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連芳
[摘要]低年級課外閱讀教學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為學生創設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情境,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要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使閱讀活動和自主識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閱讀;語言環境;有形;無形;自主發展
兒童教育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語言發展是綜合能力的發展,并不是某一個階段只發展識字能力,某一個階段只發展閱讀能力。識字和寫字固然是學習書面語的基礎,但書面語習得的憑借和發展的源泉不是識字和寫字,而是閱讀,因此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使之相互促進,共創雙贏。
大量的課外閱讀為兒童識字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語言環境,兒童不僅可以從中學習最精粹的語言、詞匯,而且能夠滿足兒童提前閱讀的愿望,促進兒童自主發展。因此,低年級教師不僅要教學生自主識字,還要教學生學會閱讀,讓閱讀活動和自主識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那么,怎樣引導低年級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使學生成功踏上課外閱讀的快樂之旅,獲得自主發展呢?
一、與書相識
孩子們天性純真,身為師者我們要帶著一顆童心,引領他們朝正確的方向前行。
一年級新生報名時,我告知家長,孩子來學校上學的第一天,書包里必須有一至兩本家長與孩子共同選擇的書。當我早早在教室前迎接他們時,會輕聲地告訴他們:找一個座位,拿出自己帶來的“小伙伴”,靜靜地在那兒邊看書邊等待其他同學的到來。教室里靜悄悄地,隨后進來的孩子看到大家正在閱讀,也輕輕地取出自己帶來的“小伙伴”,學著樣看起書來。為了鼓勵孩子們閱讀,我把閱讀獎章“愛書娃”發到他們手中。
無聲的教育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師:告訴我,你是誰?你剛才看什么故事這么認真?
生:我是XX,我帶的這本書名叫《幼兒畫報》,故事里有一個紅袋鼠寶寶,它吃多了糖果,有蛀牙了。
師:噢,看來糖果可不能多吃,我喜歡這個故事。你看完這本書后,可以借給我看看嗎?我一定會愛護好它的。
生:好!
師:謝謝你!
……
書是學生進入校園后第一個接觸的伙伴,看書是學生進入校園后做的第一件事,教師是學生進入校園后第一個喜歡他的書并向他借書的人,“愛書娃”是他們進入校園后獲得的第一個獎勵。一切的美好都從這個早晨開始。
由于識字量有限,接下來的日子里教師必須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書籍,然后利用課前3分鐘或午讀時間,為學生誦讀文章,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漸漸地,拼音成了學生閱讀的拐棍,課前3分鐘或午讀時,拼讀代替了教師的誦讀。從有聲到無聲,孩子們已輕松地走進了閱讀的世界。此時,教師的任務是緊跟著走進孩子的閱讀世界,了解孩子閱讀的類別,如科普、童話、動畫……在交流過程中,生在閱讀,師在關注;師予肯定,生獲驚喜;生在選擇(選擇書籍),師在補充(拓寬類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頗豐!
二、與書成友
一本好書就如同一位摯友,與書本交流就是同大師對話,生活中感到迷惑的時候,書會引領我們該如何前行;工作中感到疑惑的時候,書會用自己的經驗啟發我們如何去學習,讓我們學會用知識克服困難,走出迷津。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更需要用自己的博才多識去熏陶學生。我們應該以書為友,成為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的優秀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里的底氣才足,我們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指引人生之路。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制定閱讀計劃,與學生共沐書香。當我們靜靜地在那兒閱讀時,我們的舉止就是對學生無聲的教育,這勝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說教。我所任教的班級每天下午午讀時,我就是學生中的一員,這就是有形的身教。
語文練習冊中有四幅關于列那狐故事的連環畫,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內容編故事,孩子們語言幽默,對話精彩,想象豐富,這一切都得益于平時大量的課外閱讀。評講之后,我手拿《火狐貍》一書,向學生娓娓道來:“圖中的這只狐貍名叫列那,它機智、幽默,有時甚至顯得有幾分狡猾,喜歡搞小惡作劇。畫中的內容選自書中的一個小故事《裝死偷魚》,同學們可以將自己編寫的故事與作者比一比,看看誰的故事能吸引更多的讀者。”之后,我將打印好的這一章節的故事內容分發給學生閱讀,并引導學生開展交流活動。瞬間,孩子們愛上了列那,他們不再滿足于一個章節的閱讀,他們想要讀整本書,想要讀關于列那所有的故事,感受他的勇氣、他的信心、他對家人的關心與依戀。他們開始讀整本書了。那段時間,他們常對我說,“老師,我發現《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就是列那和烏鴉田斯蘭的故事,但不是騙肉,是騙奶酪”“老師,你看到‘狐狼決斗了嗎?”……
我與學生經常利用每兩周一節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和每節語文課前的兩三分鐘時間交流閱讀體會,大家根本聊得不過癮,所以常常在課間時抽空聊上一兩句。類似這樣的閱讀狂潮都是來自課堂、來自文本、來自交談,教師不經意的一段敘述、一份感慨、一次與學生的思想碰撞,就帶領學生一同踏上了課外閱讀的快樂之旅。這就是無形的身教。
三、與書同行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學了《小鷹學飛》《青蛙看海》后,學生開始讀童話故事;學了《要好好學字》《梅蘭芳學藝》這一單元后,學生開始閱讀關于名人的書籍;學了《晚上的“太陽”》《猴子種果樹》后,學生將目光轉向科普書籍。不知不覺,學生進入了主題閱讀的初級階段。
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學生開始嘗試將閱讀選題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具體過渡到抽象。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可以將“父母恩、師生情、朋友愛”“子女反哺”系列文章的閱讀主題確定為“人間真情”。從第一輪讀文、建立閱讀卡、賞讀、交流,再到第二輪選文補充、故事會、詩歌誦讀、制作“星語心愿”,“人間真情是什么?”在一次次的閱讀中學生將它讀出來、講出來、做出來。
而今,學生看什么書,閱讀書目的推薦已逐漸由教師主導、家長輔助,變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選擇。從家中的書架,到班級內圖書角的書,再到校園中的書吧……小小年紀,學生已經知道要到哪里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有價值的書。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有益的校內外活動,如家校間、家與家之間、家庭成員間開展豐富的讀書展示活動、故事會、學習心得交流、義賣活動……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孩子們都是其中的一員,人人都喜歡閱讀,人人都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新課程強調,小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課外閱讀無疑是開拓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讓書香伴隨學生前行,促進學生自主成長。
參考文獻:
[1]施茂枝.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周道男,李瓊珠,周佳敏.10歲前決定孩子的一生[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責任編輯 趙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