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亞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2)
?
吉林省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姚麗亞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吉林長春130052)
摘要:網絡已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近年來我省高校突發事件頻發,呈現傳播速度快、社會輿論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微博、微信、BBS論壇等網絡交互形式導致的網絡輿情對高校突發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確引導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需轉變思想觀念,構建預警、監控和保障機制,完善宣傳隊伍建設。
關鍵詞:吉林??;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近年來,高校暴力事件頻發,表現出“危機性、緊迫性、獨特性的特點,已對公民生活乃至整個社會構成了威脅”,[1]而這些危機事件所發生的特定環境——大學校園,又使其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再次升級。隨著社會對高校突發事件關注程度的提高,其社會輿情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并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傳播速度快,主要通過網絡媒體和手機等移動媒體傳播;二是傳播形式依賴網絡,主要通過微博、微信、BBS論壇等網絡交互途徑向社會擴散;三是輿論影響大,隨著自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信息傳播行為表現出張揚性、價值取向多元化、缺乏輿論領袖且影響范圍愈加廣泛,帶來惡劣的社會輿論影響。”[2]
作為突發事件信息源的高校,不但要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更要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做好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盡力遏制負面信息流入社會,對高校聲譽造成損害。同時,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應強化網絡輿情保障機制的執行力度,培養師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并有效運用網絡輿情的正向引導力,以減少負面情緒蔓延,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特別是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與我國東北部組成的東北亞幾何中心地帶,毗鄰俄羅斯和朝鮮。多元文化的沖擊,導致大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突發事件呈現出“破壞性強、瞬間擴散、化解難度高、影響范圍廣”[3]四大特征。因此,要做好吉林省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還需結合吉林省各高校輿論環境的共性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
當前一些高校為維護學校聲譽,對惡性突發事件遮遮掩掩,不予曝光,反而弄巧成拙,使得網絡輿情充斥負面影響,對學校乃至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因此,要提高吉林省高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正向引導網絡輿情,首先需提升高校的網絡宣傳能力。
(一)堅持原則,構建大宣傳理念
要提升高校的網絡宣傳能力,應從根本上轉變吉林省高校管理者的宣傳觀念。構建“大宣傳”理念。首先,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在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監管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主動遏制學生言論。其次,堅持高校突發事件處理的公開透明原則。給予學生、公眾充分的知情權,通過正向引導公開及時通報事件處理進展,消除公眾誤解。第三,堅持資源共享原則。在校內網、校內論壇、微信群等網絡渠道轉載社會熱點,并鼓勵師生共同參與網絡平臺交流,主動引導學生分析和判斷問題。第四,堅持網絡輿情傳播的實效性原則,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進行網絡輿情傳播。第五,堅持階段推進原則。高校突發事件傳播往往表現為“醞釀、爆發、僵持和平息”[4]四個階段,應嚴格監控每個階段的網絡輿情,抓住事態發展的各個階段,使事態逐漸平息。第六,堅持針對性原則。高校突發事件本身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加之網絡輿情往往呈現出復雜性、擴散面大等特點,給網絡輿情的監控帶來了難度。因此,應提高監管的針對性,通過信息篩選、分析,有效縮小網絡輿情的監控范圍,提高引導的針對性,實現有效提高高校突發事件監控效率的目標。
(二)以疏為導,創設宣傳新模式
輿論代表了民眾心聲。當高校發生突發事件時,對網絡輿情的解決之道應以疏導為主,通過創設新的宣傳模式,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提高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控力度,以便及時調整引導策略。
從網絡輿情引導角度來看,吉林省高??山⑿<?、院級、系級乃至班級的宣傳網站或主頁,學校黨委、宣傳部門開設專門的教育網站或主頁,建立不同范圍的微信群,通過多渠道在網絡輿情中注入正能量;從處理高校突發事件的角度來看,對于伴隨突發事件產生的網絡輿情,我省各高校應以疏導方式為主,組織教師、學生干部建立不同范圍的網絡交互平臺,針對突發事件交流信息,并及時了解網絡輿情,避免負面情緒在校內傳播,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高校突發事件通常要經歷“醞釀、爆發、僵持和平息”四個階段,潛伏期可以很長,可達幾年乃至幾十年;也可以很短,快如在腦中的一個閃念等。而“高校突發事件的社會輿論是通過網絡傳播的,因此搜集突發事件苗頭信息的最佳途徑也正是網絡輿論”。[5]而如果想捕捉高校突發事件的潛伏期,則需要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當前,吉林省一些高校已建立了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定期通過網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或從校內論壇帖子中搜集不良信息,并對信息發布者進行心理輔導。這些措施在預防突發事件方面見長,但不是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全部。隨著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發生頻次及危害程度的不斷提升,加之突發性事件的隱蔽性越來越強,問卷調查、心理輔導等常規措施已無法滿足校園網絡輿情預警和監控需求。因此,亟需著手構建標本兼治、監控范圍廣泛的預警機制。
(一)治標方案
所謂治標方案,是針對高校突發事件瞬間擴散和影響范圍廣的特點而定的。建設我省各高校,在校黨委辦公室下設網絡輿情監察組,運用技術手段對校園內外網絡輿情中的不良信息進行監控和等級測評。一旦確定該信息存在危險性或易于爆發,則由網絡輿情監察組發起應急預案,并調用校內、外一切可用資源,對其進行跟蹤監控,避免校園突發事件的發生。執行這項方案的關鍵在于校內、外聯動,可由校黨委辦公室牽頭,與政府文化宣傳或網絡輿情監控部門聯合行動,借助社會和政府的力量提高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效能。
(二)治本方案
加強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重在預警機制的完善。而預警機制完善的關鍵又在于監控和預判能力的提高,在于整個機制的嚴謹性和迅速反應能力。吉林省各高??筛鶕嶋H需要,制定一套預警機制。由學校網絡輿情監察機構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突發事件的輿論信息進行監控和收集,并就收集到的輿論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和評估分析;如發現信息中存在突發事件的苗頭,則進行深度篩選和危險等級評估,如判定已達到突發事件等級,則實施輿論引導預案;如判定未達到突發事件預警等級,則可繼續監控觀察。
盡管我省一些高校構建了網絡輿情監控預警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減少突發事件的作用,但由于社會環境、大學生個人成長經歷、心理健康程度等因素影響,高校突發事件很難完全杜絕。因此,構建完善的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尤為重要。具體來講,可從信息暢通、統一網絡宣傳口徑、科學聯動、輿論氛圍營造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保障輿論信息暢通
