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村(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4)
?
探索新媒體做深度報道可吸收的“加法”能力
孫曉村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4)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媒體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媒體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傳統媒體應將深度新聞作為求生之路,但這條路注定不平坦,因為新媒體根據受眾的需求,也會在深度新聞方面進行探索。這種探索需要新媒體的“加法”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評論;融合
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公眾的認知能力也越來越強。而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促使普通網站新聞播報原有的即時性優勢也露出“破綻”:雖然速度快,卻往往淺嘗輒止。許多報道往往“點到為止”,僅僅只是將事件報道出來,而缺少更有價值的信息支持。這樣的報道已不能夠滿足公眾對新聞的訴求,公眾更愿意對新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認識,甚至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評論中去。而評論和互動又是新媒體的又一大優勢,具有鮮明的特色。做足這一優勢,也是新媒體做強深度報道的途徑之一。做強這一途徑有很多的方法。如果新媒體借鑒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表達方式,將增加自身評論的引導能力、吸引力和豐富性,增加“加法”能力。
2009年11月3日,一檔有如電視新聞評論的網絡脫口秀節目——《麻辣書生》在新浪播客開播。這檔節目以“通俗而不低俗,風流而不下流”為宗旨,每期節目的話題以當時的熱點為主。自開播以來,《麻辣書生》引發了巨大的網絡關注,在兩年的時間里,“林白-林中白狼”新浪播客頁面訪問量已達到2200余萬,視頻點擊累計達數千萬次。同時,自從7月份在騰訊視頻上線以來,《麻辣書生》3個多月的訪問量達到3583萬余次,單日訪問量達到50萬次,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增加。該節目開播以來,已被新浪網、人民網、央視網等大量網絡媒體轉載,也引起了大量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麻辣書生》作為一檔全新的網絡脫口秀節目,其發展無疑是成功的。與此同時,沒有太多同質類的節目產生。在這個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對這檔全新類型、蓬勃發展并且獨一無二的網絡節目進行探討和解析,可能為探索新媒體的生存之道帶來極大的靈感和啟示。
在丁法章的《新聞評論教程》里,對電視新聞評論的定義是這樣的:“電視新聞評論,是運用電視傳播手段制作的新聞評論,是電視傳播媒介對當前重大新聞實踐或重要社會問題發表意見、做出分析判斷或述評的一種電視報道形式。”區別于報紙的文字只能讀和看,廣播的語音只能聽,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同時具有這兩種特點,視聽互補,畫面感極強,聲情并茂,比報紙和廣播的單一枯燥更加有趣,從而受眾的廣泛性也進一步擴大。
首先,要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新媒體的受眾已經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而且與受眾的互動能增加觀眾對節目的熱愛程度。但是新媒體在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有的節目沒有與觀眾互動的過程,只是自顧自地說著,連線也只有相關專家。觀眾有自己的所思所想,缺乏與觀眾的互動,缺少了思想的碰撞,會使不同意見的觀眾沒有地方“發泄”。多與受眾溝通是新聞評論員自我進步的過程,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他們更完整地看待事物。《麻辣書生》加入了實時的觀眾看法,節目也會越來越接地氣。
其次,搭建完善的網絡平臺。與《麻辣書生》相比,有的新媒體可以看到用戶的留言,但是并沒有回復,只是展示了受眾對這個節目的評價以及自己的思考。這就說明新媒體在互動渠道并不完善,沒有打通與觀眾之間的枷鎖,只是單方面地向觀眾“灌輸”自己的言論。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一部分觀眾的積極性下降,而作為第三方平臺的微博內容單一,完全失去了應有的作用,淪為一個信息發布的平臺。
最后,加強多個平臺的建設。多平臺就是網絡平臺和手機客戶端的搭建,主要有微博、微信、論壇以及官方視頻的留言網站等。“媒介融合”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新媒體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一切優勢來充實自己,而且受眾的主動性要求你必須這樣做。在平臺上,受眾可以了解欄目的最新消息,可以暢所欲言,甚至還可以與主持人、評論員即時互動等。充分利用這些平臺,鼓勵大家評價,置頂優秀評論,贈送主持人的書籍及簽名等,不僅有利于節目更好地建設,也能擴大節目的知名度,把節目推向一個更高的高度。
當然,目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新媒體在今后的借鑒過程中需要合理規避的,即評論員素質的良莠不齊。評論員間接地決定著評論節目的成敗,或者說影響著整個節目的優劣。
觀眾中有的就是沖著評論員去收看節目的。評論員需要有自身的功底和語言風格特點,或幽默,或嚴肅,或妙語連珠,或見解獨到,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些評論節目主持人則是呆板無趣,或者觀點過于專業化,不能夠給觀眾正確的信息。有評論員的評論不能夠深入整個新聞事件,只能見其表面,不能觀其本質。或者評論員理性程度不夠,憑借自身的話語權隨意抒發自己的感情,誤導了觀眾。當然,這些評論員中也不乏真知灼見,但不理性地發表意見必然會給整件事情帶來或多或少的麻煩,甚至導致整個事件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博客的普及、播客的紅火以及電子雜志的迅猛發展,這一切都代表新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新媒體“融合了以往所有的媒體和報道手段”,成為一股崛起的力量。而在新媒體加強深度報道以后,它的信度和美譽度必將再上一個臺階,從而逐步實現嬗變,真正成長為能與傳統的主流媒體“同日而語”的話語傳播者,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
目前,新媒體在媒體競爭中已呈現出十分明顯的優勢和特點。它只有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吸收精華,如汲取《麻辣書生》的成功經驗,拓展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掌握更堅實的輿論引導權,發揮更主流的新聞地位,最終贏得競爭的勝利。
參考文獻:
[1] 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D].復旦大學,2008:165-170.
[2] 周洋.以用戶體驗為核心[J].視聽界,2012(5):55-57.
[3] 郭愛賓.電視編輯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變革與走向[J].新聞傳播,2015(2):45-47.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