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中(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19)
?
淺談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創新與發展
王立中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19)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新媒體”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面對新情況,廣播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廣播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全新的媒體格局下,新媒體與廣播節目二者融合的優勢以及呈現出的基本形態,必將帶來新的亮點和轉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廣播會搭乘新媒體的快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節目;創新;發展
相比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媒體,新媒體被視為“第五媒體”。
從新媒體的各種不同的定義,不難總結出其特點:
第一,新媒體的互動性。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由點對面的單向傳播轉變為點對點的雙向傳播。尼葛洛龐帝在《數字生活》一書中對“被動舊媒體”和“互動新媒體”作了精辟的論述,他把互動作為新媒體的本質特征。
第二,新媒體的開放性。新媒體正逐漸成為大眾自己的媒體。在新媒體中,受眾可以單向接收,同時也可以是內容的生產者、傳播者。
第三,新媒體的技術性。新媒體的傳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對于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技術要求不再是障礙。
(一)廣播節目與新媒體融合的優勢
1.聽覺與視覺的完美互補。在廣播中,人們會用耳朵“聽”世界。而新媒體與廣播節目的融合,使人們不僅可以用耳朵“聽”訊息,更能用眼睛“看”熱點。廣播的時效性,再加上及時的圖片、視頻內容,使傳播的內容更加鮮活、立體,從而達到聽覺與視覺的完美互補。
2.及時參與性的互補。近兩年興起的微博、微信,架起了廣播與受眾之間的橋梁,大大增加了聽眾參與節目的機會。在微博上發布話題預告帖,網友和聽眾可以各抒己見。同時,有的廣播節目在微信中發布邀請函,聽眾的聲音可以直接通過微信從廣播中傳出。
3.信息資源的優勢互補。隨著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信息通信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廣播媒體報道迅速、先聲奪人,互聯網滲透力大、針對性強,二者相互融合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一手資源,增強廣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廣播節目與新媒體融合的基本形態
1.廣播網絡化。新浪微博整合傳統廣播推出的全新產品“微電臺”于2011年5月10日上線。“微電臺”結合了互聯網、微博和傳統廣播,突破了收聽節目的地域限制和終端限制。
2.廣播手機化。智能手機的普及帶動了一批手機廣播軟件的誕生,這些APP將推動傳統廣播向“手機化”發展。
3.廣播個性化。2013年2月,融合多種聲音媒體的網站“喜馬拉雅”上線,聽眾可以通過網站點播音頻節目,也可以通過手機收聽。這一融合聲音媒體的網站的口號是“重新發明電臺”。無論用戶想聽新聞、音樂、小說、培訓,還是想聽電視電臺節目、英語、財經,喜馬拉雅都能滿足用戶的需要。不僅如此,用戶還可以輕松創建專屬的個人電臺,隨手錄制、上傳好聲音,將聲音分享到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微信,讓親朋好友一起傾聽。
(一)新媒體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風格和要求
1.更具個性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是主持人思維的體現。新媒體時代下,主持人接觸和獲取新聞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并且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成為每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2.更具創意的編輯策劃能力。要做出一檔優秀的、受聽眾喜歡的新媒體廣播節目,除了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外,節目的編輯策劃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廣播節目主持人要不斷開拓,與時俱進,了解受眾的需求,創新節目編排和傳播的形式,讓更多聽眾了解、喜歡并且參與。
3.更加嫻熟的硬件操控能力。進入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硬件和設備不斷地更新換代,主持人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硬件操作技能以外,還要與時俱進,掌握全新技術,把節目做得更好聽、更具創意。“25廣播”是剛畢業的幾名成都大學生自由組建的網絡電臺,他們把四川方言作為自己廣播節目的特色,在節目制作期間用到了全新的設備,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同時也使受眾的收聽體驗更為暢快。
(二)新媒體廣播節目的類型及定位
1.新聞類節目:真、短、深。當下,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廣播成為人們快速接收新鮮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更短的時間把新聞事件說清楚、說明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新媒體時代的廣播節目傳播不只是傳統的信號接收方式,新聞節目要適應這一趨勢,做到真、短、深。
2.音樂類節目:時尚、精煉、有新意。首先,音樂類節目的“時尚感”。這里說的“時尚”,并不是音樂曲風、格調的潮流,而是主持人的表達要在精準的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其次,節目的“精煉感”。國內現在很多電臺在非黃金時段推出類似于“無人駕駛”的音樂節目,試圖達到“廣播MP3”的效果。節目只播出音樂和廣告,大量的時間播出音樂,就像一個“音樂大雜燴”。這在浪費平臺的同時,也失去了音樂節目的傳播效果。最后,節目的“新意感”。廣播音樂節目要把握音樂語言的特點,把節目做出新意。
3.專業類節目:高端、大氣、接地氣。“大氣”和“地氣”看上去是矛盾的。但是,在保留專業類節目專業性的基礎上讓普通受眾“聽得懂”,卻是必然要求。這里說的“大氣”是指“專業領域”的專業性,而“地氣”指的是受眾的“接受程度”。
參考文獻:
[1] 姜錫山.感受新媒體的魅力與困惑[J].上海信息化,2005 (9):26.
[2] 姜進章.新媒體管理(第1版)(新媒體叢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221,223.
[3] 李歡.新媒體發展對廣告傳播的影響[N].吉林日報,2011-7-23(007).
[4] 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67.
作者簡介:王立中(1991—),男,山西太原人,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