從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在事發后選擇了封鎖消息或是縮小輿論信息擴散范圍的做法。從輿論信息的控制效果來看,這樣的行為適得其反。突發事件具有瞬間擴散的特點,堵不如疏,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應據實報告事件真相,保障輿論信息的暢通。一是“加強突發事件中對網絡輿情的跟蹤分析,注意信息細節的處理,以減少對事件的演化和誤判,避免引起負面輿論影響”;[6]二是校方應注重通過網絡途徑引導廣大師生在危機事件中規范個人行為,不發布虛假、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并隨時了解輿情狀況。
(二)統一網絡宣傳口徑
當前高校突發事件傳播中經常會出現跟風報道的現象,特別是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網絡輿情愈加復雜多變,真相常常被虛假報道、主觀臆斷的網絡輿論所掩蓋,使大學生徘徊在社會的“邊緣”,給社會輿論帶來負面影響。吉林省毗鄰俄羅斯和朝鮮,外來人員較多,高校突發事件發生率高,網絡宣傳口徑務必統一。同時,建立突發事件新聞發布制度,由校黨委、宣傳部門聯合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一時間公布事態調查進展,統一事件的網絡宣傳口徑,不給負面信息可乘之機。
(三)建立科學聯動機制
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不僅會對學校的正常教育工作造成影響,而且會影響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良好的事件管理不單單是高校自身的義務,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因此,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進行網絡輿情引導需要高校與政府聯動,多渠道疏導,才能切實監控網絡輿情。首先,吉林省各高校要整合資源,尤其在網絡技術資源、財力資源方面,需借助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力量;其次,要借助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對情緒失衡的大學生進行心理援助;再次,要主動開展突發事件的輿論公關工作,透過政府和社會組織,向社會公眾和大學生展示學校的態度和校園文化,多宣傳正能量,以挽回學校的聲譽和形象。
(四)營造輿論氛圍
輿論話題需要相應的輿論氛圍才能開展。特別是網絡輿論,具有瞬間擴散、碎片式閱讀等特點,影響力強、影響范圍廣。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宣傳部門需針對網絡輿情中的負面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控制和治理,爭取校內媒體話語權,把握網絡輿情動向,引導學生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在大氛圍營造上,應以人文情懷為主,“在輿情引導中重塑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運用危機管理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7]
任何機制的運行都需要相應的保障措施作為基礎,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監控機制運行也離不開保障機制的完善。保障機制是提高高校網絡宣傳能力、網絡輿情預警和監控能力的基石,既涵蓋了人才隊伍培訓,又涵蓋了技術支撐、法律保護等內容,是高校順利實現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的后盾。
(一)專業化培訓,打造高能團隊
網絡輿情監控既需要工作人員的道德品質過硬,也需要專業化的技術作為保障。故在日常工作中需定期組織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一是強化意志品質。網絡輿情監控是一項復雜、枯燥的工作,需要監控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毅力,需要定期進行思想教育,保障監控信息準確;二是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要定期進行技術培訓。這樣才有助于提高監控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網絡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
(二)借助社會資源,強化技術保障
高校網絡輿情監控機制的實行,需要借助政府和社會資源的力量,從人員培訓到新聞宣傳,再到科學聯動,都離不開社會平臺的支撐。尤其是在技術保障方面,不僅要定期為我省高校輿情監控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而且需要提供日常監控的技術支持,以幫助高校人員完成輿論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同時,要借助社會專業機構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從多種渠道發布事件真相,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三)規范日常工作,提高執行力度
在保障機制中,執行力度是整個機制良性運行的基礎,也是保障機制的核心。因此,要規范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人員日常工作的內容及流程,嚴格按照監控流程工作。一方面,應規范人員分工及崗位職責,運用專、兼職人員共同任職的方式,專職人員負責輿情監控及分析;另一方面,強化監控人員的法律意識,嚴格根據《網絡傳媒管理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網絡輿情監控,不侵犯學生隱私。
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網民主力軍的高校學生,網絡已成為其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網絡輿論在高校突發事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可傳播正能量,也可傳播負能量,關鍵在于校方、政府如何正向引導。因此,一方面豐富引導策略,完善預警、監控和保障等相應機制;另一方面,轉變思想觀念,與時俱進,用學生習慣的網絡方式與學生溝通,才能切實做好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
參考文獻:
[1] 葉皓.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政府新聞學研究叢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7.
[2] 顧佳濱.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機制及應對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19(2):62-64.
[3] 王黎愷.新形勢下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征和應對機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2):49-52.
[4] 王嵐.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輿情引導[J].新聞愛好者,2013 (02):70-72.
[5] 楊豐羽,熊一兵.高校學生突發事件預警研究——以網絡輿情監測為視角[J].中外企業家,2014(7Z):231-232.
[6] 費紹棟.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檢測與追蹤關鍵技術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7] 葛晨光.做好大學生輿情引導的意義及高校學生工作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1):54.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24-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6吉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20160418077FG);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第96號);2015長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CSKT2015-ZX001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