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榮
(中國政府采購報,北京 100161)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中新媒體運用的意義及問題
范春榮
(中國政府采購報,北京100161)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核心理論,其內容包含思想、理想、精神、道德等多方面的要求,它引領著社會的思潮,凝聚著社會的共識,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然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常常高于人們的實際思想水平,具有內涵的龐大性、理論的抽象性以及內容的多層次性等特征。較高的理論高度往往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不易于被人們理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文化應運而生。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新媒體文化的發展,一方面為我們新聞人帶來更好發揮黨的喉舌這一重要職能的良好機遇;另一方面,作為新聞媒體的我們,必須研究和挖掘新媒體文化發展過程中暴露的短板,規避其不良屬性和影響,大力加強對新媒體文化的建設和自律,探索新媒體文化發展的新思路,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運用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而在技術層面的定義中,新媒體被闡釋為“TMT”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體內容(Media)和通訊傳輸(Tele-com)的結合。不難看出,新媒體是信息科技與媒體產品的結合物,是媒體傳播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在最新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中,2015年我國互聯網網民將接近7億人,普及率達到50%,手機網民將超過6億人,4G取得爆發式增長。2014年底中國4G用戶總數已接近1億,2015年用戶將有爆發式增長。新媒體文化對原有媒介文化狀態產生沖擊,這印證了加拿大傳播學者哈羅德·英尼斯在其著作《傳播的偏向》中關于傳媒的預言——一種新媒體的諸多優勢最終會導致一種新文化的產生。這種依托國際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文化,在社會大眾中廣泛傳播,為大眾所廣泛接受和參與。
(一)信息接收形式的多樣性與發布載體的單一性存在矛盾
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主體豐富多樣,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群體都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各個階層及群體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道德水平、個人需求千差萬別,他們對于信息的獲取所選擇的渠道也是各式各樣。老人們大多忠實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中年人忙于工作家庭可能只是利用零碎的時間通過各種渠道片段式的接收信息;青年人幾乎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取代了電視,孩子們大多數時間還是面向課堂。傳統媒體以直線性傳播模式明確地區分和劃定了的角色,認為傳播過程是從傳播方開始到受眾方終止的活動,這種單向信息傳遞與新媒體的信息交互性之間的差異使得傳統媒體的這種壟斷地位被打破。
(二)理論內容的灌輸性與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存在矛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蘊含的政治術語,使大眾在認同甚至認知的過程中存在難度,記憶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內容異常困難,但是講述一個鄰里互助的故事卻易如反掌。傳統媒體照本宣科的宣傳形式普遍存在,單向的灌輸使得效果難以得到有效發揮。事實上,信息傳播方式每時每刻每地都在創新中發展的,充分利用微博、播客、微信等傳播形式,樹立宣傳不等于刻板,教化不等于守舊,弘揚不等于說服的態度有利于提升傳播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增強大眾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參與度
長期以來,傳統媒體的載體形式讓我們陷入了單一的模式,宣傳和實踐的割裂導致聲音的回路斷裂。對于媒體來說,就好像一個人在黑暗中前行,不知到哪里了也不知去何方;對于受眾,看待傳統媒體就好像看待站在對岸的人們,隔岸相望,各自安好。然而新媒體時代的興起,使得話語權從社會的精英階層轉移到人民大眾的手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通過博客、微博、手機視頻等現代傳播手段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網絡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注入了時代因子,提高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建立一個完善的聲音回路,是新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優勢。
(二)有利于建立社會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和實例并不是高不可攀,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舉個簡單的例子,每每有大事件發生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正能量”感動我們,帝吧出征“表情包大戰”,接力祈福“愛心頭像”,多聯系群眾身邊事例,多運用大眾化語言,將積極事件的傳播速度和消極事件的發酵范圍通過廣播、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予以控制,實現優勢互補。在提高傳統媒體中優勢信息的暴露頻率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文化生動性、趣味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使理論宣傳由被動的說教轉變為自主學習,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這個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必須立足于大眾的精神核心才能作用于大眾,來自于社會中的創新精神、平等意識、競爭意識等日益融入人們的意識之中,提高人們參與社會活動和民主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增強了人們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三)有利于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工作的針對性
一刀切,一味地強調灌輸,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實現。事實上,大多數新媒體已經基于大數據的基礎在開展分受眾投放信息的工作,微信中針對不同受眾開展的廣告定向投放就是佐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形式,新媒體的多樣化占盡優勢,無論是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還是手機短信、移動電視、桌面視窗、觸摸媒體,可以說新媒體時代的開啟,人們可以隨時隨心所欲地獲取信息,同時也促進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中利用新媒體多方互動、多方融入,以達到多方磨合、多方默契,改變了傳統的以單一媒體形式宣傳的被動局面。拓寬教育和傳播渠道,實現一種聲音下的多種載體優勢互補的強大合力,以多方面的互動機制形成社會文化熏陶的整體氛圍。
(一)新媒體自律程度較弱
無序性,導致了從媒體到受眾混亂的局面。個別新媒體或個人為了追求利益或者缺乏基本的工作素養,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新媒體淪為一個絕對的自由空間,縱容甚至操縱個體情感的無度宣泄,非理性內容的泛濫,新媒體環境下的暴力將應運而生,欺騙、極端的不良信息過度傳遞給人們,擾亂公民的視聽,使公民的民主參與陷入了混亂和無序的狀態。
(二)受眾非理性化程度較強
我國參與型的公民文化和公民的公民意識還沒有完全養成。面對信息的泛濫,受眾自身的媒介素養、思想水平等也不盡相同,選擇信息、辨別信息的能力存在差異,受眾很難迅速形成準確的判斷,使得受眾出現非理性的行為。新媒體所具有的交互性和開放性這一優點,使人們置身于海量的信息環境中,新媒體極快的傳播速度導致確實的信息還沒有得出之前,人們已經在接受著信息的狂轟濫炸。公民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狀態,陷入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境地,帶有極為明顯的盲目性。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新媒體作為一個嶄新的平臺,所帶來的新媒體文化既為我們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更好地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展現新媒體文化的優勢成為我們考慮的課題。
一方面,傳統媒體必須研究和挖掘新媒體文化的積極價值,同時規避其不良屬性和影響,在“人人都是發言人”的新媒體時代,以傳統媒體客觀、公正的態度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以新媒體靈活、多元的優勢引發更大的傳播效應。抓緊機遇組建一支具有一定政治理論素養,具備基本的新聞業務技能,掌握如網絡新聞編輯等新媒體傳播技術復合型媒體隊伍,促進新舊媒體的融合,樹立統一戰線的觀念,放下身段與新媒體共同造就網上輿論生態才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也要大力促進新媒體的自律,規范新媒體的傳播秩序,防止轉載傳統媒體信息時隨意篡改、斷章取義。并不斷加強網絡思想輿論的陣地建設和監管力度,對網上熱點問題,傳統媒體要跟蹤關注,主動加以引導。對網絡謠言,及時刊播澄清報道,消除負面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網絡新媒體文化中的產業化規模及水平,占領網絡的主流陣地。
參考文獻:
[1] 崔志勝.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文化條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6-81.
[2] 周玉.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科學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22-129.
[3] 潘建紅,祁由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實現邏輯[J].求實,2014(7):84-87.
[4] 劉瓊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新媒體文化[J].山東社會科學,2013(10):111-115.
[5] 黃昆.新媒體環境下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J].青年記者,2014(4Z):27-28.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70-02
作者簡介:范春榮(1976—),女,遼寧人,碩士研究生,主任編輯,中國政府采購報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政府采購新聞理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