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卓
(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 昆明 650031)
?
互聯網電視內容產業領域中所涉及的版權問題
王一卓
(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本文將以互聯網電視產業中的“網絡電視機盒設備端+智能電視”路徑為代表,通過分析其市場開發和運營,追尋OTTTV的核心競爭力——節目內容(版權)的行業規范與保護的變化,并關注互聯網電視產業OTTTV與現有法律法規的密切聯系,對互聯網電視內容集成開發服務應用所涉及的版權風險進行剖析。
關鍵詞:內容運營;版權;互聯網;OTT;TV
隨著三網融合步伐的加快,互聯網使傳統電視傳輸的液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視節目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傳播,我們通常把這種方式統稱為“互聯網電視”。
互聯網電視可根據終端分為三種途徑:PC端、“互聯網電視機盒設備端+智能電視”、手機移動端。無論是基于什么樣的路徑對電視節目進行OTT(OverTheTop“過頂傳球”),獲得合法版權價值的電視節目資源勢必是一個趨勢。在版權就是文化產業核心力的時代驅動下,OTTTV其內容的海量存儲、跨界平臺的版權運營開發、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僅對傳統影視產業節目版權開發和管理提出了挑戰,更對整個互聯網電視視聽文化行業以及現行的《著作權法》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將以互聯網電視產業中的“網絡電視機盒設備端+智能電視”路徑為代表,通過分析其市場的開發與運營,追尋OTTTV核心競爭力——節目內容(版權)的行業規范與保護變化,并關注互聯網電視產業OTTTV與現有法律法規的密切聯系,對互聯網電視內容集成開發服務應用所涉及的版權風險進行剖析。
(一)IPTV版權(內容)運營的現況
人們通常提到的IPTV業務,即指互聯網電視中通過(機頂盒)平臺方式對電視節目進行傳播及傳輸的業務之一,它是三網融合背景下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它集中了電信、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的運營渠道、優質技術及內容資源,三者共用一個網絡通路對影視節目進行傳輸和運營。在廣電行業和電信行業合作開展了七個年頭的IPTV業務的過程中,廣電行業和電信行業間逐漸形成了“廣電主導、共同合作”的運營模式,兼顧了各級廣電機構以及廣電業與電信業的整體利益,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是經歷了不少糾紛和挫折。
在2010~2013年間,中國網絡電視臺與SMG旗下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有關IPTV的版權糾紛不斷,兩者最終選擇了聯盟之路。愛上電視傳媒由中國網絡電視臺控股,并與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經中國網絡電視臺授權。愛上電視傳媒有限公司是全國唯一的IPTV集成播控總平臺可經營性業務的運營方,它借助兩大股東在IPTV業務領域的優勢,并負責與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廣電播出機構合作。按照全國IPTV集成播控總分平臺的兩級架構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對接,匯聚內容(版權)資源,推進用戶的規模化發展。
IPTV運營商之間對IPTV市場領域的爭奪,其核心是對電視節目內容(版權)資源傳播和運營開發權的競爭,面對新的形勢,各大運營商不得不抱團取暖,開始合并。目前,整合后的愛上電視傳媒有限公司在基于國內外版權內容提供商的授權合作下,用戶數已經超3000萬戶,營業額過百億。它已和上百家國內外內容供應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逐年引入上萬部影視劇、上千部高清視頻的版權,引入動畫、教育、紀錄片、娛樂等內容上萬小時。在增值業務方面,也與業內多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提供包含音樂、動畫、游戲、閱讀、商城等12類互動應用業務。不同的內容(版權)資源,不同的利益主體,通過不同的渠道在同一個市場進行版權價值釋放,利益促使其形成新的格局,唯一的途徑是并購資源。版權資源在得到互補性后,版權內容的宿主權力和利益才能得到主張和釋放。
(二)互聯網電視(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對市場的影響
在IPTV業務不斷快速發展的同時,其IPTV的姊妹產業也正在快速發展。智能機頂盒與智能電視是近年來網絡電視衍變而來的另一種新的形式。它和IPTV業務一樣,通過應用互聯網把智能端口成功嫁接了家庭電視。這種新的傳播電視節目的市場和能量有多大呢?截止到2014年,智能電視(Smart TV)和智能機頂盒累計銷量接近1個億,如此龐大的市場不但壓縮了IPTV市場的占有量,也給傳統廣電有線數字網絡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更是給行業部門的監管帶來了困難。
智能盒子與智能電視終端的迅速增長并不代表版權內容的集成是完全合法并符合行業標準的。互聯網電視機頂盒與數字內容集成平臺權利方(牌照方)合作的不足導致盜版侵權現象十分嚴重。早在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就已經下發了《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正式將中國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即網絡高清播放機終端產品納入互聯網電視一體機的管理范圍。另外,我國對機頂盒及電視機廠商提供OTTTV服務有如下要求:
