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
?
發揮網絡教研在提高教育集團教學質量中的作用——以建湖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為例
□李丹陽
【摘要】當前,網絡教研已經成為小學教育集團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途徑。但是,從教育集團的實際來看,還存在教研沿用傳統模式、網絡教研運用不平衡、網絡平臺建設質量不高、教師在網絡教研中的參與度不夠等問題。對此,可以通過提高教師對網絡教研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健全管理和評價制度、積極推進網絡教研平臺建設、培養和提高教師網絡教研所必需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及水平等策略來解決。
【關鍵詞】教育集團;教學質量;網絡教研
本文所討論的教育集團化辦學特指基礎教育階段,以推進教育均衡為目標,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力推進下而組建的教育集團,以追求教育均衡與推廣優質教育為目的的名校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集團內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是大力實施集團化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小學教育集團的教學質量是廣大社會所關注的話題,網絡教研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研實際情況越來越依賴于信息技術這種具有先天優勢的前沿工具,不僅需要硬件條件,還需要掌握網絡技術,而比這些都重要也更困難的是觀念、狀態和結構的改變。
為探索網絡教研對提高小學教育集團教學質量的作用,筆者通過對建湖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網絡教研情況(如網站建設、教學資源庫建設、網絡教研成果等)的觀察,對不同學區的6位學校領導和12名教師進行訪談,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
1.教研仍然沿用傳統模式
現今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內部教研活動仍主要以教改實驗、課題研究、聽課評課等活動為主,集團內各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則主要以教研組進行的傳統集體備課活動為主,而在傳統的集體備課活動中,教研活動都是圍繞某一特定課題展開的,以某個骨干教師進行引領,其他教師往往只是作為旁聽者,很少有話語權。研討的主題可能不是教師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造成教師被動參與的局面。
2.網絡教研運用不平衡
網絡教研要求教師通過信息資源共享、信息交互溝通,自覺利用先進網絡工具參與教研活動,廣泛交流互動。而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因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徑,東、西校區的一些名師和學科骨干帶頭人的優秀教研成果不能有效地互相交流,其公開課的示范也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對于名師資源相對缺乏的北校區來說,在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方面也明顯少于東、西校區,優質課觀摩、專家指導往往與北校區無緣。這樣北校區愈加落后于相對教學質量進步的東、西校區。
3.網絡平臺建設質量不高
目前,網絡教研尚未與傳統教研活動進行合理整合,網絡上教學研究內容重復或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建湖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網站建設內容類型單一,很多研究平臺(如論壇、網站)缺乏特色,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教師的網絡教研信息素養不高,不能自覺地利用網絡進行教研活動,更多時候僅僅把網絡作為獲取教學材料和信息的途徑,缺乏積極參與和互幫互助的意識。
4.教師在網絡教研中的參與度不夠
教師受信息素養不高、自身年齡較大或教學任務繁重等因素的影響,在進行網絡教研時只是走形式主義,記錄自己的備課筆記,而不是進行適當的自我反思和同行之間的交流。因為網絡交流的匿名性,許多教師的觀點隨性而發,不能保證正確性;有的教師甚至不寫教案,不備課,參與網絡教研的目的是為了坐享別人的成果。
網絡教研不是網絡和教研活動的簡單疊加,推進網絡教研的進程需要整個小學教育集團的學校管理部門和一線教師共同努力,筆者提出的建議如下:
1.提高教師對網絡教研重要性的認識
(1)加強領導。教育集團召開全體教師大會,明確網絡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體教師對網絡教研的認識。之后,建立以校長為組長,以主任為副組長,以其他領導和教研組長為成員的“建湖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網絡教研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督促教師積極參與網絡教研活動,并且擬定網絡教研工作計劃,專門制訂“教師網絡教研制度”“教師網絡教研管理考核評價辦法”等。
(2)定期進行網絡專題研討。網絡教研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教師的共同研討,共享交流教育資源,“發現問題——網上集體研討——個體分析、反思改進”,以提高教研活動質量。小學教育集團要進行有主題的專題研討,組織教師集體征集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共性難題,并進行篩選,根據問題重要性進行排序整理,安排網上專題研討。
2.通過建立健全管理和評價制度推進網絡教研建設
(1)定期檢查教師網上教研的活動情況。每學期末,組織人員查閱教師的網上材料,進行登記、匯總;教師參加網絡教研的次數、發表教研成果的數量、教研活動中提出問題的深度和代表性、解決問題所提出的建議質量都可以作為評價教師網絡教研參與度的內容。
(2)對教師參與網絡教研情況進行量化。把教師開展網絡教研的情況進行量化,并且把結果納入教師工作考核檔案;把網絡教研等同于校本教研看待,將網絡教研納入常規活動,并使用統一標準,納入常規教研成果管理;對積極參與網絡教研并且成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調動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
3.積極推進教育集團內部網絡教研平臺的建設
(1)豐富教學資源庫的信息容量。小學教育集團要集各個校區之力建立信息量巨大的教學資源庫,使教師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得教學所需的音像、圖片、文字資料、課件等教學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集中管理,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可用性和共享性。學校可以在校園網上開辟專欄,上傳公開課老師的教案、教學錄像,公開教研活動的發言記錄,上傳部分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等。
(2)多途徑拓展教育集團網絡教研交流平臺。小學教育集團可以在校園網站的“論壇”為每個學科開設“教學研討”互動交流窗口,并為每個教研員和會員開通博客,隨時將自己工作中的心得展示出來。拓展更多新型的網絡交流方式,除了博客、QQ群,還有播客等不少平臺可以使用,再結合手機短信、E-mail、校訊通等渠道,讓教師開展跨越時空的教研活動,挖掘教學研究深度,提高教學反思響應速度,推進網絡教研進程。
4.培養和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及水平
(1)開展教師結對幫扶計劃。網絡教研為教師搭建了專業成長的平臺,拓寬了教師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這也需要教師掌握相關的現代教育技術。為優化小學教育集團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改變部分教師缺乏網絡教研所需技術的現狀,可以采取結對一對一的幫扶對策。
(2)開展網絡校本培訓。為了方便管理,教師統一進行實名注冊。將小學教育集團內部不同校區的所有教師進行有關網絡方面專業技能的考核,再將不同水平的教師分成不同的“班級”。每個班級配一名專家和三四名輔導員,輔導教師由專業人員或經過專門培訓的本校教師擔任。對教師進行電腦操作及網絡技術培訓主要內容包括:熟練操作電腦;學習如何申請與使用教育博客,博客日志的管理和圖片的上傳處理;教研資料的下載與使用等。
參考文獻:
[1]陳黎明.淺談網絡教研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論壇,2011, (14).
[2]郭彩琴,顧志平.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困境與應對措施[J].人民教育,2010,(20).
[3]王玉娟.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1, (23).
[4]鄭綱,王紅玲.淺析校本教研和網絡教研下的教師發展模式[J].東方企業文化,2011, (11).
(編輯:易繼斌)
作者簡介:李丹陽,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43-02