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興凱
(長陽研訓中心 湖北宜昌 443500)
?
積極建設有價值的校本課程
毛興凱
(長陽研訓中心湖北宜昌443500)
新課改15年來,校本課程開發、建設與實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現實困境和認識誤區。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現狀整體還存在差距,也很不均衡。我們感到出現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表現為:[1]
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的價值存在認識誤區,重視知識目標的達成,忽視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功利化傾向明顯,應付現象普遍存在,沒有從政策和法規角度吃透課程改革精神。課程是學校教育價值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有獲得性的生命存在活動。”學校要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公民,必須通過開發實施符合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來實現,這是課程建設的基礎。
從校本課程開發及建設的類別和內容看,顯得零散、單調,缺乏關聯性、豐富性、系統性。一些學校把少年宮活動、社團活動、德育活動等作為學校校本課程的全部,為課程而課程,學校統籌不夠,缺乏課程開發的領導力,主觀色彩濃,尊重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不夠,校本化資源未行之有效地得到利用。有學者研究總結認為:課程開發水平有六種形態,即“無關聯的單一課程、無關聯的碎片課程、表面關聯的課程、實質關聯的課程、部分實質關聯的課程、有質量的素養課程。”對照目前各級各類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情況,多數學校的課本課程仍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況,與新課改的國家要求差距甚遠,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讓教育回歸本真,任重而道遠。[2]
再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式單一,教育方式適切性不強。部分學校在課程開發組織,任課教師安排上沒有足夠重視,課程開發團隊人員單一,沒有充分調動學校內外資源參與,從學校教育要求方面考慮多,沒有充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及發展需求。沿用國家課程教學方式多,讓學生參與體驗少,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仍是紙上談兵。對課程實施的管理考核評價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本課程建設的進程與質量。建立區域、學校課程開發頂層設計和考核評價體系等問題急待解決。
綜觀上述現象,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課程建設價值的認識,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著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建設有價值的校本課程。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認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要具備6種技能:即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會玩、能找到意義感。這或許能給我們建設有價值的校本課程一些啟示和方向感。
如何建設好有價值的校本課程呢?國家實行“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給地方課程6——8%的占比,給校本課程8—12%的占比,主要是解決課程過于統整劃一的問題,為學校和地方留出課程開發和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空間,以滿足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需求。由此可見,開發和實施好校本課程是國家賦予學校的責任和使命,是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學校必須承擔起校本課開發實施的主體責任,真正落實好國家教育政策。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現狀,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加強課程建設的政策理論學習,厘清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掌握科學的課程開發實施的路徑方法,增強校長和教師課程意識,提升其領導力,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校長課程領導力就是校長從學校實際出發,領導教師團隊根據課程方案和學校的辦學目標,按國家和地方的要求,科學組織開發、實施和評價的能力。課程領導力是構成校長專業領導力的核心元素。
華東師大吳剛平教授在《學校課程建設問題與案例研究》中講到:按照課程建設的專業要求,課程建設必須具備計劃、目標、內容、結構、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課時安排、評價等八個要素。課程方案設計、課程綱要編排必須具備背景分析、目標制定、結構安排、資源開發、實施推進、管理分工、過程評價等七個環節。
按照這些要求,有必要進一步梳理、診斷、反思、研究、設計校本課程建設,提升課程建設水平,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指向,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化的發展,回歸“以人為本”的課改初衷,回歸“學生有獲得感”的學習,回歸課程育人的常態。
目前,相當數量的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以學科拓展類、文體藝活動類、社團活動類、德育系統活動類為主者居多,真正像夷陵區霧渡河中學那樣利用本土化資源,調動師生、家庭、社會參與,關照學生、家長和本土非遺文化傳承的需求,取得顯著成果的并不多見,他們的成功案例具有很強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學校,他們所處的區域,都有很豐富的自然、文化、歷史、民族、民俗等資源,如鼓勵支持學校課程開發的獨創性,建立區域聯合機制,實行區域整體開發規劃設計,定會增強學校課程建設的豐富性、聯系性,實現資源共享。讓燦爛的本土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讓學生從生活中、課程中找到文化之“根”,有歸屬感。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早就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鄉土性是中國社會的本質屬性。”要讓孩子們將來“記得住鄉愁”,找得到“回家的路”,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形成系列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實踐體驗中,點亮生命底色,極具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3]
要建設好有價值的學校課程,還要重點弄清楚三種關系:一是課程建設與學校文化建設的關系。學校要用文化建設引領課程建設,將辦學理念、辦學思想有機融入到課程建設中。學校可用一門必修課來鑄建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滿足學生持續發展需要;二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上海建平中學校長程紅兵認為:教育是文化的傳承,課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傳承,文化的核心就是價值思想,教育一旦失去了文化,所剩的就只是知識的位移,技能的訓練和應試的準備。學校要在堅持傳承經典文化的基礎上實行創新,不朝令夕改,要保持學校發展的常規和對學校歷史文化的尊重;三是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的關系。用課程觀統整規范學校各類社團活動。走出將興趣小組活動、一般社團活動當作校本課程的誤區,要應用課程理論加以甄別,切實開設好具有課程意義和符合校本課程要求的社團活動,把學校辦成學生喜歡、老師滿意、家長駐足的場域。
[1]《湖北教育》2016年第4期《校本課程開發的異化與糾偏》作者:肖綱領
[2]《校長思想與課程領導力》徐世貴 孟繁勝 編著
[3]《學校課程建設問題與案例研究》作者: 吳剛平
毛興凱,男,(1961年10月-),湖北長陽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長期擔任鄉鎮中心學校校長,現任長陽縣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主任,曾在教育刊物發表文章多篇。研究方向:學校管理和校本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