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
(大同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張慧芳
(大同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網絡文化作為新型的文化形態,它的發展使教育走向了一個充滿信息流通的開放境地,同時也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本文就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影響,以及存在的問題作了初步探討,并以堅持創新為核心理念,提出了應對措施,希望能將網絡環境轉化為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沿陣地。
網絡文化;德育;影響;應對策略
信息時代下,網絡讓人們得以共享信息資源,因此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不斷在網絡環境中發生交流和碰撞。據調查,大學生是我國使用和受網絡影響最大的人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抓住機會,把握規律,改革創新,建立一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德育教育體系。
據統計,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不少高校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德育計劃與理論相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對德育的認同偏差以及德育教育涵蓋內容的狹隘認識。如何應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成為目前德育教育研究中的前沿性課題。
在龐大的網絡信息系統里,不可否認,大學生如果能夠對網絡文化資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便可獲得自身成長的有利因素。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網絡文化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體,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便接受了網絡文化的教育,這樣便給德育個性化提供了契機,使封閉的傳統德育變成開放性的大德育。大學生們不再限定于特定地點學習知識,只要在任何一個設有終端的地方就可以聽名師指導,關心國家大事,領略世界風采。但網絡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網絡文化的兼容性容易導致大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由于自身所處的特殊環境、年齡和心理等方面因素,對于新潮的文化以及新事物都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和熱情,并且更愿意聽從自己的選擇和判斷。但由于大學生缺乏經驗和歷練,面對各種文化的碰撞時更容易陷入迷惘,被錯誤的思想左右。
第二,網絡文化的豐富性容易導致大學生沉迷網絡、遠離現實人群。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中成為“隱形人”,做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敢想而不敢做的事,但人際情感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來維系的,久而久之,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礙學生人際交往的工具。
第三,網絡文化的包容性使一些惡俗文化得以摻雜其中,大學生如果長期沉迷在其中,極易導致思想被腐蝕;網上傳播色情、暴力信息以及詐騙、賭博、邪教等犯罪行為,無不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造成強烈的沖擊。
(一)以創新的技術,開辟德育陣地
面對時代的變革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德育工作者也應與時俱進,開設網絡技術方面的相關課程,幫助大學生提高上網技能,讓學生們學習如何在互聯網上挖掘“寶藏”,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再者,學校可以加強本校網站的建設,報道國內外重大科技和社會熱點,以正確的理念去宣傳網絡文化。例如,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內容涉及理論學習、國際熱點及動態分析等,目前已經成為各學生和團支部等學習交流的窗口。同時,學校可以在網上開展知識交流活動,讓老師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齊抓校園主網站、二級網站和班級微信這三塊陣地,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使德育工作者們能夠對癥下藥,提高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和真實性。
(二)以創新的理念,建設德育隊伍
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網絡文化背景下,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是做好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證。這支隊伍必須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精湛的網絡技術水平和強烈的開拓精神。比如可以利用網絡開辦“問題銀行”“創新超市”等,注入創新的理念,將傳統的灌輸方法變為吸引和參與的方法,使教育對象在德育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和實踐,形成高水平的素質。
(三)以創新的活動,豐富校園文化
學校是最能夠影響學生思想行為之地,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質。學校應廣泛開展高雅又不失趣味的校園活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文化教育的宣傳工作,并把傳統的校園文化和新穎的網絡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積極舉辦道德講座、播放文化素質教育電影、提倡公益活動等。這樣可以對網絡的消極影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將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融為一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開放式的德育教育必將取代傳統封閉式教育,德育工作者們既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又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使學生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 趙福民,胡凡剛.簡論網絡文化對社會的影響[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23(6):34-36.
[2] 陳華新.論高校德育工作的真善美維度[J].前沿,2010(14):197-200.
[3] 吳連星.真善美的統一:德育與智育的價值回歸[J].上海教育科學研究,2006(8):91-92.
[4] 劉華.求真、行善、尚美:德育價值的根性追求[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71-73.
G631
A
1674-8883(2016)21-0027-01
本論文為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1YJA710058);省級教改項目(一般)(SJG201375)
張慧芳(1981—),女,山西朔州人,碩士,山西大同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