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摘 要】賈樟柯是一個具有世界知名度、堅持藝術電影創作的導演,是一位極具特色的作者導演。本文從焦點、凝視、流行音樂三個方面,分析賈樟柯的電影藝術。他關注底層平民社會,關注中國普通人的命運,希望能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
【關鍵詞】賈樟柯;底層社會;人情;自由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17-02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現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他運用迥異于第五代導演的獨特敘事方式構建了個人對于歷史的描繪。賈樟柯從1994年“青年實驗電影小組”的成立,到如今已拍出很多優秀的電影,并多次在國外電影節上獲獎。在第六代導演中,賈樟柯屬于電影風格較為鮮明的一位,他從題材的選擇、空間的把握、敘事手法、情感的細膩化等多個方面深入,是極具個人代表性的電影創作者,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來闡釋對電影的理解、對歷史的記憶、對情感的回味,展現了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以及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一、賈樟柯的焦點
賈樟柯自詡為:“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這句話可以概括他之前所有的作品。在賈樟柯早期的作品中,主要以故鄉山西為背景刻畫了山西小城鎮的風貌和一系列漂泊、無所事事的青春形象。在1998年《小武》中,小武是個中國隨處可見的縣城小混混,憑“手藝兒”吃飯。在影片開始,他是個沒有理想、沒有地位、沒有前途的青年,站在公路邊上等車,然后一直游晃到電影結束,手銬銬住,蹲下,街上的人圍上來,我們在看電影,電影里的人在看我們,從頭到尾——準確極了。王宏偉刻畫的“小武”,甩動的袖子、迷茫的眼神、無處安放的青春,精致動人。中國的小縣城有無數個這樣迷茫的年輕人,從來沒有人想要去表達他們,但賈樟柯抓住了。他認為,拍電影最重要的是“發現”,所以他關注人的狀況,進而關注社會的狀況。不管是賈樟柯鏡頭下的小山、小武、崔明亮、張軍還是彬彬、韓三明、梁子,都具象地表現人,人在整個社會變動中對自我身份的尋找。在影片中,賈樟柯對各種突發新聞事件的關注,以及在作品中流露出“與現代社會發展快速的互動性”。賈樟柯發現了中國的縣城,他的電影鏡頭聚焦在縣城里的普通人,關注被我們忽視的弱勢群體。從《小武》到《站臺》,從《任逍遙》到《天注定》,再到今日的《山河故人》,汾陽已經是賈樟柯導演鏡頭中固定的表現對象,這與之前胸懷天下、氣勢恢宏的第五代導演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賈樟柯電影關注的焦點具有濃重的后現代色彩,他在電影主題的選取上始終關注著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所面臨的社會現實,電影中的人物命運、人物展現出來的焦慮,無一不和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各類體制的變遷緊密相關。
二、賈樟柯的凝視
賈樟柯的凝視,即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電影是跨文化的視覺表現對象,又是本土化的文化呈現對象。賈樟柯電影一直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因為情感是相互的,是可以傳遞的,他不受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是人本身內心真實的感受。他偏愛于長鏡頭,他認為,這是一個特別民主的電影語言,給人一種真實感,讓觀眾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最大的秘訣是細節,是生動的真實感,這不是誰的表演,而是生活本身如此。時隔九年,又一部佳作《山河故人》與觀眾見面,這是賈樟柯經過一段時間的情感旅程,一直期望拍的一部時間與情感的電影,《山河故人》中穿越時空的情感之旅,這也是賈樟柯在經歷人生之后對情感的感悟。他所呈現的并非是提純后的情感,而是依托于社會背境的情感。賈樟柯坦言,他希望把自己對情感的理解呈現在熒幕上,讓觀眾在觀影的時候可以駐足、反思、感悟,希望能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在他的《什么是好電影》這本書中,闡釋了好電影的定義。一部好電影是可以進入你的心里,引起你的共鳴,觸動你的神經末梢,讓你沉浸其中。它實際上是從其選擇的故事題材開始,然后確定與這個題材相適應的敘述形式,并且在整個敘述形式和整個創作過程中,逐步建立完美而又個性化的影像風格,最終創造出具有隱喻意味的美學意境。“獨立電影、作者電影”是我們一直對賈樟柯的冠名,他認為堅持獨立性,不能貫穿于一個系統提供給你獨立的保證,最終還是導演本人的一種毅力,導演本人對創作的一種信念,是能夠保證獨立的只有你自己。從《小武》發端到《山河故人》亮相戛納,他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風格,用他的鏡頭語言去作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他在用鏡頭來展現人們的情感變化,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很難為藝術電影買單,更多的人們走進電影院是為了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選擇更多的是輕喜劇電影。賈樟柯一直以來堅持自己的藝術電影,用自己的職業素養來吸引更多的受眾走進藝術電影。在賈樟柯電影中映現的真實與力量,他凝視于內心的感受,以其獨特的美學追求、個人化的視角、真實的鏡頭,使自己的電影風格在影壇上別具一格。
