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靜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世界各國的實力競爭逐漸演變成為科技力量的競爭,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之才,是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新時代培養出適合的科學技術人才至關重要。提出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意義,針對科學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培養興趣、走出課堂、生活體驗三個方面教學方法,保證學生能夠從科學課堂中培養興趣,獲得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能力。
研究探索科學課堂教學方法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動手實驗為主要內容的學科,通過課堂教學的研究表明,科學實驗課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小學生聽課的效果。好的實驗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大腦思維力。但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受課堂實驗設備、老師師資力量、教學方法等因素影響,部分老師缺乏課堂思維意識的科學引導,導致學生對實驗課沒有新意可言,讓學生無法體驗實驗課的科學特性,長期以往學生在這門課上必然會導致興趣缺失,這與《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的最初目的不相符。如何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探究科學規律,讓學生能夠樂在其中,這是小學科學教師一直以來在追尋的答案。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希望能給小學科學教師帶來幫助。
一、科學課堂教學的意義
小學科學課本教材中提到:“在小學開設科學這門課程,主要是面向全校學生,以研究探討為科學的核心,實行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科學課程的開設為同學們提供了接觸科學的機會,使科學研究不那么神秘,能夠在日常時候隨處可見,這樣的科學研究探索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們體會到科學的樂趣,提高科學探索和主動獲得知識的欲望,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良好學習氛圍,對偽科學的現象,能夠及時糾正,具有質疑科學的態度。所以,科學課堂就需要一種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在講義的撰寫上、內容的學習上、課堂的互動上、課下作業的布置等方面,教師都要挖空心思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平臺,盡最大可能為同學創造動手的機會,滿足不同的學生對科學課程的理解。
作為科學課堂的老師,不能把學生局限在教室內這個狹小的空間范圍,必須要把科學上的知識以文字、圖像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引導他們走出教師,到室外參與科學活動,才能盡最大機會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二、科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方法
1.讓學生在興趣中培養科學素養
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生動力。”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名句講的就是,學生只有有了學習這門課的動機,有了學習這門功課的興趣和愛好,才能夠積極主動掌握學習好科學。《科學課程》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始開課的,這對于學生來說,增加了一門新興學科,而且能夠動手參與,學習的興趣自然濃厚,具有強烈的參與愿望。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保持這種學習興趣,不能揭開這門課程的面紗后,降低學生學習的主觀愿望。所以,如何保持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新鮮感,是課堂上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科學的例子,許許多多的科學發明創造都是受身邊的事物啟發創造的,告訴學生身體的例子無疑會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例如,英國發明家瓦特在燒水時,受到啟發和感悟,進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因為在果樹下,看家蘋果落地受到啟發,找到了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經驗,敢于提出問題,向家長、向老師請教,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使學生真正的從生活中認識科學,走進科學,運用科學,才能使科學迸發出新的生命力,進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新的知識。
2.讓學生走出課堂學習科學知識
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生產環境,這里的動植物千奇百怪,自然里有學生永遠都學不完的知識,存在著多種多樣奧秘,土壤、巖石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對象。如果教師還局限于課件、多媒體、動植物標本,就會阻礙小學生的想象力,削弱了他們探索自然的精神。如果教師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變課堂教學為室外教學,帶學生們主動走進大自然,去領略大自然帶給學生的風采,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科學教材課本中三年級課程《螞蟻的觀察》《蝸牛的觀察》等教學內容時,由于城市化建設的進程,高樓大廈的崛起,鄉村耕地的減少,在以往經常能夠見到的昆蟲,現在在城市內很少能夠見到昆蟲,學生遇到螞蟻、蜘蛛、蜻蜓、蝸牛的情況較少,教師帶學生到樹林中去觀察螞蟻、蜘蛛、蝸牛,學生就會感到新奇,把課本與大自然有效的聯系在一起,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能夠貼近現實。教師就可以通過現實的昆蟲,講蜘蛛的八只角,蜻蜓的分類,蝸牛的軟體結構,等等,這樣的課堂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還開拓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在自然中體會到科學的奧秘,進而增加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
3.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
由于小學生的一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所以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科學課堂內容一部分源于大自然,另一部分就源于生活。在生活當中,科學知識比比皆是,也隨處發生在我們的周圍,如果能夠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就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蘊藏的巨大知識能量,從而增加孩子們主動探索生活的愿望。比如:冬天在時候,教師可以給同學布置作業,早晨起來的時候發現玻璃上有水珠嗎?帶眼鏡的同學冬天進入室內會看不見嗎?學生第二天會注意觀察,玻璃上真的都沾滿了水珠,眼鏡上也經常有霧氣,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個問題,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現象嗎?讓學生成立“神秘水珠”調查組,自己探究水珠的秘密。經過學生咨詢家長、自己探究成因,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就是熱的水蒸氣碰到冷的東西,就會形成水珠。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水蒸氣遇到玻璃板變成小水珠,是由氣態變為液態,是科學中的液化現象,這是物質的轉變過程。正式由于一開始教師的正確引導,液化知識不經意的被引導出來,水到渠成的講解,更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從生活中發現的。
總而言之,科學這門課程需要充分的運用大腦的思維、雙手的實踐、敏銳的眼睛和不懂就問的好奇心,在教課開始階段,就必須要通過有效的課堂互動,盡最大可能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受好奇心的趨勢,讓學生主動地去研究探索自然科學形成的原因,一同體驗科學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從中享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冷丹陽.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09.
[2]賈東立,李桂林.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優化設計.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