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羽(武義廣播電視臺,浙江 金華 321200)
?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策略
何 羽
(武義廣播電視臺,浙江 金華 321200)
摘 要:新媒體環境的發展變革與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促使公眾對于電視新聞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些變化對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形態日趨多元化,電視新聞采編環境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創新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因此,針對新聞采編創新進行研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筆者將以電視新聞采編的創新為切入點,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新聞采編
新媒體環境提升了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和效率性。網絡媒體快速興起,對傳統電視媒體形成了強大的沖擊,電視新聞不可避免地卷入新媒體沖擊的漩渦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具有敏銳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對電視新聞進行重新定位,并結合新媒體環境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創新,以爭取更多受眾的關注,發揮電視新聞應有的社會職能及行業責任。
新媒體環境促進了多元化媒體形態的形成。新媒體不但在智能性和互動性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同時還具有海量的信息,時效性也更為明顯,這些優勢都是傳統媒體不具備的。由于網絡的不斷普及,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更加廣闊,一些智能平臺、移動平臺和網絡訂閱形式的出現,使電視媒體不再一家獨大。這一現實使電視新聞在采編過程中受到巨大沖擊。但是,在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新媒體也為電視新聞采編帶來了新的契機。良好的新媒體技術為電視新聞的發展創造了便利的條件,而把握這一契機,已經成為未來電視新聞發展的主流趨勢。[1]
新聞采編包括了新聞素材發掘、采集、編輯、加工等過程,電視新聞同時也是反映民生、輿論和時事的重要窗口。新聞采編的創新能夠使新聞題材更貼近大眾,從而增加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電視新聞采編需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數字化環境下,新媒體得以廣泛傳播,從而對電視媒體形成了極大的變革推動力。不同形態的媒體在競爭的同時,逐漸呈現出融合趨勢,多種媒體優勢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形成了廣泛而穩定的媒體受眾群。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已經失去了傳統光環,網絡媒體對其形成了重大沖擊。雖然電視媒體仍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受眾關注已經成為發展的首要條件。而這需要以創新新聞采編為基礎,改變傳統新聞播報模式化的弊端,探索活潑多樣、更貼近民生的新聞形式,從而爭取更多的電視受眾,實現電視新聞穩定發展的核心力量。
第二,電視新聞的社會使命對新聞采編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電視新聞在受眾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且其嚴謹性更是新媒體難以比擬的,在受眾中具有較高的信任度。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更加關注與民生利益、自身利益相關的新聞內容,因此,新聞采編也要及時轉移重心,貼近受眾需求。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傳播正能量,使電視新聞受眾從中得到激勵和感染。這就需要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不斷創新,直面基層民眾,設身處地地為公眾著想,從而爭取更多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關注。[2]
(一)注重新媒體的多元化融合作用
新媒體和電視新聞具有不同的優勢,因此,電視新聞媒體需要主動借鑒、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在新聞采編中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多網融合已經成為媒體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新媒體與電視新聞媒體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建立起更為廣泛的互動空間。例如,借助多網融合的平臺優勢,進一步拓展新聞采編途徑,在新聞線索發掘、采集、表現形式上進行創新,在畫面包裝中引入新媒體技術,創造更多的視覺亮點。通過嶄新的采編形式,為電視受眾帶來更具時代性的新聞體驗。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的合作已經成為嶄新的發展戰略,信息共享模式已經形成,尤其是在新聞線索收集、新聞評論、輿論引導方面,受眾群體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二)新聞采編強調深度,應進一步拓展采編視野
電視新聞往往受到播出時間的限制,因此在時效性方面較新媒體有一定的劣勢。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揚長避短,將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優勢、新聞評論的導向性優勢作為突破口。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門檻不斷降低,魚龍混雜的新聞傳播使公眾對新聞的權威性和實效性更為看重。毋庸置疑,新媒體在時效性方面占據優勢,但是對新聞的發掘不夠深入,事件沉淀性不夠明顯。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根據這一問題進行深挖,利用自身優勢強化公眾對電視新聞權威性、真實性的認識,在電視新聞采編中突出新聞事件的嚴謹性,對新聞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進行深度發掘,從而保證電視新聞報道的深入,爭取更多電視觀眾的關注和支持。
(三)保證新聞采編質量,提高采編技能
電視新聞采編質量是保證新聞影響力的關鍵因素,而采編人員又是采編工作的主體,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盡快適應新媒體環境,以促進電視新聞采編的長足發展。保證新聞采編質量的重要因素在于采編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相應技能。只有保證新聞采編不出現偏差,才能從源頭上保證電視新聞的質量。由此可見,對新聞采編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尤其是新媒體技術應用培訓已經勢在必行。只有將采編技能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才能實現新聞采編工作的實質性創新,才能提高電視新聞質量,促進節目收視率的提高,進而實現服務觀眾、優化新聞輿論環境的發展目標。[3]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面臨著新的變革,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化挑戰為機遇,利用電視媒體的傳統優勢,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和技術優勢,在新聞采編方面不斷深挖創新潛力,進一步拓展采編形式,在新聞采編中更貼近百姓心聲,突出民生特色,以促進電視新聞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瑋,田蕾.新媒介下電視新聞采編策劃的特點與創新[J].中國新通信,2014(07):32-33.
[2] 丁文龍.深度報道下電視新聞采編的相關要素及策略[J].科技傳播,2013(05):121-122.
[3] 黃霆.正確把握電視新聞采編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3 (04):56-57.
作者簡介:何羽(1977—),女,浙江武義人,本科,武義廣播電視臺記者、責任編輯。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