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青 桂還官尚
(西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探析華語電影視野下的“作者電影”
——以大陸、香港、臺灣為例
范燕青桂還官尚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電影作為“鐵盒子里的大使”,無論在以往電影發展史,還是在當下,其對不同地域、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具有重要作用。“華語電影”一詞作為“中國電影”新的闡述,與后者相比,前者更加能夠展現出華語背景下不同地域的政治交流、經濟合作、文化交融。
關鍵詞:作者電影;賈樟柯;王家衛;楊德昌
“作者電影”這一概念來源于二戰之后的法國。當時的法國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但是當時的年輕人對傳統的電影很不滿,他們希望有更多的電影來關注現在法國現實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體驗。他們不滿足于攝影棚中虛假背景,而追求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生活,于是他們跑到大街上去拍攝實景,拍攝當時法國殘破的街頭景象,拍攝當時人們真實的情感體驗,表達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這一批年輕人中有戈達爾的《精疲力竭》、特呂弗的《四百下》等作品。[1]他們就是“作者電影”的提倡者、先行者和實踐者。“作者電影”強調的是成為電影的作者,而不是一個執行者。
雖然現在的電影市場商業化非常嚴重,追求票房幾乎是現在導演的“唯一”目標,但依然有一些人在堅守他們作為電影作者的榮譽。
(一)大陸——賈樟柯
賈樟柯是華語電影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雖然他低調做人,但是其電影卻已經感動世界,《小武》是他的首部長篇作品,立足中國現實,展示社會上正在活著的人,展現的空間是一個介于城與鄉之間的縣城,紀錄的時間同樣是這種過渡性的現狀。90年代的中國正是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年代,這個時候有太多城市、太多人在這次歷史改革潮流中嘗到了甜頭,但像山西汾陽、小武卻是這次改革的遺忘者,也必將被這樣的歷史潮流所淹沒。他關心他們的生存、情感,以及他們消亡的方式,并給予深深的同情。賈樟柯不是那個奮發向上時代的記錄者,而是一個反思者。他沒有去歌頌那些“有功之臣”,因為他的作品尊重個性,尊重小武那種桀驁不馴,自命不凡的個性,更尊重的是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價值觀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他試圖通過影像去恢復他們的自尊和個體人性。在筆者看來,賈樟柯的這種獨立精神和“法國新浪潮”時期推崇的作者電影“尊重個性”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二)香港——王家衛
王家衛,香港電影圈的奇葩。從《旺角卡門》到《阿飛正傳》《一代宗師》部部都是經典。從《旺角卡門》到《2046》他的關注點始終是都市和都市人的情感和生存狀態,他對都市和都市人的情感有很多的同情和關懷。現代都市人只是被生存,被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逼得不得不去工作,泯滅自己的人性,呈現出來的只是自己作為一件工具的物性。這和金庸先生的原著是有出入的,但這也是王導一貫的風格,他從來不將人物置身任何歷史使命之中,他保存和尊重他們的個性,只是把他們看做一個個體。
(三)臺灣——楊德昌
楊德昌是臺灣電影界的明星,但在筆者看來更是思想界和教育界的明星。他的電影中總是散布著“說教”的意味,他的落腳點更多是在反思,反思現代科技對人性的扼殺、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們內心的掙扎。同時,他也關注人們內心的成長。他一直在關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在《一一》中他通過一個家庭將社會投射到3個小時的影片中,這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作者電影理論認為電影作者的風格在一定程度是基本保持不變的。楊德昌不僅保持了自己的風格更是將自己的風格在這里最大化了。
想象的共同體即民族主義。安德森認為共同的語言和文字是民族(或民族主義)形成的天然載體。安德森認為想象的共同體,就要區分兩個方面即“想象”指非真實;“共同體”指的是一種連續性。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的今天,不能一味地強調民族化,關鍵問題應該是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有我們的民族特色。賈樟柯、王家衛、楊德昌就是這樣的潮流中很好的踐行者。賈樟柯《小武》中大街上的流行歌曲,《站臺》里面的大喇叭褲,以及在《三峽好人》中的《兩只蝴蝶》,都是賈樟柯維護傳統的民族化的表現。王家衛盡可能地還原真實的人性,在《花樣年華》中,張曼玉幾乎一個鏡頭就變換一身旗袍這是民族性標志的體現。上海的女子和上海的旗袍,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標簽、一個符號。楊德昌是一個帶著深厚儒家道德思想的電影作者,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傳統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在影片《一一》中對家庭的塑造,從長者到兒童在家庭里的地位就可見一斑。婆婆是《一一》的最直接的人物,如果不是她的暈倒也不會有后面一系列麻煩的事情發生。
參考文獻:
[1] 黃茸.作者電影理論觀照下的姜文電影解讀[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 劉豐果.從“被凝視”走向“對話”[D].暨南大學,2008.
[3] 周麗娣.賈樟柯電影的敘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4] 賈學妮.香港電影“北上”策略選擇[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5] 一丁.“作者電影”與“作家電影”[J].當代電影,1985(02):150.
[6] 愛·巴斯科姆,王義國.有關作者身份的一些概念[J].世界電影,1987(06):49-63.
[7] 王茹.解構想象的共同體——淺議電影《色·戒》[J].電影評介,2008(09):25-26.
[8] 王小芬.試論《三峽好人》的時空真實性[J].名作欣賞,2013(17):174-176.
[9] 王小芬.試論賈樟柯電影作品的創作風格[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194-195.
[10] 尹曉麗.華語電影觀念與中國電影民族性多元化可能[J].新世紀劇壇,2012(04):64-68.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00-01
作者簡介:范燕青(1990—),女,青海西寧人,西北師范大學戲劇影視專業2014級在讀研究生,從事大眾傳播研究。桂還官尚(1991—),男,青海互助人,西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專業2014級在讀研究生,從事教育傳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