第一,其播出平臺必須由獲得牌照之集成服務商(央視、文廣、華數)提供,而一般家電廠家不得涉足播控平臺。
第二,其內容來源必須由獲得互聯網內容服務牌照的廣電播出機構提供,非廣電機構無法獲得。
第三,電視設備中對播出平臺及內容來源的集成要求:一臺電視機只能植入一家集成商的客戶端,但同一品牌不同型號可以植入不同的客戶端。
(三)互聯網電視內容集成平臺業務
關于互聯網電視內容集成平臺業務的建設和拓展應用,國家已經有了很明確的規范性文件——《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范》和《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管理規范》。同時181號文件明確規定:“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所選擇合作的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唯一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終端產品不得有其他訪問互聯網的通道,不得與網絡運營企業的相關管理系統、數據庫進行連接。”不難看出,文件的規定其意義也是在肅清未經批準便通過各種終端向電視屏幕輸送互聯網電視內容這一行為。從對內容集成的接入限定到凈化網絡的行動,推進合法、合理使用電視的版權資源,并進一步明確和規范電視節目傳播的市場秩序,這是國家行業管理部門提高電視內容(版權)傳播市場和運營市場管理能力的具體體現。
正是源于對版權資源的合理應用,互聯網電視產業才得到空前的發展,但內容始終是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在互聯網電視產業逐步走向規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優質安全的版權資源帶來的用戶流量優勢更加凸顯。過去有關互聯網版權糾紛和侵權的案件也為整個產業的運營帶來了諸多啟示。從法理上,現行法規究竟對“互聯網+電視”的產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呢?
(一)現行《著作權法》對互聯網電視實時轉播和點播方式的控制
在原有的技術條件下,有線電視網絡只能用于傳輸有線電視信號,用戶只能根據電視臺預先公布的節目時間表欣賞預定播出的電視節目,而不能自行選擇節目和觀看的時間,也不能實現對節目的“點播”(“交互式傳播”)。而基于三網融合的互聯網電視業務系統不僅可以通過電信的寬帶互聯網實現對有線電視節目的實時傳輸,還能對已播出的節目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回看”,其融合了有線電視的“直播”與互聯網“點播”的技術特征,為人們帶來了便捷、多樣的觀賞體驗。
我國著作權法現行規定的“廣播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均是以傳統技術制定的定義,對互聯網電視業務如何適用這些權利曾在業界掀起過學術大討論。眾多學者及立法專家都一致認為,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版權保護方面的特殊性,互聯網電視運營服務商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線性傳播”和“交互式傳播”功能,即增加對電視節目播放的直播、點播、時移、回放等功能。對于互聯網電視的實時轉播業務,屬于廣播權中“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應納入廣播權的保護范圍;而其視頻點播業務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音視頻作品而不受節目播出時間的限制,當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范圍。
基于版權的時限性、專有性、地域性特征,《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互聯網電視的實時轉播也有明確的限制。電視節目的權利人應該注重其作品在傳播通道上作品版權的適用范圍和授權種類,包括廣播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互聯網OTTTV作為一個雙向平臺,其使用方式和權利內容均不同于普通的電視播放,因此互聯網OTTTV對于電視節目內容資源的使用應當屬于上述提及的版權領域。也就是說,互聯網OTTTV的點播業務受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和保護,而實時轉播節目的行為卻受廣播權的控制和保護。
(二)廣播組織權的界定和保護范圍將融合互聯網傳播的范疇
互聯網電視產業出現的以版權為訴訟主體的糾紛事件,其對節目版權的合理性傳播和合法性運營均會受到《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約束和鉗制。同時,中國的互聯網電視產業還將受到《保護廣播組織條約》以及其他法律的控制。這是因為在互聯網與電視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原有廣播組織權的定義和保護邊際相對狹窄,并沒有涵蓋廣播信號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需求,傳播主體也有很大的不同。整個大的互聯網電視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市場的再次定位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合法權利也需要建立更強大的法制來進行保護和約束。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