三、賈樟柯——中國最好的DJ導演
賈樟柯對于流行歌曲的使用,已經成為其電影里另一道風景線。他雖然是一個致力于表現底層生存狀態的導演,但其影片在表現細碎、紛亂的現實生活背后,又萌動著一股詩意,或讓人傷感,或讓人悲涼。這與影片中的流行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不無關系。法國導演讓·科克特在談到“電影與詩意”時說:“電影可以給人以催眠的功能。”而賈樟柯的“催眠”功能部分來自于他對于流行歌曲精準的運用,把握了那個時代整體人的情感脈絡,使人記憶深刻。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音樂,賈樟柯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使用當下最火的流行歌曲。在他最初的電影《小武》中通過插曲的形式出現了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這既是當時流行元素的一種縮影,同時也與作品劇情構成一種內在的關聯。《站臺》《任逍遙》片名與主題曲同名,從中可以看出,賈樟柯是多么倚重流行音樂來展現他對底層文化的理解,主題曲往往是對電影內容的高度概括。2013年影片《天注定》的主題曲是由臺灣著名音樂人林強擔任作曲,獲得了第40屆比利時根特電影節最佳原聲音樂獎。霍建起是把繪畫與電影相結合的導演,而賈樟柯是把音樂與電影相結合的導演,他們都是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電影的闡釋,所以賈樟柯是中國最好的DJ導演。
下表是賈樟柯電影中出現的經典流行歌曲。
2015年賈樟柯被譽為“影響中國”年度文化人物,閻連科這樣評價他:“賈樟柯對于電影矢志不渝的堅守,是因為他對普通人、老百姓、邊緣人矢志不渝的愛;是因為他對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矢志不渝的堅守。”他總在慢慢滲透生活的本質,去感知生活,把原生態的人物搬到電影屏幕中,但當這種現實被真實地展現在電影中時,人們往往是拒絕的。
四、結語
賈樟柯導演是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群體的中堅,他運用迥異于“第五代”導演的獨特敘述方式構建了對宏達敘事形式補充的個人對于歷史的記憶,從而真實、客觀地展示出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偶然性,以及底層邊緣人在此過程中的生存境遇。賈樟柯的電影在“第六代”導演中是極具有代表性的,在電影理念和敘事手法上的創新也是別具一格的。正如他所說,“拍電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本文主要從賈樟柯的焦點、賈樟柯的凝視、賈樟柯——中國最好的DJ導演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其導演風格。在中國電影大放異彩的今天,賈樟柯仍然保持“獨立電影”的風格,他大膽發言,為獨立電影爭取機會。如今,價值觀和信仰的“斷裂”、生產型向消費型社會的“轉折”,生活和情感方式的“巨變”之類的話題已經被反復闡釋,但是,誰又敢用一種感性的方式去凝視這種現實。只有賈樟柯是在孜孜以求電影從內涵到技法的紀實風格,并且不斷汲取新的元素,豐富地表達現實,這也正是賈樟柯的電影在眾多電影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寫賈樟柯導演的論文很多,從很多角度去闡釋,如后現代理論、敘事研究、空間研究,等等。但是歸總下來,筆者認為,賈樟柯電影是底層社會、人情、流行音樂的組合,通過這些元素,來展現當今的社會變化。
參考文獻:
[1]孟麗花.賈樟柯的作者電影創作研究[J].導演評述,2015.
[2]岳爭艷,楊凱.由作者理論看賈樟柯的電影藝術[J].電影文學,2016.
[3]賈樟柯.賈想1996—200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賈磊磊.什么是好電影[M].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
[5]陳琳.試論賈樟柯電影對流行歌曲的應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
[6]黎明.賈樟柯電影的敘事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常 靜(1993-),女,山東聊城人,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紀錄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