠,不明白為什么要給學生留作業,怎樣給學生留作業,給學生留什么作業,這些作業對學生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也就導致了教師布置的作業目的性不強,針對性較弱,“為了創新而創新”,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發展,對提高成績也沒有任何幫助。
當前升學率仍是家長評價學校好壞,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中小學生作業難度過大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詬病”,教師所帶班級的升學率高低也是學校評價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依據,為此,學校為了篩選優質生源,便會加大考查力度,提高競爭難度,教師會通過加大課程難度的方式培養“好苗子”,以便提高學生的做題和應試能力,這是導致作業難度不減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了教師自身的定級評估,為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不惜通過各種手段向學生施加壓力。作業難度過大,題型困難,成為途徑之一,如屢禁不止的奧數題,含有大量生詞短語的英語閱讀題等等,這種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不僅違背了國家和教育者編定教材的初衷,也違背了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
家庭作業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已經成為了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的負擔,為了“考高分”,教師往往在布置作業時把“數量”作為重要指標。我國規定: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小學生不得高于1小時,初中生不得高于1.5個小時,然而,研究表明,我國大多數中小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高于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生占54%,而初中生達到了73.1%[1],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作業量是成正比的,各科教師一味強化訓練,在某一類型題目上機械重復,重量而輕質,內容單一,同一題型或類型上反復練習,殊不知,這種題海戰術本身就沒有充分考慮作業質量和學生身心健康之間的影響,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也會產生消極作用,更有甚者,會使有些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而家長因為對學校和教師權威的信服和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視,家長為了使孩子不落于他人之后,往往除了教師預留的作業任務之外,還會為學生購買各科教輔,習題,以及在假期報名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有46.4%的小學生和38.1%的初中生在課余時間穿梭于各大培訓機構,某位初中生甚至報了8個培訓班。
作業量過多,課業任務繁重會擠占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睡眠時間,又間接導致學生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錯誤率加大。
2教師布置作業不當的危害分析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在活動中產生的,我國中小學生不得不埋頭于“題?!保汛罅康恼n余時間花在機械的作業中。而在校教師為了追求效率,布置作業時習慣于以書面作業為主,學生完成的方式也多以背誦、練習為主,被動性較大,知識來源局限于教科書、練習冊、考試卷等,而無暇顧及其他。被封閉在教師,教材,書桌前學習方式使得學生沒有時間探究問題,動手參與活動,更沒有時間來積累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而有些教師為了“創新”而創新,把不經過科學設計的偏題怪題留給學生,非但沒有起到練習鞏固,提高能力的作用,還占用學生大量業余時間,也給家長造成莫大困擾,單一學習方式的機械重復,導致了中小學生普遍創造力缺失,不善于獨立思考。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很少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學業水平學生的需求,不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何,一律面向全體學生,布置大眾化普遍化的作業任務,這就導致了許多學生在自己擅長的課程上浪費太多時間,對自己的短板課程練習不夠,對“新型題目”完成質量又不高,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更沒有精力深入研究。
調查顯示,學習壓力在現階段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絕大部分學生能感受到學習上的壓力,其中一半以上學生表示壓力大。不同年級的學生壓力程度不同,并呈現隨年級上升,壓力逐漸增大趨勢,畢業班壓力尤其嚴重[2]。
學習壓力過大的原因來自于升學考試和作業過多過難,難度超過學生學業水平,長期面對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作業致使疲憊,無奈,抵觸等心理障礙時常出現在一些學生身上,進而產生抑郁,孤僻,極端等心理問題[3]。我國的中小學校和家長也往往以成績的好壞來對學生進行評判,學生成績的起伏牽動著每位教師和每個家庭的神經,而疏忽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當學生壓力過大,情緒焦慮時沒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導致厭學逃學等問題的根源,而因此致使學生自殺的案例也時有見報。
研究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在十年來持續減少,有近八成學生在工作日睡眠不足,超過70%的中小學生在周末也無法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我國中小學生工作日的平均睡眠為7.5個小時,比國家標準9小時低了1.5個小時,而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低于國家規定時間(9小時以上)的比例達78.1%;我國中小學生周末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49分鐘,比國家標準9小時低了1小時11分鐘,而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低于國家規定時間(9小時以上)的比例達71.8%[4]。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隨著年級的增加而減少,初中生和畢業班的學生問題更加嚴重。另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小學生近視患病率為36.71%,女生的情況要比男生糟糕,近視患病率明顯高于男生[5]。而石家莊外國語學校的一項社會實踐調查顯示,中學生的近視、散光等問題更加嚴重:67%學生近視,14%學生散光,19%學生不近視。
過量的作業致使學生長時間伏案學習,缺少基本的休息活動時間,導致一部分學生身體虛弱,因缺乏運動而成“胖墩兒”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因為過重過量的學習任務,而使得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情況令人堪憂。
