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手機等新的傳播方式無論對于傳媒生態還是人們的閱讀習慣都產生了極大的顛覆,也對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大報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黨報不應僅僅視新媒體為敵手,而應該在充分認識新媒體特性的基礎上為我所用。作為大連地區的唯一黨報——《大連日報》,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去年,《大連日報》利用新媒體的技術與空間優勢,建立了大連唯一一個集查詢、問診、科普于一身的“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公眾平臺,有意識地通過新媒體來準確把控民間輿論的脈搏、了解讀者的偏向和喜好。這樣的直接方式,更好地改善和完善了報道,契合了讀者的興趣,實現主流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真正融合。
【關鍵詞】黨報 媒體融合 新媒體 微信公眾平臺 健康科普
最近,“美小護”的名字又被很多人重新提起,不過此“美小護”不是電視劇《心術》里的主角,而是 “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公眾平臺虛擬主持人的名字。對于很多大連老百姓來說,“美小護”的出現為他們的就醫提供了幫助,而對于《大連日報》來說,“美小護”則是黨報探索媒體融合的產物。
成立“健康工作室”將新聞與服務有效結合
我是跑醫療戰線的記者,看了13年發生在醫院里的故事,聽了13年患者的抱怨,讀了13年醫生的生活,腦子里的這些事兒一直在告訴我:信任,有時候比仰望更難得。醫患間信任的缺失,往往是由于醫療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雖然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選擇性關注與圈子文化,也讓醫患雙方失去了許多溝通的平臺。而這時,也正是媒體發揮溝通橋梁作用、承擔社會責任的契機,通過理性引導,媒體也可以成為緩和醫患矛盾的“中間人”。作為大連地區最具權威性的主流媒體,《大連日報》有責任并有義務通過我們的報紙搭建起醫患溝通的橋梁,營造雙贏共享醫患關系。
秉承“民生時政報道觀”的理念,2013年9月,《大連日報》推出了報社首個以記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麗霞健康工作室”,將新聞與服務有效結合。一年的運營后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立足于品牌化,解讀權威專業,服務更接地氣,體現人文關懷,傳統紙媒完全可以通過工作室的品牌達到聚攏人氣,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一個公益性想法催生出來的新媒體
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有價值的內容不受限于報紙版面,以互聯網的速度快速到達受眾,將服務延伸到移動終端?然而提起融合,我們心里也沒有譜,業內也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借鑒。畢竟,它絕不僅僅是把報紙的內容照搬到電子版上那么簡單。
解決問題的路徑恰恰在于發現問題的根本、需求的根本。我們在想:市民、患者最缺的是一個了解大連醫院、醫生的一個窗口,而大連也缺少一個能匯集所有醫院信息的渠道。當渠道遇到內容,傳統媒體即與新媒體找到了融合的出口,二者一拍即合:我們要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空間,做“健康工作室”更延伸的服務。于是去年6月17日,“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了!從此,我就變成了“美小護”。
“立體化”平臺讓看病更方便
我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整理出了大連17家公立醫院2000多名專家的信息,400多種常見疾病分類,利用軟件技術手段讓市民隨手可查專家,微信預約掛號,常見疾病就醫導診。“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平臺也成為了大連目前唯一一個整合了大連所有醫院權威信息的網絡平臺。
隨后我們又發現,老百姓有些問題其實很基礎,為了一個小問題排隊掛號挺不值得。所以,我們又在微信平臺上開通了“健康微社區”。邀請了50余位公立醫院專家作為咨詢醫生,幾乎涵蓋了所有科室專家的“微社區”,儼然是一個小型的“掌上綜合醫院”,對網友疑問的回答率高達99%。很快 “健康微社區”成為大連市民與本地專家直接交流、咨詢和互動的平臺。高效利用醫生與患者的碎片化時間,“立體化”的平臺讓大連人的醫療變輕、變薄、變簡單——患者碰碰手指就能聯系到本地專家,醫生摸摸口袋就能傳遞醫術與愛心。
線上線下互動提高了知名度
有了微信人人都是自媒體,但卻導致朋友圈中各種錯誤的健康知識泛濫。所以,微信平臺就是要把科普做權威。為了堅持新聞信息來源權威,我們每次都親自采訪專家。通過觀察閱讀量以及粉絲量,我們發現微信推送內容不是簡單的報紙數字版、加長版,而是更易讀、更實用、更具操作性的信息。因此,從選題、角度、語言、編輯,我們都從受眾視角、民生視角和深度視角進行重新規劃采寫,以親民姿態融入網民心靈,以權威觀點在多元觀念中實現引導。目前,《大連日報》醫療健康新聞報道已經形成了微信先行、微信與報紙互動的新格局。
“吸粉”也是美小護繞不開的問題。因此,我們又張羅著做線下活動,聯合大連多家醫院推出了“大連名醫社區行”公益活動,將健康講座搬到社區,把名醫帶到市民身邊,通俗易懂地普及健康知識。每次都有400多市民慕名而來,滿意而歸。美小護更把實惠送給了百姓。從2015年6月開始,平臺與9家公立醫院合作,連續舉辦了腸鏡篩查、肺部小結節篩查等11項免費活動,為上千名市民減免費用20萬多元!美小護減免送福利的目的,是希望粉絲們、市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些疾病,從而建立起早期預防的觀念。
報紙與廣播首度聯合推出醫療服務新欄目
報紙、微信,看著美小護的影響力逐漸提升,我們卻又在思考:很多年紀大的老人沒有智能手機、不玩微信,他們怎么辦?于是,美小護又三度融合!由《大連日報》與大連體育廣播聯合推出的醫療服務類節目“1057空中導醫”今年1月1日正式開播,美小護又走進了直播間,成為電臺主持人。該欄目也是媒體融合大環境下,報紙與廣播相互借取傳播優勢,實現創新發展的戰略之舉。“讓報紙聽得見、讓廣播看得見、讓網絡摸得著”,報紙、微信、廣播,“美小護”成了真正的“融合使者”!
如今大連健康指南微信平臺已經走過了430個日夜,文字傳遞220萬字,2萬多條的問診回復,慢慢地,美小護真的站在了這座城市醫療的背后,成為了醫生、患者以及政府部門溝通的橋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意味著傳統媒體的傳播平臺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廣,覆蓋面越來越闊。黨報的專業、首發、原創、深度的內容,越來越成為新媒體的傳播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