3中小學教師作業布置形式改進和方法思考
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學業水平的不同,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對于知識掌握程度不同的學生在作業數量和形式上應有所不同,及時分析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思路,轉變教育觀念,順應學生認知水平設計課外作業,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教參教輔為支撐,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確保作業的“質”,減少布置的“量”[6]。不能因重復性和機械性的作業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在作業的設計上有所不同,引導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式,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宏觀上注意課內課外作業并重,微觀上靈活設計書面,實踐,探究,聽說等多種形式的作業。如教師針對不同成績的學生可以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設計兩種或三種難度不同的任務,指定不同程度的學生完成相應難度的作業。或通過隨堂測驗,試卷評講讓每個學生把自己的錯題總結在特定的本子上并自我評價錯誤原因。再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類型或請學生自己設計,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他人題目中適合自己的,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會學生進行自我審查,把方法教給學生,把問題拋給學生。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抽象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小組之間討論,通過集思廣益,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通過組內交流,分享高效的學習方法。既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也使得學生能夠發展其實踐能力,促進同輩之間的交流,進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做一個合格的“引導者”。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提高課堂效率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應當是由高效高果的課堂完成的,而不是通過大量的家庭作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是備課,教師要想深入淺出的教材,游刃有余的講解和駕馭教材,就必須潛心鉆研課程內容,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深入理解內容方法,寬泛的了解知識背景,不僅要備教學內容,還要備教材,備學科,備教法,備學生,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理解能力、和課程內容鉆研不同的教學方法,明確重難點,緊扣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的每個環節。課下,教師也可以走出辦公室,多與優秀教師交流,多聽骨干教師的優質課,多讀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刊雜志,總結教學經驗,取長補短,進行自我培訓。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請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承載者,學生的意見能有助于教師尋找自身的不足,改進教學技能。
既然家庭作業是課堂的補充與延續,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那么家庭作業的評價機制自然應當多樣化,應當把目光放在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上。教師應當破除以往單一的“優、良、差”作業批改方式,從知識鞏固,個性發展,情感培養,習慣塑造,效果反饋和家校溝通等多角度評價家庭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實際功能,不同類型的作業可以在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產生不同影響,而健全的作業評價機制,亦可在非智力因素上影響學生的動機,興趣和意志。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充分認識作業的多元化功能,批改作業遵循多元化的標準,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鞏固和技能發展,還應當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及學生的接受程度靈活調整,指出學生的哪些方面需要繼續發揚,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如何改進,給予中肯客觀的意見,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課程評價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并根據教師建議尋找適合自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期把作業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宋乃慶,楊欣.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定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4(3):25-30.
[2] 杜麗娟.河南省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狀況調查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1(10):163-167.
[3] 孟四清.全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上海教育科學,2010(8):42-45.
[4] 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9-2010)[R].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
[5] 宋慧平,劉穎穎,等.北京市小學生近視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11(31):818-820.
[6] 甘中南.減負先從作業減起[N].中國教育報,2008-04-07(3).
(責任校對朱正余)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1-0018-03
作者簡介:董文遠(1987-),女,河南焦作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5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